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的风还裹着股子寒气,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我叫李建国,刚满二十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褂子袖口磨破了边,用粗线缝了个补丁,脚上是娘纳的千层底布鞋,鞋尖已经有点变形。我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站在赵桂兰家的土坯房门口,心里像揣了块石
第一章 春寒里的债务与承诺
1979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的风还裹着股子寒气,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我叫李建国,刚满二十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褂子袖口磨破了边,用粗线缝了个补丁,脚上是娘纳的千层底布鞋,鞋尖已经有点变形。我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站在赵桂兰家的土坯房门口,心里像揣了块石头,沉得慌。
纸条上写着“今借到赵桂兰同志人民币三十五元整,用于李父治病,此款由李建国于1979年秋收前还清”,落款是我爹的名字,日期是去年冬天。爹是去年腊月走的,肺痨病拖了三年,最后那几个月,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抓药,娘厚着脸皮去求了赵桂兰。赵桂兰是村里的寡妇,男人在部队当班长,四年前在边境冲突里牺牲了,部队给了笔抚恤金,她靠着那笔钱和家里的三亩地,带着女儿过活,在村里算是条件稍好的人家。
娘说:“建国,你爹走了,这债咱不能赖。桂兰是个好人,没催过咱,可咱得有良心。你去给她干活吧,春耕、夏种、秋收,她一个女人家,地里的活肯定忙不过来,就当抵债了。”
我点头应了。我知道,三十五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我要是去公社的砖厂干活,一天能赚五毛钱工分,换算成钱也就两三毛,想靠砖厂还债,得干小半年。去赵桂兰家干活,她管饭,还能按天算工钱,虽说不会多,但能早点把债还清,也能帮衬她一把。
土坯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赵桂兰走了出来。她穿着件浅灰色的劳动布褂子,头发用一根黑色的发绳扎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她比我娘小两岁,也就三十出头,可眼角已经有了细纹,那是常年操劳的痕迹。见了我,她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温和的笑:“是建国吧?你娘跟我说了,快进来。”
我跟着她走进院子,院子不大,收拾得干干净净。靠墙角种着几棵杨树,刚冒出嫩绿的芽;院中间有个用石头垒的灶台,灶台上放着一个黑铁锅;东边靠墙摆着几捆晒干的玉米秆,是冬天烧火用的。
“坐吧,我给你倒碗水。”赵桂兰把我让到屋檐下的石凳上,转身进了屋。很快,她端着一碗热水出来,碗是粗瓷的,边缘有个小豁口,“刚烧的,有点烫,慢点喝。”
我接过碗,热水暖着我的手,也暖了点我紧张的心情。“桂兰婶,”我看着她,语气有点局促,“我爹的债,我来还。您家有啥活,您尽管吩咐,我年轻,有力气。”
赵桂兰笑了笑,坐在我对面的石凳上,双手放在膝盖上,手指有点粗糙,那是常年干农活磨的。“建国,你是个好孩子。你爹走了,我知道你们家难,这债不急。不过你愿意来帮忙,婶子也高兴——我一个女人家,地里的活确实费劲,尤其是春耕犁地,我一个人根本弄不动。”
“您放心,犁地的活我会干!”我赶紧说,“我爹以前教过我,村里的老黄牛我也熟,保证把地犁得平平整整的。”
“好,”赵桂兰点了点头,眼里露出欣慰的神色,“那你今天就先住下吧,西厢房还有间空屋,我已经收拾好了,铺盖都是干净的。中午我给你做玉米粥,再贴两张饼子,下午咱先去地里看看,明天就开始春耕。”
我赶紧站起来,把碗放在石桌上:“桂兰婶,不用麻烦您,我自己收拾就行。您要是有啥活,现在就能吩咐我。”
“不着急,”赵桂兰也站起来,“你刚过来,先歇会儿。我去把西厢房的门打开,你把行李放进去。”
西厢房不大,里面只有一张土炕,一个旧木柜,炕上铺着一层稻草,稻草上面是一床蓝色的粗布褥子,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还带着点阳光的味道。我把随身带的小包袱放在木柜上,包袱里只有两件换洗衣服和一本翻旧的《农业基础知识》——那是爹生前给我买的,让我多学点种地的知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发现赵桂兰家的日子其实也不宽裕。玉米粥里掺了不少红薯,饼子是玉米面做的,有点糙,菜只有一碟腌萝卜。赵桂兰把她碗里的饼子掰了一半给我:“建国,你年轻,饭量大,多吃点,下午要去地里,得有力气。”
我赶紧推辞:“桂兰婶,不用,我自己的够吃。您也得吃饱。”
“拿着,”她把饼子塞到我手里,语气有点不容拒绝,“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你要是饿肚子,下午怎么干活?”
我接过饼子,心里暖暖的。我知道,她是把我当自己人看待,才会这么疼我。
下午,我们去了地里。赵桂兰家的三亩地在村东头,靠近河边,土壤很肥沃。地里还有去年冬天留下的玉米茬,得先拔掉才能犁地。我拿起锄头,开始拔玉米茬,赵桂兰在旁边帮着捡,两人配合得很默契。
风还是有点冷,可我干得满头大汗。赵桂兰看我热了,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递给我:“擦擦汗,别着凉了。”
我接过手帕,手帕是蓝色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针脚很细,看得出来是她自己绣的。我擦了擦汗,把手帕还给她,小声说:“谢谢桂兰婶。”
她笑了笑,没说话,继续捡玉米茬。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才把地里的玉米茬清理完。往回走的时候,路过村口的碾子,碰到了村头的王婆子。王婆子是村里出了名的爱嚼舌根,见了我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哟,桂兰啊,这是雇了帮手?还是建国啊,这么年轻力壮的,不错不错。”
赵桂兰笑着点了点头:“是啊,建国来帮我干点活。王婶,您这是刚碾完米?”
“是啊,”王婆子上下打量着我,眼神有点古怪,“建国啊,你可得好好帮桂兰干活,她一个女人家不容易。不过你一个年轻小伙,天天跟个寡妇待在一起,可得注意点影响,别让人说闲话。”
我脸上一下子就红了,心里有点生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赵桂兰脸色沉了沉,却还是笑着说:“王婶,您这话说的。建国是来还债的,我是雇他干活,光明正大的,有啥闲话好说?”
王婆子撇了撇嘴,没再说话,推着碾子走了。
回去的路上,我跟赵桂兰道歉:“桂兰婶,对不起,都怪我,让您被人说闲话。”
“跟你没关系,”赵桂兰叹了口气,“王婆子就这样,见谁都爱说两句。咱身正不怕影子斜,她爱说就让她说去,咱该干啥干啥。”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我知道,在村里,一个年轻小伙给寡妇干活,难免会有人说闲话。可我不能因为闲话就走——我得还债,还得帮赵桂兰把地里的活干完。
回到家,赵桂兰去厨房做饭,我去西厢房收拾。刚把铺盖理好,就听见外面传来赵桂兰的声音:“建国,出来吃饭了。”
晚饭还是玉米粥和饼子,却多了一个煮鸡蛋。赵桂兰把鸡蛋剥了壳,放在我碗里:“今天干活累了,吃个鸡蛋补补。”
“桂兰婶,您吃吧,我不用补。”我把鸡蛋推回去。
“让你吃你就吃,”她又把鸡蛋推过来,“我一个人吃着也没意思,你吃了,明天有力气干活,我也高兴。”
我看着她温和的眼神,没再推辞,把鸡蛋吃了。鸡蛋很香,是我这几个月来吃的第一个鸡蛋——爹生病的时候,家里的鸡蛋都给爹补身体了,爹走后,娘也舍不得吃,都攒着去供销社换盐。
晚上,我躺在西厢房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起爹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建国,爹对不起你,没给你留下啥,还欠了债。你要做个有良心的人,把债还了,好好照顾你娘。”我想起娘送我来的时候,眼里的担忧和期盼。我还想起赵桂兰温和的笑容,想起她给我的煮鸡蛋,想起王婆子的闲话。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李建国,你一定要好好干活,早点把债还清,不能让娘担心,也不能让桂兰婶受委屈。不管别人说什么,你都要挺住,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纸照进来,落在炕上,像一层薄薄的霜。我闭上眼睛,心里暗暗发誓:等还清了债,我要努力干活,多赚点钱,让娘过上好日子,也帮衬着赵桂兰和她的女儿。
第二章 春耕里的默契与心疼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窗外传来鸡叫声,还有赵桂兰在院子里忙活的声音。我赶紧起来,穿上衣服,走出西厢房。
赵桂兰已经把早饭做好了,放在灶台上,正拿着扫帚扫院子。她穿着件深蓝色的夹袄,头发扎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点疲惫,却依旧精神。“醒了?”她看见我,笑着说,“早饭在灶台上,赶紧去吃,吃完咱去牵老黄牛,今天要犁地。”
“哎!”我赶紧答应,走到灶台边,拿起碗盛玉米粥。粥还是热的,里面掺了点小米,比昨天的好喝。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两碗粥,又吃了一张饼子,才觉得饱了。
牵老黄牛要去村西头的饲养院,那是村里集体养牛的地方,有三头老黄牛,春耕的时候,村民轮流用。赵桂兰已经跟饲养员打好了招呼,说今天我们家用牛。
走到饲养院,饲养员张大叔正在给牛添料。张大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脸上满是皱纹,却很和蔼。“建国,桂兰,来了?”他笑着说,“这头老黄最壮实,你们用它,保证能把地犁好。”
“谢谢张大叔。”我和赵桂兰异口同声地说。
张大叔笑了:“谢啥,都是一个村的。建国,犁地的活你会干不?要是不会,我教你。”
“会,张大叔,我爹以前教过我。”我拍了拍老黄牛的背,老黄牛温顺地蹭了蹭我的手。
我们牵着老黄牛往地里走,赵桂兰扛着犁,我牵着牛绳。路上的人不多,大多是早起去地里的村民。有人跟我们打招呼,也有人偷偷打量我们,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却没人像王婆子那样说闲话。
到了地里,我把犁架在老黄牛身上,调整好犁的深度,然后拿起鞭子,轻轻抽了一下老黄牛的屁股:“驾!”
老黄牛慢慢往前走,犁在地里留下一道深深的沟。我跟在后面,扶着犁把,调整着方向。赵桂兰在旁边看着,偶尔帮我把地里的石头捡起来,免得硌到犁。
春天的太阳渐渐升高,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老黄牛走得很稳,我扶着犁把,动作越来越熟练。赵桂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红薯干,她递了一块给我:“建国,歇会儿,吃点红薯干,补充点体力。”
我停下牛,接过红薯干,放在嘴里嚼着。红薯干很甜,是去年的红薯晒的。“桂兰婶,您也吃。”我递给她一块。
她接过红薯干,坐在田埂上,看着我:“建国,你犁地的技术真好,比村里的老把式还熟练。”
“都是我爹教的,”我坐在她旁边,看着地里的犁沟,“我爹以前是村里的好把式,种的地年年都高产。他还说,种地要用心,你对土地好,土地才会对你好。”
“你爹是个好人,”赵桂兰叹了口气,“可惜走得太早了。你娘也是个苦命人,一个人拉扯你不容易。”
“嗯,”我点了点头,“我娘说,等我还清了债,就跟我一起去公社的砖厂干活,多赚点钱,盖间新房子。”
“会的,”赵桂兰看着我,眼里满是鼓励,“你年轻,有力气,又踏实,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歇了一会儿,又继续犁地。中午的时候,我们才把一亩地犁完。赵桂兰从包里拿出带来的玉米粥和饼子,我们坐在田埂上吃饭。粥已经有点凉了,赵桂兰却吃得很香。我看着她,心里有点心疼——她一个女人家,不仅要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肯定吃了不少苦。
“桂兰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您女儿呢?我听我娘说,您有个女儿,叫小花?”
提到小花,赵桂兰的眼里露出温柔的神色:“是啊,叫小花,今年六岁了。她姥姥身体不好,我把她送到姥姥家了,让姥姥帮忙带几天,等春耕忙完了,我再把她接回来。”
“小花肯定很可爱吧?”我笑着说。
“嗯,”赵桂兰点了点头,嘴角带着笑,“跟她爹一样,眼睛大大的,很机灵。就是有点怕生,见了生人就躲。”
我们吃完饭,又继续干活。下午的太阳有点毒,晒得我额头直冒汗。赵桂兰给我递了好几次水,还帮我擦汗。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跟她在一起干活,一点都不觉得累。
傍晚的时候,我们终于把三亩地都犁完了。看着平平整整的土地,赵桂兰高兴得像个孩子:“太好了,建国!这下春耕的活就完成一半了,接下来就是播种了。”
“是啊,”我也很高兴,“播种的活我也会干,明天咱就开始播种。”
我们牵着老黄牛往回走,老黄牛有点累了,走得很慢。赵桂兰跟在我旁边,哼起了小曲,是部队里的歌,很好听。我问她:“桂兰婶,您唱的是部队里的歌吧?”
“嗯,”她点了点头,眼神有点悠远,“是我男人教我的。他以前在部队的时候,经常给我唱这首歌。他说,等战争结束了,就回来跟我一起种地,带小花去城里看电影。”
说到这里,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知道,她是想她男人了。我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想给她点安慰。
回到村头,碰到了张大叔。张大叔看着我们,笑着说:“不错啊,一天就把三亩地犁完了,建国真是个好小伙,桂兰你有福气了。”
赵桂兰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赶紧说:“张大叔,您别乱说,建国是来帮我干活的,是来还债的。”
张大叔笑了笑,没再说话,推着自行车走了。
回到家,我把老黄牛牵回饲养院,然后回来帮赵桂兰喂猪。赵桂兰家有一头小猪,养在院子西边的猪圈里,是去年冬天买的,长得胖乎乎的。我帮着给猪添了料,又打扫了猪圈,赵桂兰在厨房做饭。
晚饭比平时丰盛,有炒青菜,还有一小块腊肉。腊肉是赵桂兰过年的时候攒下来的,一直没舍得吃。“今天干活累了,吃点好的,”赵桂兰把腊肉夹到我碗里,“补补身子。”
我看着碗里的腊肉,心里很感动。我知道,这腊肉对她来说很珍贵,却还是给我吃。“桂兰婶,您也吃。”我把腊肉夹了一半给她。
“我不吃,”她摇了摇头,“我不爱吃腊肉,你吃吧。”
我知道她是在骗我,却没戳破,只是默默地把腊肉吃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晚上,我躺在炕上,想起白天跟赵桂兰一起干活的场景,想起她温柔的笑容,想起她给我的煮鸡蛋和腊肉,心里有点异样的感觉。我知道,这种感觉不对——她是婶子,我是来还债的,不能有别的想法。可我控制不住自己,总是会想起她。
我翻了个身,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暗暗发誓:李建国,你不能胡思乱想,你要好好干活,早点把债还清,然后离开这里,不能给桂兰婶添麻烦。
可我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赵桂兰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那种异样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第三章 夏种里的流言与守护
春耕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夏种。那时候村里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各家种各家的地,收成也归各家所有,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都很高。赵桂兰家的三亩地,种了两亩玉米,一亩棉花——玉米是主食,棉花可以纺线做衣服,都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
夏种比春耕更累,要先把种子播下去,然后浇水、施肥,还要防止鸟啄种子。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跟赵桂兰一起去地里干活,中午在地里吃点干粮,晚上天黑了才回来。
赵桂兰很能干,播种的技术很好,每颗种子之间的距离都很均匀,浇水也浇得很到位。我跟着她学,也学到了不少种庄稼的技巧。有时候我累了,她就会让我歇会儿,自己一个人干活;有时候她累了,我就会抢着干重活,不让她累着。
我们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有时候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比如我渴了,她就会递过水壶;她累了,我就会接过她手里的锄头。村里人看在眼里,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王婆子的闲话就更多了。
有一次,我们在地里浇水,王婆子提着篮子路过,故意大声说:“哟,这小两口干活真卖力啊,比自家的地还上心。不过话说回来,桂兰啊,你男人刚走几年,你就这么着急找下家,对得起你男人吗?”
我当时就火了,放下手里的水桶,就要跟王婆子理论:“王婆子,你别胡说八道!我跟桂兰婶是清白的,我是来还债的,你别污蔑我们!”
赵桂兰赶紧拉住我,摇了摇头,然后看着王婆子,语气平静却带着点坚定:“王婶,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我男人是英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建国是来帮我干活的,是来还债的,我们之间是清白的,你要是再乱说话,我就去公社告你,告你造谣!”
王婆子没想到赵桂兰会这么强硬,愣了一下,然后撇了撇嘴:“哼,告就告,谁怕谁!我不过是随口说说,你们要是清白的,还怕别人说?”
说完,她提着篮子赶紧走了,生怕赵桂兰真的去告她。
王婆子走后,我气得浑身发抖:“桂兰婶,您为什么不让我跟她吵?她太过分了,凭什么污蔑我们!”
赵桂兰叹了口气,拍了拍我的肩膀:“建国,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就是个爱嚼舌根的人,你跟她吵,只会让她更得意,还会让更多人知道,到时候闲话更多。咱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咱们自己问心无愧,别人爱说就让她说去。”
我看着她,心里既生气又心疼。她明明受了委屈,却还要反过来安慰我。“桂兰婶,对不起,都怪我,要是我不来您家干活,您就不会被人说闲话了。”
“跟你没关系,”她摇了摇头,“就算你不来,她也会找别的话题说我。你不用自责,好好干活,早点把债还清,比什么都强。”
我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只是拿起水桶,更加卖力地浇水。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把债还清,然后离开这里,不能再让赵桂兰因为我受委屈。
可接下来的日子,王婆子的闲话并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过分。她不仅在村里说,还去跟赵桂兰的娘家说,说赵桂兰跟我不清不楚,对不起她牺牲的男人。赵桂兰的娘家嫂子来了一趟,把赵桂兰说了一顿,让她赶紧把我赶走,别再让人说闲话。
赵桂兰跟她嫂子吵了一架,把她嫂子气走了。那天晚上,我看到赵桂兰一个人在院子里偷偷抹眼泪,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走到她身边,轻声说:“桂兰婶,要不我还是走吧。我去公社的砖厂干活,一样能还债,这样您就不会被人说闲话了。”
赵桂兰抬起头,擦了擦眼泪,看着我:“建国,你是不是也觉得我跟你不清不楚?”
“不是!”我赶紧说,“我没有那么想,我知道您是个好人,我们之间是清白的。我只是不想让您因为我受委屈。”
“那就别走,”她看着我,眼神很坚定,“我不能让你因为别人的闲话就走。你是来还债的,也是来帮我的,我不能让你受委屈。王婆子爱说就让她说去,我嫂子不理解我也没关系,只要我问心无愧,只要你相信我,就够了。”
我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心里很感动。我点了点头:“桂兰婶,我不走,我留下来帮您干活,还清债务。我相信您,也相信我们之间是清白的。”
从那以后,我更加用心地干活,不仅把地里的活干得很好,还帮赵桂兰修好了漏雨的屋顶,加固了猪圈的篱笆,甚至还帮她把家里的旧纺车修好了。赵桂兰很开心,每天都给我做好吃的,有时候是煮鸡蛋,有时候是贴饼子,有时候还会做一碗面条,上面卧着一个荷包蛋。
村里的人见我这么踏实能干,又见赵桂兰对我很好,闲话渐渐少了。张大叔还在村里帮我们说话:“建国是个好孩子,踏实能干,桂兰也是个好女人,坚强善良。他们之间是清白的,就是雇主和帮工的关系,你们别再瞎说了,别寒了好人的心。”
张大叔在村里很有威望,他这么一说,村里的人就很少再提闲话了,王婆子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说我们了。
夏种结束的时候,赵桂兰给我算了工钱。她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块钱,递给我:“建国,这是你这两个月的工钱,你拿着。”
我赶紧推辞:“桂兰婶,不用,我是来还债的,您管我饭就够了,我不能要您的钱。”
“拿着,”她把钱塞到我手里,语气很坚决,“这是你应得的。你帮我干了这么多活,春耕、夏种,都是重活,这钱你必须拿着。再说,你还要给你娘寄钱,还要过日子,怎么能不要钱?”
我看着手里的钱,心里很感动。这二十块钱,对我来说很重要,能帮我早点还清债务,还能给娘寄点钱。可我知道,这二十块钱对赵桂兰来说也很重要,她一个女人家,赚钱不容易。
“桂兰婶,那我就收下了,”我把钱揣进怀里,“等我还清了债,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不用报答我,”她笑了笑,“你只要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那天晚上,赵桂兰做了很多好吃的,有炒鸡蛋,有腊肉,还有一碗红烧肉——红烧肉是她特意去供销社买的肉,平时根本舍不得吃。我们坐在院子里吃饭,月光很好,照在院子里,像一层薄薄的银霜。
“建国,”赵桂兰突然开口,“等秋收结束,我就把小花接回来。到时候你就能见到她了,她肯定会喜欢你的。”
“好啊,”我笑着说,“我还没见过小花呢,真想早点见到她。”
“会的,”她点了点头,眼里露出温柔的神色,“小花很可爱,你肯定会喜欢她的。”
我看着她温柔的笑容,心里那种异样的感觉又冒了出来。我赶紧低下头,假装吃饭,不让她看出我的心思。我知道,我不能有这种想法,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李建国,你要清醒一点,你是来还债的,她是你的婶子,你不能对她有别的想法。等秋收结束,还清了债,你就赶紧离开这里,去公社的砖厂干活,不要再想这些有的没的。
可我没想到,秋收的时候,会发生一件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也让我和赵桂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章 秋收里的照片与心意
夏种结束后,地里的庄稼开始慢慢生长。玉米苗越长越高,棉花也开始长叶开花。我和赵桂兰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给玉米除草、施肥,给棉花打顶、治虫。看着绿油油的庄稼,我们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天。玉米成熟了,金灿灿的,像一片黄金海洋;棉花也开了,白花花的,像天上的云朵。秋收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开心的季节,因为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秋收比春耕和夏种都累,要先把玉米掰下来,运回家,然后脱粒、晾晒;棉花要一朵一朵地摘下来,也要晾晒。我和赵桂兰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一直忙到天黑,有时候还要在院子里加班脱玉米、晒棉花。
赵桂兰的身体不太好,秋收刚开始没几天,她就累得病倒了,发着高烧,浑身无力。我很着急,赶紧去村里的卫生室请医生。医生来了,给她量了体温,开了药,说她是劳累过度,需要好好休息,不能再干活了。
我让赵桂兰躺在炕上休息,自己一个人去地里干活。白天,我在地里掰玉米、摘棉花,晚上回来还要做饭、照顾赵桂兰,给她喂药、擦汗。赵桂兰很过意不去,总是说:“建国,辛苦你了,都怪我身体不好,不能帮你。”
“桂兰婶,您别这么说,”我给她擦着汗,“您好好休息,等您病好了,咱们再一起干活。地里的活我一个人能搞定,您放心。”
其实我一个人干活很吃力,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晚上躺在床上,连动都不想动。可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要照顾赵桂兰,还要把秋收的活干完。
赵桂兰病了三天,终于好了。她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地里帮我干活。我不让她干,她却说:“我已经好了,能干活了。你一个人太累了,我帮你干点,能快一点。”
我拗不过她,只能让她干些轻松的活,比如捡棉花、整理玉米。有她帮忙,秋收的进度快了很多。
有一天下午,我们在地里摘棉花,天气很热,我突然觉得头晕眼花,浑身无力,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赵桂兰吓坏了,赶紧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建国,你怎么了?你别吓我!”
我靠在她怀里,声音很虚弱:“桂兰婶,我没事,就是有点中暑,歇会儿就好。”
赵桂兰摸了摸我的额头,很烫。她赶紧把自己的毛巾浸在旁边的水沟里,拧干后敷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又给我灌了点凉水。“你等着,我去叫医生。”
“不用,桂兰婶,”我拉住她,“我真的没事,歇会儿就好。你要是去叫医生,地里的活就没人干了。”
赵桂兰没办法,只能扶着我坐在田埂上,让我好好休息。她坐在我旁边,不停地给我擦汗,眼里满是担忧。“都怪我,让你一个人干这么多活,才把你累中暑了。”
“跟您没关系,”我看着她,“是我自己不小心,没注意防暑。”
我们坐在田埂上歇了一会儿,我的身体稍微好了点。赵桂兰扶着我,说:“咱们回家吧,今天不干活了,你需要好好休息。”
我点了点头,跟着她回家。
回到家,赵桂兰给我煮了一碗绿豆汤,让我喝了解暑。然后她又给我铺好炕,让我躺下休息。我躺在炕上,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很感动。
晚上,我醒了过来,看到赵桂兰坐在炕边,手里拿着一张照片,默默地看着。我轻声问:“桂兰婶,您在看什么?”
赵桂兰吓了一跳,赶紧把照片藏在身后,脸上有点红:“没……没看什么,就是一张旧照片。”
我坐起来,看着她:“桂兰婶,我能看看吗?”
她犹豫了一下,然后从身后拿出照片,递给我。照片是黑白的,有点泛黄,上面是一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梳着两个小辫子,眼睛大大的,很可爱,正对着镜头笑。
“这是小花?”我看着照片,笑着说。
“嗯,”赵桂兰点了点头,眼里露出温柔的神色,“这是去年小花生日的时候,我带她去公社的照相馆拍的。她那时候还不太会笑,摄影师逗了她半天,她才露出这么个笑脸。”
“小花真可爱,”我看着照片,“跟您长得很像。”
“像她爹多一点,”赵桂兰笑了笑,“她爹也是大眼睛,很精神。”
我把照片还给她,她却没有接,而是看着我,犹豫了很久,然后把照片塞到我手里:“建国,这张照片你拿着。”
我愣了一下,看着她:“桂兰婶,您为什么要把照片给我?”
她低下头,声音有点小,还有点颤抖:“我……我想让你记住小花。等秋收结束,我就把她接回来,到时候你们就能见面了。我知道,你很快就要还清债务了,可能会离开这里。我……我希望你以后能记得我们娘俩,要是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们。”
我看着手里的照片,又看着她泛红的眼睛,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她不是只是让我记住小花,她是对我有心意。我的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我看着她,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桂兰婶,”我犹豫了很久,终于开口,“我……我不会忘记你们娘俩的。就算我还清了债务,离开了这里,我也会经常回来看看你们的。”
她抬起头,看着我,眼里满是期待:“真的?”
“真的,”我点了点头,“我说到做到。”
她笑了,笑得很开心,像个孩子。“太好了,建国。我就知道,你是个好孩子。”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聊小花在姥姥家的趣事,聊我娘的身体,聊以后的日子。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雇主和帮工,也不再是婶子和侄子,而是多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
秋收结束后,我算了算自己攒的钱,加上赵桂兰给我的工钱,已经有四十多块了。我拿出三十五块钱,递给赵桂兰:“桂兰婶,这是我爹欠您的钱,我还清了。”
赵桂兰看着我手里的钱,又看了看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接过钱,又把钱塞回我手里:“建国,这钱你拿着。我知道你们家也不容易,你娘还等着钱用。这钱就当我借给你的,等你以后有钱了再还我。”
“桂兰婶,不行,”我把钱又递给她,“这是我爹欠您的债,我必须还清。您要是不收,我心里会不安的。”
她看着我,眼里满是感动。她接过钱,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十块钱,塞到我手里:“这十块钱你拿着,给你娘买点东西,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我赶紧推辞:“桂兰婶,您已经帮了我很多了,我不能再要您的钱。”
“拿着,”她把钱塞到我手里,语气很坚决,“这是我给你娘的,不是给你的。你要是不拿着,就是不把我当自己人。”
我看着她,心里很感动,只能接过钱:“谢谢桂兰婶,我替我娘谢谢您。”
“不用谢,”她笑了笑,“等过两天,我就去把小花接回来,到时候咱们一起去看你娘。”
“好啊!”我高兴地说。
我原本以为,还清债务后,我会离开这里,去公社的砖厂干活。可现在,我却不想离开了。我想留在赵桂兰身边,照顾她和小花,跟她们一起过日子。
我知道,这个想法很荒唐,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她是寡妇,带着个孩子,我是个穷小子,还比她小十多岁。村里人肯定会反对,我娘也可能不会同意。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留在她身边。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李建国,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不管未来有多难,你都要勇敢一点,为了自己,也为了赵桂兰和小花,争取一次。
第五章 冬雪前的相聚与告白
秋收结束后,天气渐渐冷了下来。赵桂兰去姥姥家接小花,我留在家里帮她收拾院子,整理秋收的粮食。玉米已经脱粒晒干,装在几个大缸里,放在东厢房;棉花也晒好了,装在布包里,放在柜子里,等着冬天纺线做衣服。
我把院子里的玉米秆捆好,堆在墙角,又把灶台修了修,防止冬天漏风。我还去公社的供销社买了点煤,准备冬天烧火取暖。赵桂兰家的煤不多,往年冬天都舍不得烧,总是冻得瑟瑟发抖。我想,今年一定要让她们娘俩过个暖和的冬天。
三天后,赵桂兰带着小花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门口传来小花的声音:“娘,这就是咱们家吗?”
我赶紧放下斧头,跑过去。赵桂兰牵着小花的手,站在门口。小花穿着件红色的小棉袄,梳着两个小辫子,眼睛大大的,跟照片上一模一样,只是比照片上更可爱了。她看到我,有点怕生,躲到了赵桂兰的身后,偷偷地看着我。
“小花,这是建国叔叔,”赵桂兰蹲下来,指着我说,“建国叔叔很能干,帮咱们家干了很多活,你要跟建国叔叔好好相处,知道吗?”
小花点了点头,小声说:“建国叔叔好。”
“小花好,”我笑着说,“叔叔给你买了糖,在屋里,我去给你拿。”
我跑进屋里,从口袋里拿出一包水果糖——这是我去供销社买煤的时候,特意给小花买的,花了我五毛钱。我把糖递给小花:“小花,这是给你的,甜着呢。”
小花接过糖,看了看赵桂兰,赵桂兰点了点头,她才拿出一颗,剥了糖纸,放进嘴里,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谢谢建国叔叔,糖真甜。”
“喜欢就好,”我笑着说,“叔叔这里还有很多,你想吃的时候就跟叔叔说。”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赵桂兰、小花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温馨。每天早上,我会早起劈柴、烧火,赵桂兰会做早饭,小花会在旁边帮忙递东西;上午,我会帮赵桂兰纺线,小花会在院子里玩,有时候会拿着我的《农业基础知识》,让我教她认字;下午,我们会一起坐在炕上,赵桂兰做针线活,我给小花讲故事,有时候还会一起玩游戏。
小花很快就跟我熟悉了,不再怕生,每天都“建国叔叔”长“建国叔叔”短地跟着我,有时候还会缠着我带她去河边摸鱼、去地里挖红薯。我很喜欢小花,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给她买糖、买玩具,教她认字、讲故事。
赵桂兰看在眼里,很开心,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她会看着我和小花玩,眼里满是温柔的神色,那种神色,让我心里暖暖的。
天气越来越冷,很快就下了第一场雪。雪不大,却把整个村子都盖成了白色,很漂亮。小花很高兴,拉着我去院子里堆雪人,赵桂兰站在门口,看着我们,笑着给我们递围巾。
堆完雪人,我们回到屋里,赵桂兰给我们煮了一碗姜汤,让我们喝了暖身子。我们坐在炕上,围着炉子,吃着烤红薯,聊着天。
“建国,”赵桂兰突然开口,“过两天就是小年了,咱们去看看你娘吧。我买了点棉花和布料,给你娘做了件棉袄,你看她会不会喜欢。”
我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说:“真的?太好了!我娘肯定会喜欢的。桂兰婶,谢谢您。”
“不用谢,”她笑了笑,“你娘也是个苦命人,我应该给她做点东西。”
小年那天,我们带着小花,一起去看我娘。我娘看到我们,很高兴,尤其是看到小花,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拉着小花的手,给她塞糖、塞瓜子。
赵桂兰把做好的棉袄递给我娘,我娘穿上,很合身,也很暖和。“桂兰,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娘拉着赵桂兰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照顾建国,还给他还债,现在又给我做棉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大娘,您别这么说,”赵桂兰笑了笑,“建国是个好孩子,我照顾他是应该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
我娘看着赵桂兰,又看了看我,眼里露出了然的神色。她拉着我的手,走进里屋,小声问:“建国,你跟桂兰是不是有啥想法?”
我愣了一下,然后红着脸,点了点头:“娘,我喜欢桂兰婶,我想跟她一起过日子,照顾她和小花。”
我娘叹了口气,然后拍了拍我的手:“建国,娘知道桂兰是个好女人,善良、能干,对你也很好。可你要想清楚,她是个寡妇,还带着个孩子,比你大十多岁。村里人肯定会反对,你以后可能会受很多委屈。”
“娘,我想清楚了,”我看着我娘,语气很坚定,“我不在乎她是寡妇,也不在乎她带着孩子,更不在乎村里人怎么说。我就喜欢她,我想跟她一起过日子,照顾她和小花。就算受委屈,我也愿意。”
我娘看着我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娘支持你。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过得幸福,娘就高兴。村里人的闲话,娘去跟他们说,你不用怕。”
我看着我娘,心里很感动。“谢谢娘。”
从娘家回来后,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知道,有娘的支持,我就能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小花很开心,拿着春联,蹦蹦跳跳地帮我们递胶水。晚上,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有饺子、有红烧肉、有炒青菜,很丰盛。吃完年夜饭,我们坐在炕上,一起看春晚——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在村支书家,我们是去村支书家看的,很多村民都在,很热闹。
小花看着电视,笑得很开心。赵桂兰坐在我旁边,手不小心碰到了我的手,我们都愣了一下,然后赶紧把手缩了回去,脸上都有点红。
从村支书家回来后,小花已经睡着了。我把小花抱到炕上,盖好被子。赵桂兰坐在炕边,看着小花,眼里满是温柔的神色。
“桂兰婶,”我站在她身后,犹豫了很久,终于开口,“我有话想跟您说。”
她回过头,看着我:“什么话?你说吧。”
我深吸一口气,看着她,语气很坚定:“桂兰婶,我喜欢你。我想跟你一起过日子,照顾你和小花。我知道,我比你小,也没钱,可能给不了你很好的生活,可我会努力干活,拼命赚钱,让你和小花过上好日子。我不在乎村里人怎么说,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就想跟你在一起。你愿意跟我在一起吗?”
赵桂兰愣住了,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我,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过了很久,她才反应过来,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声音有点颤抖:“建国,你……你说的是真的?你真的愿意跟我在一起,愿意照顾我和小花?”
“是真的,”我点了点头,走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我愿意,我非常愿意。桂兰婶,不,桂兰,你愿意嫁给我吗?”
她看着我,眼泪掉得更凶了,然后用力点了点头:“我愿意!我愿意嫁给你!建国,谢谢你,谢谢你不嫌弃我,谢谢你愿意照顾我和小花。”
我把她拥进怀里,紧紧地抱着她。她在我怀里哭了很久,好像要把这些年所有的委屈和辛酸都哭出来。我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安慰她:“桂兰,别哭了,以后有我呢,我会好好照顾你和小花,不会让你们再受委屈了。”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聊未来的日子,聊我们要盖一间新房子,聊我们要把小花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聊我们要一起孝顺我娘。我们的心里都充满了希望,觉得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六章 春风里的婚礼与幸福
年后,我和赵桂兰决定结婚。我们没有办盛大的婚礼,只是请了村里的几个亲朋好友,在我家吃了顿饭,就算是结婚了。
结婚那天,我娘给赵桂兰戴了一个银镯子,那是我娘的陪嫁,也是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桂兰,”我娘拉着赵桂兰的手,眼里满是欣慰,“这个镯子你戴上,以后你就是我们李家的人了。建国要是敢欺负你,你就跟我说,我替你教训他。”
赵桂兰接过镯子,戴在手上,眼泪掉了下来:“大娘,谢谢您。我会好好照顾建国,好好孝顺您,不会让您失望的。”
小花穿着件新衣服,是赵桂兰给她做的,她拉着我的手,小声说:“爹,以后你就是我的亲爹了吗?”
我蹲下来,抱着她,笑着说:“是啊,小花,我以后就是你的亲爹了。我会像爱你娘一样爱你,让你成为最幸福的孩子。”
小花笑了,在我脸上亲了一口:“爹,我喜欢你。”
那天的饭很简单,却吃得很开心。张大叔喝了很多酒,拍着我的肩膀说:“建国,你真是好福气,娶了桂兰这么好的女人。以后一定要好好待她,不能让她受委屈。”
“张大叔,您放心,我一定会的。”我笑着说。
王婆子也来了,她看着我和赵桂兰,脸上有点不自然,却还是说了句:“建国,桂兰,祝你们新婚快乐。以前是我不对,说了很多闲话,你们别往心里去。”
赵桂兰笑了笑:“王婶,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以后我们还是好邻居。”
王婆子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吃完饭就走了。
结婚后,我们搬到了我家居住。我家的房子有点旧,却是我爹留下的,有三间土坯房,一个大院子,足够我们一家人住了。赵桂兰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养了几只鸡和一头猪。
我每天去公社的砖厂干活,一天能赚一块钱,虽然不多,却很稳定。赵桂兰在家照顾我娘和小花,还种了几亩地,日子过得很充实。
小花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她跟村里的孩子玩得很好,还去村里的小学上学了。她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能得第一名。我和赵桂兰都很开心,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1980年,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五亩地。我和赵桂兰一起种地,她负责播种、浇水,我负责犁地、施肥。我们种了三亩玉米,一亩棉花,一亩蔬菜。因为我们用心经营,地里的收成很好,玉米和棉花卖了不少钱,蔬菜也够我们一家人吃。
1981年,赵桂兰给我生了一个儿子,我们给儿子取名叫李明,希望他能光明磊落,做个有出息的人。我娘很高兴,每天都帮着照顾孙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攒了点钱,把旧房子翻修了一下,盖成了砖瓦房,还买了一台缝纫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村里的人都很羡慕我们,说我们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人。
1985年,小花小学毕业,考上了公社的重点中学。她去公社上学,需要住校,每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每次她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很多奖状,还会给弟弟讲学校里的趣事。我和赵桂兰都很骄傲,觉得小花是我们的骄傲。
1990年,小花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她去了北京上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她说她以后要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帮助更多的孩子。送她去北京的时候,我和赵桂兰都哭了,既舍不得她离开,又为她感到高兴。
小花上大学后,李明也上了小学。李明跟小花一样聪明,学习成绩很好,还很懂事,经常帮着家里干活。我和赵桂兰的日子过得很幸福,每天一起种地、干活,晚上一起看电视、聊天,周末还会去看我娘。
1995年,小花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当老师。她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寄钱,还会经常打电话回来,问我们的身体情况。1998年,小花结婚了,嫁给了一个北京的医生,婚礼我们去参加了,看到小花幸福的样子,我和赵桂兰都很开心。
2000年,李明考上了大学,也去了北京,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跟小花在同一个城市,互相有个照应,我们也放心了。
现在,我和赵桂兰都已经老了,我六十多岁,她七十多岁。我们不再种地了,把土地租给了村里的年轻人,每年能收点租金。我们住在村里的砖瓦房里,日子过得很悠闲。每天早上,我们会一起去村里的公园散步,晚上一起看电视、聊天,周末还会去看我娘——我娘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
小花和李明经常回来看我们,带着他们的孩子。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很热闹。小花的孩子叫我“姥爷”,叫赵桂兰“姥姥”;李明的孩子叫我“爷爷”,叫赵桂兰“奶奶”。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和赵桂兰的心里都充满了幸福。
有时候,我会拿出那张泛黄的照片,就是当年赵桂兰塞给我的小花的照片,看着照片上可爱的小花,再看看现在幸福的一家人,心里感慨万千。我想起1979年的春天,我为了还债去给赵桂兰家干活,想起我们一起春耕、夏种、秋收,想起村里的流言蜚语,想起我对她的告白,想起我们简单的婚礼。
我知道,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了赵桂兰,跟她一起过日子。她是我生命中的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丈夫、父亲和爷爷。
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孩子们都很孝顺,我们的身体也很健康。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会越来越幸福。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好的日子。
春风又吹过华北平原,吹绿了地里的庄稼,吹开了院子里的花。我和赵桂兰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简单、平淡,却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来源:高贵海燕XZW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