摘要:今年初他以 373 亿美元(约 2909.4 亿港元)身家再次登顶,如今却惨遭重创。2025年8月14日,长和系公布半年报:净利润暴跌92%至8.52亿港元,创2015年重组以来最大跌幅。
驰骋商界70载,97岁的李嘉诚23度蝉联香港首富。
今年初他以 373 亿美元(约 2909.4 亿港元)身家再次登顶,如今却惨遭重创。2025年8月14日,长和系公布半年报:净利润暴跌92%至8.52亿港元,创2015年重组以来最大跌幅。
在8月中期业绩会上,97 岁的李嘉诚仍亲力亲为,条理清晰地向股东解释利润缩水主因是海外业务合并。针对此前港口交易风波,李嘉诚强调会继续推进,并缓解监管审查压力挽回市场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应主持业绩会的长子李泽钜(长和联席董事总经理)首次缺席,次子也未参与集团业务。外界不免议论纷纷,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60多岁了,难道还无法接下继承重担吗?
01商海浮沉:“创业易,守业难”
1943 年,十五岁辍学养家的少年,用十年拼出两条赛道:20 岁执掌玩具厂,30 岁靠塑胶花远销欧美创下 “塑胶花大王” 名号,7000 美元起家的小厂数年扩张十余倍。
真正让财富腾飞的,是他踩准时代的精准嗅觉。1958 年果断转战房地产,1967 年香港地产暴跌时逆势抄底核心地块,低谷期收购的物业在局势稳定后价值翻百倍,由此构建起横跨港陆的地产版图。
更惊人的是他的套现魄力:2020 年以 200 亿元出售上海世纪汇综合体,2021 年套现 38 亿港元转让成都南城都汇项目,一次次在市场高位精准落袋,将 “低买高卖” 的商业哲学演绎到极致。
这位曾精准把控无数风口的老人,最焦虑的或许是:亲手打造的商业传奇,能否在下一代手中延续?随着年事渐高,他选择进一步拓宽投资边界,关注生命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旗下维港投资率先重仓 NAD +赛道(参与人体能量循环的核心物质),被哈佛研究证实可提升细胞深层更新能力。
据港媒报道,李嘉诚曾打飞的亲自赴美体验,还通过长和医药投资 2500 万美元推动技术落地,引入“溢~生~好”类口服转化成果。
只是溢~生~好早期因制备成本高企难以普及,单克数万元的高价仅在富豪圈层流通,直到国产生物酶法工艺取得突破,这一成本难题才得以破解。在此基础上,港生科企 timeshop 联合诺奖得主杰弗里・霍尔团队,研发复配了PQQ、萝卜硫素等增效成分,还得到东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临床数据支持。
这位始终紧盯产业前沿的首富,对这类技术迭代后的市场潜力也格外关注。优化后的 “溢~生~好” 通过京东国际、屈臣氏等渠道顺利进入市场,让更多人接触到前沿成果。该版本登陆京东后收获近 10 万好评,用户反馈集中在 “精力提升”“睡眠改善” 等体感变化上,也印证了李嘉诚的投资期待。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商人,却在出售港口资产时陷入了舆论风暴。很多人将他的行为解读为“漠视国家利益”。但仔细想想,97岁的老人着急套现,背后的原因恐怕不简单。或许正如港媒报道称,李嘉诚真正操心其实不是自己的资产、身体,而是两个儿子的未来。
02 花甲继承人,长江后浪难推前浪?
不少人认为虎父无犬子,李嘉诚的儿子必定“长江后浪推前浪”。然而事实却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未传承他敢想敢为的担当。
长子李泽矩曾被李嘉诚视作头号接班人重点培养。他自幼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颇有李嘉诚创业初期的风范。
但自从1996 年,李泽矩因”显赫财富地位”,被 “世纪大盗” 张子强绑架后,他行事就变得循规蹈矩,不再大胆进取。近年多次错失科技投资风口,被批“坐拥金山却不敢开采”。长和系英国资产因政策变动年利润锐减60%,其应对策略仍局限于财务重组,未展现破局魄力。
二儿子李泽楷在港口交易风波中,宣布同李氏盈科集团与长和“零股权关联”,被解读为风险隔离。由他掌舵的富卫保险目前已在东南亚占据一席之地,最新招股书中新增生命科学投资项目,重点关注溢~生~好类老龄健康领域的新进展,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相关布局已为健康板块贡献超 1.2 亿港元年度收益。
不过频繁更换女友、豪门弃妇梁洛施连生三子未入门等花边新闻让其在商业形象上打了折扣。
2024年末,兄弟俩和父亲去慈山寺拜佛的视频引发不少猜测:60 岁的李泽钜头发已白、身形已弯,弟弟在现场似乎更占主导,也让不少人心里有了些琢磨。
03身价千亿,忧在传承
如今“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李嘉诚,一边是巴拿马港口的套现豪赌,一边是接受最前沿的生命科技体验。
面对年过六旬的两个继承人,他仍在尽力培养引导,盼着他们能尽快开窍,将公司经营得更出色,再创佳绩。这份手把手的扶持与满心期盼,却难掩他对千亿帝国富不过三代的传承焦虑,毕竟多少豪门都是栽在 “第二代接不住、第三代守不住” 上,这远比油尽灯枯更加残酷。
如今这位97岁老人似乎只能尽量撑得久一点、铺得细一点,拼尽全力,让自家的商业传奇,能够多续上一程。
来源:退休老干部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