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容器:实物互联网范式革命的基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6:45 1

摘要:基于实物互联网(PI)理念的π容器,具备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特征,是PI理念得以落地实施的最重要的物理基础和关键使能技术。本文分析了π容器相较于传统物流容器的差异和优势,指出π容器对全球物流与供应链带来的战略价值,并就中国如何推进π容器发展提出建议

基于实物互联网(PI)理念的π容器,具备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特征,是PI理念得以落地实施的最重要的物理基础和关键使能技术。本文分析了π容器相较于传统物流容器的差异和优势,指出π容器对全球物流与供应链带来的战略价值,并就中国如何推进π容器发展提出建议。

当前,物流业正面临效率瓶颈、成本高与不可持续的三重压力,其根源之一在于传统物流容器(纸箱、托盘、集装箱)存在标准化割裂、功能单一和线性资源消耗等核心局限。这些“孤岛式”容器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桎梏。

源于“实物互联网”(Physical Internet,简称PI,谐音π)理念的π容器,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终极答案。π容器是物流网络中的智能活性细胞,集“数学化标准尺寸、主动机械联锁与内置数字灵魂”于一体。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无缝嵌套,借助智能接口消除操作耗材,依托数据能力实现全程可视化,π容器旨在重构物流的底层规则。

这场变革意味着从“拥有链”到“使用网”的范式革命,更将推动物流从孤立、封闭、线性的旧模式,迈向开放、共享、循环的新生态。对中国物流业而言,拥抱π容器是提升效率、响应“双碳”目标、拥抱自动化和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必然战略选择。政府、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应协同共建标准与生态,积极迎接这场正在全球兴起的物流范式革命。

一、实物互联网引领物流范式革命

1. 为什么是实物互联网?

现代物流发展到今天,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衡量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物流中长期存在的短板日益凸显。表1总结了当前物流中存在的13条不可持续性问题及其与PI之间的关系。

表1 物流中存在的13条不可持续性问题及其与PI之间的关系

自2009年《实物互联网宣言》首次系统发布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理论推演和实践迭代,PI概念框架和运行逻辑逐渐清晰,多项实验和实践项目已经成功验证其可行性。目前,PI已成为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国家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在大幅提升广义物流系统(涵盖全球范围内实体物品的移动、存储、生产、供应和使用方式)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实现数量级的改进。

实物互联网PI被定义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物流系统,基于物理、数字和运营的互联互通,通过标准的封装、接口和协议,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实体物品移动、存储、实现、供应和使用。根据PI奠基人班旺(Benoit Montreuil)教授等人的研究,以及欧盟MODULUSHCA等项目的模拟分析,全面实施PI理念可带来显著收益:经济收益至少可达30%,环境效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可达30%~60%,公路运输方面的卡车司机流动率预计可降低75%。

2. PI知识体系中的π容器

PI的知识体系主要源于班旺教授等学者的开创性理论构建、欧盟MODULUSHCA等大型科研项目的实践验证,以及ALICE联盟的产业战略规划,最终形成了一个从实体接口到协同运营的分层模型。模型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协议,层与层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交互,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全球物流系统。表2是一个概括性的PI知识体系结构分层模型。该体系结构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底层(实体层与接口层)的标准化,实现中层(数据层与运营层)的互联互通,最终支撑顶层(战略层)的协同与共享。

表2 PI的知识体系分层模型

π容器是PI体系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载体和基石,它横跨多个层级,是实物互联网中传输的“标准化智能数据包”的载体。没有π容器,PI就只是一个没有实体的空中楼阁;而没有PI体系的支撑,π容器也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物流容器,难以发挥其网络效应。因此,π容器是PI理念落地最重要的物理基础和关键使能技术,位于PI知识体系结构的底层,并向上渗透至所有层级,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枢纽。

二、π容器——超越容器的“智能物流细胞”

物流容器是指在供应链全流程中用于承载、保护、运输和存储货物的标准化载具,其核心功能是实现货物的单元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流转。根据尺寸、用途及场景不同,物流容器主要分为三类:(1)纸箱/周转箱:用于小件商品封装,具备轻量化、可折叠或循环使用特性;(2)托盘/托盘箱:标准化载货平台(如1200mm×1000mm欧标托盘),实现机械化搬运与堆叠;(3)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核心载体(如20/40英尺标准箱),保障全球化贸易的高效衔接。物流容器具有标准化、防护性、可循环使用及与物流设备适配性等特点,并正向智能化(如嵌入RFID、传感器)和绿色化(如可降解材料、共享模式)演进,已成为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要认清π容器的优势,需首先了解传统物流容器(纸箱/周转箱、托盘、集装箱)的局限性。

1.传统物流容器的核心局限

当前全球物流体系建立在一种“局部优化”的思维之上,导致容器系统存在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主要体现在标准化割裂、功能单一和资源消耗三个层面。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共同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绿色转型。

(1)标准化层级割裂:孤立的“标准孤岛”

受历史原因影响,全球形成多种不同的物流精益尺寸链,包括欧标、日标、美标等。中国包装与物流标准体系建立相对较晚,例如在ISO推荐的6个托盘标准中选择1200mm×1000mm和1100mm×1100mm两种规格。传统物流容器在各层级间缺乏统一的模数化设计,形成了彼此割裂的“标准孤岛”,导致物流转换过程中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

① 纸箱层面:无序的起点

尺寸泛滥:如,快消品企业纸箱尺寸多达800种以上的,这往往是为“减少使用包装材料”和“避免货损”而妥协的结果,导致包装操作复杂、SKU管理成本高,并严重限制后续物流自动化潜力。

结构性缺陷:纸箱的防护性严重依赖填充物(如气泡膜、泡沫塑料),不仅增加物料成本和包装时间,还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混合废弃物。其低下的结构强度也限制了堆叠高度,浪费宝贵的仓储和运输空间。

低效的末端:低回收率(不足30%),意味着绝大多数纸箱在使用一次后便被废弃,其生命周期碳排放集中在制造和废弃阶段,是一种典型的线性经济模式。

② 托盘层面:区域化的壁垒

全球标准不统一是托盘应用的最大痛点。欧标托盘(1200mm×800mm和1200mm×1000mm)、日标托盘(1100mm×1100mm)与美标托盘(1219mm×1016mm)等标准差异,导致全球贸易中需在港口仓库进行“倒盘”操作(将货物从集装箱运输托盘上取下,并码放在新的托盘上),以适应目的地国家的运输设备(如卡车、货架)。行业分析及案例研究表明,全球托盘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倒盘”操作、装载率下降和时间延误,可能造成高达20%的多式联运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

即便在同一国家(如中国推行GB/T 4995),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如“带板运输”)仍面临推广难题,因其涉及托盘的产权交换、回收管理和成本分摊等复杂商业问题,打破了企业原有的运营惯性。

③ 集装箱层面:“巨无霸”的断层

集装箱是全球化贸易的基石,其设计初衷是海运效率优化,ISO标准尺寸集装箱(尤其是40英尺标准箱)对于公路和铁路运输而言过于庞大,无法直接衔接末端配送,货物需在港口仓库倒盘,再经在分销中心拆箱、分拣、重新打包,才能装入小型货车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这个“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断层,是整个供应链中成本高昂、操作最复杂的环节之一。

(2)功能单一化:“哑巴”容器与额外赋能的成本

传统容器在设计中仅被赋予“容纳”和“防护”的基础物理功能,缺乏与数字化供应链相匹配的“感知”与“交互”能力。

无状态感知:容器本身无法感知内部状态(如温度、湿度、冲击、倾斜、光照或开封状态等),需额外添加独立设备或标签。这些设备多是一次性使用,成本高,安装繁琐且容易失效。

无身份交互:容器的身份识别(如通过条码或RFID标签)通常是在物流操作环节临时贴附,而非容器固有的、具有不可篡改属性,导致分拣、交接过程中需要人工扫描,效率低且易出错。容器无法与自动化设备(如机器人、智能货架)进行自主、无缝信息交互。

(3)线性资源消耗:不可持续的“取用—废弃”模式

现行的物流包装体系建立在大量消耗一次性资源和低效循环的基础上,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一次性文化主导:超过60% 的电商包裹使用一次性纸箱,原料来源于木材,大量消耗森林资源。即便设计为循环使用的塑料周转箱,也因跨企业流转困难、回收清洗成本高、产权归属等问题,实际回收率不足40%,大量周转箱在流转一两次后便流失或破损。

高昂的隐性碳成本:衡量一个容器的环境影响,必须审视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CO2e)。例如,一个塑料托盘从石油开采、原料生产、注塑制造到运输、使用及最终废弃处理,全过程的碳排放可达120kg CO2e。低循环率意味着每个托盘所承载的碳排放成本被分摊到较少的运输次数上,环境效率极低。

系统性的浪费:线性模式不仅产生大量固体废物,还隐含巨大的能源和水资源浪费。例如,纸箱的回收再生产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高能耗、高水耗的过程。整个系统缺乏对资源“价值保留”设计,属于“末端治理”思维。

总之,传统物流容器的局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强化的系统性问题:标准割裂导致操作复杂和效率低下;功能单一迫使企业追加成本进行“打补丁”式的数字化;线性消耗则使整个行业背负沉重的环境负担。

2.π容器:效率瓶颈与破局之道

中国物流行业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压力。传统的物流容器——从尺寸各异的纸箱、周转箱,到标准不一的托盘和集装箱——因其孤立、封闭、线性消耗的特性,已成为制约智慧物流升级的关键障碍。在此背景下,源于PI理念的π容器,凭借其模块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基因,正推动着一场深刻的物流范式革命。传统的典型物流容器,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的典型物流容器

π容器是实物互联网的关键支柱之一,它将货物封装在智能化、标准化且为物流而设计的容器中,实现物流模块化(单元化)、数字化与资源共享。

数字互联网(Digital Internet)仅处理标准数据包。例如,要发送的电子邮件必须首先将其内容分块成小的数据组件,然后根据通用格式和协议将每个组件封装到一组数据包中。这些数据包随后通过数字网络路由,最终到达其目的地,在那里被重新整合成可读的完整电子邮件。

PI旨在对流动的货物进行类似的处理。PI严格处理封装在标准化π容器中的货物,这些容器等同于数字互联网中的数据包。单元负载标准化概念从海运集装箱,扩展和推广到PI中的所有货物包装。

π容器不仅仅是“更坚固的箱子”,它是PI中将实体货物封装并传输的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基本单元。通过“标准化尺寸+主动联锁+数字接口”三位一体设计,π容器将物流容器升级为互联网络中的智能节点,实现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革命的跨越。其价值不仅在于单箱性能提升,更在于重构物流系统的底层规则——如同“集装箱革命2.0”。

π容器的核心理念是模仿互联网传输数据包的方式,将实体货物封装在标准“容器”中,通过开放、共享的全球物流网络进行高效、可持续的流转。它被设计为物流网络中的“活性细胞”,既提供物理保护,支持搬运/堆叠等操作,又具备身份识别、状态感知、信息交互,甚至自主决策能力。

π容器具备三大特征(如图3):

模数化标准尺寸:基于一个基础模数(如1200mm×800mm),通过整数倍分割衍生出全套尺寸系列,形成像乐高积木一样能够完美嵌套与组合的分形结构,彻底消除因尺寸不匹配造成的空间浪费。π容器尺寸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π容器尺寸结构示意图

主动互联能力:每个π容器都配备机械联锁接口(如顶部和底部的齿轮啮合系统),无需任何额外耗材(如缠绕膜、绑带)即可实现安全、稳固的堆叠和单元化负载构建,并支持自动化设备操作。

数字化的内在灵魂:容器内置全球唯一标识符和嵌入式传感器(如温湿度、冲击),实现全链路的实时可视化、可追溯和智能决策。通过唯一身份标识,π容器在开放互联的物流网络中为货物提供可保护且内容可匿名的私有空间。

图3 π容器的通用特征

在运营中,来自众多托运人的π容器,将由众多经认证的运输和物流服务商通过多种运输方式进行流转。它们也将在众多经认证的开放物流设施中进行搬运和存储,特别是在区域间进行整合转运和分布式部署。其应用场景可从工厂和田间一直使用到零售商店和家庭。传统供应链中的包装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PI的π容器方案,如图5所示。

图4 传统供应链中的包装解决方案

图5 PI的π容器方案

3.π容器的三层模块化设计

实物互联网提议用标准化和模块化的π容器,取代当前在图4的封装层级1至4中使用的各种包装件、纸箱、周转箱和托盘。然而,显然这些π容器必须具备不同的结构等级,以智能地覆盖广泛的预期用途。

提议设计、制造和使用三种类型的π容器:

一是运输容器(transport containers,简称T-containers):运输容器是当前在封装层级4使用的海运集装箱的演进。如图6所示。

图6 运输容器示意

二是搬运容器(handling containers,简称H-Containers):搬运容器取代在图4的封装层级2和3中使用的基本物流单元和托盘。如图7所示。

图7 搬运容器示意

三是包装容器(packaging containers,简称P-containers):包装容器则改变了当前在封装层级1使用的包装件。如图8所示。

图8 PI的π容器方案

对比图4与图5,我们可以看到,PI减少了包装层级,大大减少了物流的流程。

关于三种π容器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分专题详细论述。

三、π容器与传统容器的根本差异

1.设计理念:孤立封闭vs互联互通

传统容器(纸箱、周转箱、托盘、集装箱)是孤立、封闭系统内的局部优化,在不同尺度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多式联运效率低下。

π容器则是开放、互联网络中的全局优化,基于分形模块化设计,建立从0.1m³到12m³的尺寸体系,实现不同规模容器的无缝嵌套。

2.标准管理:历史沿革VS 全球统一

当前多标准并存(如欧标/日标/美标托盘),呼吁各方把握技术迭代机遇,逐步推动全球统一标准的采用,通过数学约束的模块化尺寸体系,打破多式联运壁垒,实现供应链无缝衔接与合作共赢。

3.功能定位:单一承载vs多元智能

π容器实现了从“哑巴”容器向智能物流节点的跨越。具体对比参见表3。

表3 传统容器与π容器的功能对比

4. 经济模式:所有权vs使用权

传统容器多采用线性经济模式(购买-使用-废弃或低效回收),作为企业自有资产,易导致资产闲置率高、空载返回成本大。π容器则依托循环共享经济模式(使用即服务,按次/里程付费),建立在共享池模式基础上,通过跨企业共享池循环使用,极大降低综合成本,实现绿色低碳。例如顺丰π-BOX试点项目表明,循环箱模式较传统纸箱成本降低30%以上。

5. 环境影响:线性消耗vs循环再生

以中国快递业为例,年消耗纸箱超过900万吨,相当于每年砍伐5.6亿棵树木。π容器通过高强度材料和标准化设计,将一次性包装转为长期循环共用模式。如顺丰投放10万个π-BOX循环箱,累计减少纸箱使用量超过600万个。

6. 兼容性:专用系统vs开放生态

传统容器仅适配特定场景,跨场景应用成本高。π容器通过标准接口协议,实现不同企业与不同场景间的互通互联,类似互联网中的TCP/IP协议,π容器可以为物流系统建立一套“通用语言”。

四、π容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

1. 破解效率瓶颈

中国社会物流全年总额超360万亿元,但物流效率仅为欧美水平的50%左右,其中原因包括中国物流环节多、搬倒次数频繁等。π容器通过免去中途换装、减少装卸时间、最大化装载密度(空间利用率可提升至81%以上)、自动化装卸、优化流程,能直接压缩操作时间、提升载具利用率,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30%以上。

2.应对可持续发展压力

在“双碳”目标和“禁塑令”背景下,传统一次性包装难以持续。《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邮政快递网点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绿色物流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π容器凭借高循环使用次数(设计标准超70次)、无耗材操作、材料可追溯与可再生特性,可实现包装废弃物减少70%以上,显著降低碳排放,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3.拥抱劳动力结构变化

物流行业人力成本年均增幅超过12%,且招工难,传统低效操作模式已难以维系。π容器为自动化、无人化而设计,能显著减少对人工的依赖,适应未来无人仓、无人车、机器人分拣的作业环境。

4.提升供应链韧性与透明度

π容器内置的感知与通信能力,使企业能实时掌控货物状态与位置,精准预测到达时间,快速响应异常事件(如温控失效),极大增强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控性。

五、全球π容器发展样本

目前,全球π容器开发与应用的案例项目包括:

集保(CHEP)启动 π-Pallet计划:在欧标托盘中嵌入RFID与联锁接口,过渡期兼容PI系统;

ORBIS推出uBolt π-Ready箱:基于传统塑料周转箱加装可拆卸联锁模块,支持旧箱升级;

循环包装和快递箱:如顺丰的“丰多宝(π-BOX)”循环箱、京东的青流箱、中通快递的循环箱;

MODULUSHCA联盟的M-BOX项目: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旨在为快销品(FMCG)物流开发模块化、可共享的物流单元(M-box),并推动PI理念的实际落地。

上述案例在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和产业协同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我国π容器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六、中国如何迎接PI时代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将PI提升为国家物流战略的核心。例如,欧盟通过ALICE联盟推动2040年建成可运转的PI网络,并明确节点标准化路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研究,Amazon等企业积极投入实践;日本在2022年制定了国家PI路线图,由五大企业集团联合推进商业化进程。

2025年3月,中国在上海虹桥国家中央商务区建立了实物互联网联盟实体基地,标志着我国PI发展进入新阶段。新范式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需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动。相关方的行动路线图建议如下:

1.制造企业:转变思维,从“拥有链”到“使用网”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大国,持续巩固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实物互联网PI已在全球多个智能制造与工业4.0灯塔工厂的闭环场景中实现落地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实际价值。按照PI思想打通制造业供应链,将有力推动智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应主动拥抱变革,积极学习PI理念,开展试点应用并推进系统性战略布局。短期内,PI可作为现有供应链体系的有效补充,重点应对峰值物流、高价值品运输等核心痛点。中长期来看,PI将逐步演进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流物流基础设施。那些率先理解PI运行逻辑、积累数据资产与实践经验的企业,将在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构建显著优势,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发主动地位。

制造企业应摒弃传统线性、私有、封闭的供应链(如自建车队、仓库和包装系统),转向拥抱网状、开放、共享的PI物流网络。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重新定义物流供应链的核心能力:

一是改变思维模式:企业将拥有并优化物流资产(如车队、仓库、包装线)视为竞争优势,转向将物流执行交给专业化、网络化的PI运营平台,自身专注于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生产制造和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可能物流更高效、更经济。

二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借助PI提供的实时、无缝数据流,将物流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用物流数据优化全链路的价值中心,提升供应链可视化水平,支持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优化及库存优化。

三是协作与标准化:积极参与实物互联网联盟等国内外PI组织,共同推动并采纳基于PI的模块化容器标准。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改变系统,但行业集体的力量可以。

四是开展细分产业供应链再设计:核心制造企业应联合相关产学研资源,对细分产业供应链进行再设计,突破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优化的瓶颈,推动PI在制造业供应链的实际落地。

五是推行DFPI(Design for PI)标准:从产品研发阶段就考虑PI兼容性,设计满足π容器要求的零部件,并开展PI总成本测算。政府可通过补贴DFPI认证产品、对PI标准化货载给予优先查验和快速通关等政策加以引导。

2. 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与电商平台

开展闭环试点:在区域仓到前置仓、门店调拨等内部循环场景中率先试点π容器,验证运营模式并积累数据经验。

推进流程再造:重新规划仓储、运输及配送流程,以适应π容器的单元化、模块化操作特性。

优选合作伙伴:优先选择数据接口开放、可与现有物流信息系统(WMS、TMS)能实现数据打通且符合开放标准的π容器方案提供商。

3.物流容器制造商与服务商

推动战略转型:业务模式从单一生产销售向“制造+服务+运营”转型,积极研发π容器及兼容性解决方案。

加强技术储备:推进低成本高精度传感器、长效电源、轻量化高强度新材料、联锁机械结构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攻关。

模式创新:探索与大型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等共建区域性π容器共享池,开创按使用付费的新商业模式。

4.政策制定部门与标准机构

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先行:积极参与并主导中国π容器标准体系建设,优先制定基础模数、机械接口、数据协议等核心标准,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

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绿色信贷、税收减免、路权优先等政策,鼓励企业采购和使用共享π容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物流枢纽、港口、机场等关键节点,规划建设适配π容器高效流转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


七、结语

π容器不是对传统容器的简单改进,而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彻底重构。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新容器,更是一种全新的物流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物理和数字标准的统一,π容器将原本碎片化的物流资源连接成一张高效的协同网络,为破解长期困扰中国物流业的成本、效率、环保难题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变革的浪潮已至。早期参与者将定义规则,技术先行者将掌握核心能力,生态构建者将赢得未来市场。中国物流行业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拥抱由π容器引领的范式革命。正如集装箱促进了全球化贸易,π容器将支撑下一个时代的智能、可持续、高效物流网络。

当前,π容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仍面临诸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包括但不限于:π容器的设计与制造、π容器的标准化推进、π容器的标准模数与产品的非标尺寸、传统托盘与π托盘、π容器与自动化设备以及人机工程、航空集装箱与π容器的兼容适配,以及PI时代的带板运输等。未来,需要企业、学界、社会组织、政府等共同发力,推动π容器与PI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与数据来源:

Montreuil,B.,Ballot,E.,&Tremblay,W.(2015).实物互联网运输、处理和包装容器的模块化设计. 物流研究.

Landschützer,C.,Ehrentraut,F.,&Jodin,D.(2015).实物互联网容器:快速消费品物流相关的需求与工程设计.物流研究.

Meller,R.D.,Lin,Y.H.,&Ellis,K.P.(2012).标准化公制实物互联网容器对制造商运输的影响. INCOM'12会议论文集.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MODULUSHCA项目交付物报告(D3.1,D3.2,D3.3).

德国工程师协会标准:VDI2221,VDI2222(技术系统开发设计方法学).

德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BGR234(仓储设施与设备).

基于MODULUSHCA项目数据的模拟计算结果(挂车利用率提升22.5%,单元载荷利用率81%).

关于实物互联网容器联锁机制、有限元分析(FEA)、多体动力学(MBD)的工程验证数据.

国际实物互联网倡议(Physical Internet Initiative)的相关宣言与白皮书.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