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价:去金融化浪潮下的购房决策新锚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5:45 1

摘要:最近有朋友拍着大腿庆幸道:幸好前几年没能筹够首付的钱,错失了一套心仪的房子,现在那处房产被房东放出来做二手房出售,还在原价上直接降价50万。然后又摸了摸头,不无担忧道:但是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房价跌得厉害,担心自己接盘后,房价再跌,岂不是吃大亏了。那犹犹豫豫,举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赵牧野|资深媒体人

新混沌期的迷茫:新形势下的购房困境

最近有朋友拍着大腿庆幸道:幸好前几年没能筹够首付的钱,错失了一套心仪的房子,现在那处房产被房东放出来做二手房出售,还在原价上直接降价50万。然后又摸了摸头,不无担忧道:但是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房价跌得厉害,担心自己接盘后,房价再跌,岂不是吃大亏了。那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的小表情,就好像是影视剧中,在灾荒年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一家之主,难绷。

其实这是持币观望者的正常想法。人嘛,心态上大多是追涨杀跌的。特别是在如今房价整体趋于下行的时候,何时入手自己的第一套房产,解决一下安居乐业的问题,或者换一套改善型住房,为自己的事业、家庭,更进一步创造安居条件,这再怎么慎重也不为过。

这个时候,有人就提醒那位朋友,房价最重要的是看地段,地段,好城市好地段的房子,非常抗跌,你要是买这样的房,保值得很。又有人说,别光看大环境是下跌趋势啊,你要看板块,学区房对应的教育溢价折现率,有地铁规划可以带来的通勤时间价值,这些都是房价企稳的保证。还有人提醒这朋友人说,大多数购房者,是既担心高位接盘,又恐惧踏空的刚需,你别不是就是这种情况吧。

于是,七嘴八舌之下,那位朋友的面容就更加犹豫,表情也更加忧郁了。这张在涨跌间反复撕扯的面孔,正是当下数百万持币观望者的真实写照。

“地段至上!”“看学区溢价!”“警惕踏空风险!”这些纷纷扰扰的建议,让我们忽视了最本质最直观的参照系:剥离金融属性和土地财政依赖后,那堆钢筋水泥究竟值多少钱?

造价锚点:穿透房价迷雾的X光

其实,这位朋友在潜移默化间,本能地感受到了如今房地产去金融化浪潮下,房产价值重构的本质。当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从建筑成本的角度,评估房价合理性,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这位朋友的担忧、焦虑、犹豫不决,等偏向负面的情绪,其深层需求,就是希望在逐渐去去金融化的房地产市场里,找到可量化的安全边界。

恰好,一套房屋的造价就是整套房屋总价中,最容易被量化的标准了。毕竟房屋的主体结构,就是钢筋、水泥,这些建筑材料的市价基本透明,加上设计、管道等所谓的“建安费用”,依然是购房者看得见、摸得着,比起靠变化的政策支撑的地价(土地成本),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务/营销成本,是最容易估计(量化)。

2024年一季度,全国住宅工程平均造价达3187元/㎡(住建部数据),但土地成本仍占房价42.7%。这解释了为何在70城房价普跌的背景下(统计局数据:新房同比降1.2%),部分城市建筑成本占比正悄然攀升:比如,重庆某项目造价占比从2021年的28%升至2024年的47%,郑州保障房项目造价占比突破53%,深圳商品房建安成本三年上涨3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利润定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在此显现威力。当开发商净利润率从2018年的15.6%压缩至2023年的4.3%(克而瑞数据),暴利时代终结,建筑造价逐渐成为房价的刚性支撑。

近十年来,我国住房建筑的平均造价,每平米大约是1000至3000元,土地整理的费用大约在每平米200至500元左右,营销等虽然水分大,但也大约在千元以内。简单化模型(标尺),不考虑城市、地段、板块等导致房产增值、溢价的因素,就可以得到我国住房建筑基础成本,每平米的均价应该在4500元(最高)。

但考虑到房产的确是非常特殊的商品,必须要承认它的特殊性,必须考虑进之前没有列入参考的城市、地段、板块等因素。总房价在这个基础成本上,翻200%、300%也是可能的。

而之所以引入建筑造价的维度,是为了让购房者更清晰、直观的看到、理解到,对那些附属在房屋使用和实用价值之外的因素,有个更明确衡量和比较的标准。

伴随着住房的金融属性逐渐退去,地方经济发展,日渐剥离土地财政,当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普通居民在购买住房的时候,应该将房屋的造价,也就是从建筑成本角度评估房屋总价的一个重要的维度进行考量,作为何时买房,安家乐业的重要参考。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以前被大家忽视的维度。此外,造价占总价的比例越高,往往意味着房屋质量越高,这也是具有参考价值。

重构购房决策新模型:普通人的三重坐标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综合评价房价,决策何时出手购房,仍需构建更立体的决策框架。建议普通居民建立“成本锚定+效用贴现(通勤成本等)+机会比选(职业选择等)”三重验证机制。

比如杭州购房者张明,2023年以“造价估值法”购入远郊盘(当时造价占比41%),却忽略地铁规划搁置导致通勤成本年增1.2万元,租金收益率跌破2%。这警示我们需建立三维决策框架:

其操作公式为:当 0.45×房价 0.2×区域均价 AND C类潜在损失

当建筑造价占比突破60%门槛,房价收入比将趋于健康区间(

让数据照亮前路:造价占比的转折意义

当下市场正发生深刻质变,土地财政依赖度从2020年36%降至2023年26%(财政部),新建商品房造价占比三年提升9.2个百分点(中指院),90后购房者中,64%将“建安成本透明度”列为首要考量(贝壳调研)。

重庆某楼盘业主的胜利具有象征意义:当开发商企图以“高端装修”名义虚增2000元/㎡造价时,业主们用第三方造价报告成功维权,迫使房企回归成本定价。

当杭州某套住宅的电梯井造价精确折合为白领2.3个月薪资,当深圳某面承重墙的混凝土方量相当于程序员15天工资,住房终于从投机标的变回可量化的生活容器。

结语:在砖瓦与金融的裂缝中重建坐标系

在土地财政转型方向未明,住房逐渐剥离投机属性,建筑造价确实应成为决策基石,但需植入时空变量进行动态校准。智慧购房者正在这样做:用BIM模型量化房屋物理价值,以通勤时间折现率计算区位溢价,将政策风险纳入折旧计提。

在这个大市场混沌期中,那些执着于解剖建筑本体价值的人,终将穿透金融迷雾触摸到真相的赢家。

正如新加坡建屋局所示范的——当一组混凝土的造价能清晰对应到公民6个月收入时,“安家乐业”才从奢望变为人人皆可计算的民生工程。

来源:诗与星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