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解放军南部战区发现以后,立即出动海空兵力盯住了那架飞机,并采取了发射热诱弹、广播警告等手段,把它从相关空域赶走。动作快,步骤清楚,有监控录像和轨迹记录,处理是按规定走的,不是什么即兴表演。
10月19日,一架澳大利亚P-8A反潜巡逻机在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进入西沙群岛上空约6.2公里。
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解放军南部战区发现以后,立即出动海空兵力盯住了那架飞机,并采取了发射热诱弹、广播警告等手段,把它从相关空域赶走。动作快,步骤清楚,有监控录像和轨迹记录,处理是按规定走的,不是什么即兴表演。
澳大利亚方面事后没承认自己闯入,反而指责中方“驱离不安全、不专业”。这听上去像是在反咬一口:先是飞进来,接着被赶走,然后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中方说法是这架机没有获得许可、偏离侦察航线并靠得过近,有挑衅性质。军方的回应不是光说说气话,而是按既定程序监控、警告,并使用非致命手段驱离,目的在于控制事态、避免升级。
往前看,这类事情并不是头一次。从2022年5月到2025年2月,澳大利亚P-8A多次出现在南海敏感空域,距离中国宣示的岛礁很近,行为带明显侦察、试探意味。每回被驱离,澳方就发声明,讲自己“被干扰”“被威胁”。久了就成了一个固定套路:靠近——被拦——声明指责。表面上像是外交交锋,底下其实是惯常的军事侦察与对抗。
放到更大的格局里看,澳大利亚近年来在外交和安全上越来越靠近美国,很多行动有配合美方印太部署的影子。为了讨好盟友,有时就得牺牲与邻国的关系,这种靠拢不是没有代价。过去中国是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伙伴,铁矿、农产品、留学生等对澳洲经济作用明显。对华关系紧张后,葡萄酒销路变差、牛肉与煤炭出口受影响、留学生数量下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后果。更现实的一点是,遇到经济或安全问题时,盟友未必会把你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美国自有它的权衡。换句话说,靠谁要算清利弊,不是光看政治牌面。
从军事角度说,这次拦截也不是单兵作战能完成的。南部战区动用了不同类型的战机,从歼-16到苏-35都有亮相,配合海上力量进行跟踪和监控。驱离动作有标准流程:发现、识别、警告、驱离,步骤都有录像和无线电记录。发射热诱弹属于非致命手段,一方面是扰乱对方传感器,另一方面也明确传递警告信息。军方发言里讲的“依法跟踪监视、有力反制”就是说在维护主权的同时努力把冲突限定在可控范围内。有军评人士提醒,如果挑衅频繁并升级,未来还有可能用更具威慑性的机型出场,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军事技术和力量在起作用。
类似的例子不只有澳大利亚。菲律宾在亲美倾向明显后,也在旅游、投资等方面遭受影响;立陶宛为了靠拢西方在与中国的经贸上做出牺牲,结果本国企业和市场遭遇损失。大国博弈里,小国如果把自己当成对抗棋子,短期或许能换来政治上的支持,长期代价却体现在经济和安全上。
回到南海本身,这片海域涉及航行自由、资源开发、领土主张等多重利益,外方军机没有批准就频繁靠近敏感地域,自然会触发防守方反应。这里的空域管理并不是谁说了算就算,军方有编号的预案和一套操作规则。那天的热诱弹、无线电警告,既是当下战术回应,也是对未来类似行为的警示:这种靠近不被允许。
外交场面上,双方接下来还会在各自媒体和外交渠道上争执。口头上的指责能引起国内观众的注意,但国际社会看重的还是证据和事实链。飞行轨迹、雷达记录、通信记录这些能说明问题,单靠言辞很难推倒对方的证据链。接下来要观察的是两国在外交层面的交涉是否会增加,军事层面的巡逻频率是否调整,乃至两国在区域事务上的博弈会不会因此变得更频繁。
来源:在河畔吹风的闲适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