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为什么不注重自动驾驶?而国产车却争的死去活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16:39 1

摘要:在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今天,当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在自动驾驶赛道上高歌猛进时,作为传统豪华车代表的奔驰和宝马,却显得异常谨慎。这两大德国汽车巨头并非不敢做自动驾驶,而是面对技术、成本与安全的复杂平衡时,选择了一条更为审慎的路径。

在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今天,当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在自动驾驶赛道上高歌猛进时,作为传统豪华车代表的奔驰和宝马,却显得异常谨慎。这两大德国汽车巨头并非不敢做自动驾驶,而是面对技术、成本与安全的复杂平衡时,选择了一条更为审慎的路径。

曾经的联盟与现实的阻碍

奔驰和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并非没有行动。实际上,它们曾试图通过合作来应对挑战。

2019年,奔驰和宝马高调宣布在自动驾驶领域结成联盟,计划共同投入超过1200名研发人员,目标是在2024年将联合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应用于私家车。这一联盟旨在分摊高达数十亿欧元的研发成本,并计划建立一个可扩展的自动驾驶平台,向其他车企开放。

然而,这段合作仅维持了约15个月便宣告终止。除了新冠疫情的冲击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双方各自拥有早已建立的、复杂的合作伙伴网络,导致在技术路线整合上异常困难。双方对于这段联姻心猿意马的态度以及对合作复杂度的认识不足都是导致合作终止的重要因素。

高昂的成本与技术挑战

自动驾驶研发是一项极其烧钱的工程,这对于即便是奔驰和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也不例外。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在合作宣告终止的同一天,宝马也宣布将通过非裁员方式缩减6000名职工规模,这反映了其面临的成本压力。

为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尤其是需要车企在一定条件下为事故负责的L3级,车辆需要配备大量的传感器和冗余系统。例如,奔驰S级为搭载L3级Drive Pilot系统,装备了多达35个传感器,其冗余系统的造价就超过4.5万元/车。此外,根据测试,一些自动驾驶系统对侧翻货车、道路遗撒等非常规障碍物的识别率还有待提升。

法规与责任的重压

相较于技术,法规和责任界定是横亘在自动驾驶商业化道路上的又一重大挑战。

L3级自动驾驶允许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将车辆完全交由系统操控,一旦发生事故,责任主体从驾驶员转向了车企。奔驰是全球首个对L3级事故承诺车企全责的厂商,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和经济成本。

目前,全球许多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于自动驾驶,特别是L3及以上级别的责任划分、技术标准等尚未完善。例如,中国的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L3责任细则,事故认定依赖个案司法判例。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车企在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时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中国市场与本土化合作的转机

面对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竞争压力,奔驰和宝马正在调整策略,寻求新的破局之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非常高。然而,奔驰和宝马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其新能源车型销量承压,并且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一度凸显。为了应对,奔驰、宝马和奥迪纷纷选择与中国本土的科技企业合作,例如奔驰和宝马都选择了与Momenta合作,而奥迪则选择了华为。

这种合作模式使得它们能够更快地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和用户习惯的智能驾驶系统,加速追赶中国本土的竞争者。例如,奔驰与Momenta联合研发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所有训练数据采用中国本土数据,以让系统更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

未来之路:审慎中的前行

综上所述,奔驰和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不敢或谨慎,实质上是一种在巨大技术挑战、天文数字般的研发成本、尚未成熟的法规环境以及严峻的市场竞争之间寻求平衡的理性选择。

它们的路径或许不像新势力那样激进夺目,但通过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持续推进L3/L4级技术的本土化研发等策略,它们仍在坚定不移地走向自动驾驶的未来。在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这种对安全、责任与技术极致的审慎,或许正是这个百年行业巨头给予我们的另一种答案。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解奔驰和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面临的复杂局面。如果你对特定车型的自动驾驶功能有更多疑问,我很乐意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来源:长远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