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 以 “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为主题的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在京举行。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创业者、科学家、投资人与政策制定者共聚一堂,在展区、舞台与会客厅中交织观点、碰撞方案。
日前, 以 “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为主题的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在京举行。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创业者、科学家、投资人与政策制定者共聚一堂,在展区、舞台与会客厅中交织观点、碰撞方案。
在这场“全球创业者嘉年华”中,六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前沿领域的国际嘉宾受邀发言与接受采访。他们或专注于医疗VR,或探索AI药物研发,或推动区域孵化平台,或致力于全球创新传播——身份各异,立场各异,却在三大方向上形成了高度共识:
协作是创新的根,科技应服务人类,而创业,终究是一场不惧失败的远征。
共识一:协作,是创新的根
“我来到这里,看到的是一群目标一致、热情饱满的人在推动事情发生。”——乔治娅·米西(Georgia Mitsi),Biofeedback VRx首席执行官在这六场采访中,“Collaboration(协作)” 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区域卓越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贾梅尔·加姆拉(Jamel Gamra, Senior Advisor, CED-MTLab-Productique Québec)从研究者角度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协同创新模型:“洞察(sensing)—把握(seizing)—配置(configuring)—开放(openness)”。
“开放是最关键的底层逻辑。”他说,“公共部门应保持引领,但必须敞开边界,让其他力量进入、共建生态。”他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与十年蓝图,为此类跨界合作提供了明确锚点与制度土壤。
米西博士则从参与者视角总结:“我曾与初创公司、研究机构和产业平台合作过。真正决定协作成败的,不是组织形式,而是是否愿意一起把事情做成。”她认为,HICOOL最特别的地方,正是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目标对齐”,并以高效率推动事情落地。
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Sophia Antipolis Science Park),帕特里西娅·莱伊(Patricia Lay)管理着一个横跨软件、网络安全、汽车、医疗的生态平台。她指出:“我们将研究者、创业者、学生与大公司置于同一个空间,就是为了创造协同。”而在她看来,中国创业者“目标明确、沟通直接、执行迅速”,是协作中极为宝贵的特质。
来自澳大利亚的迪基·柯勒(Dickie Currer,Founder, Hype Man Media)长期活跃在全球创业生态传播领域,他坦言:“有很多峰会,但很少有平台能像HICOOL一样把政府、企业与学界三股力量实质性拉到一起。”他认为,HICOOL不仅搭建了舞台,更在尝试构建一个“高效共创场”。
在他们的叙述中,“协作”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结构支撑、价值锚定,也需要意愿与信任。
共识二:科技,为人类而生
“他们不仅在做科技,更是在做‘Tech for Humanity’(为人类而生的技术)。”——帕特里西娅·莱伊,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生命科学负责人在高密度技术创新的洪流中,一个共同问题被反复提出:科技最终服务于谁?
来自斯坦福大学医疗混合现实中心的沃尔特·格林利夫(Walter Greenleaf,Chair, International Virtual Reality Healthcare Association)指出,全球正在同步面对三大医疗挑战:老龄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资源过载。
他正在推进的解决方案,是沉浸式技术。他说:“我们已经能够用VR来进行焦虑干预、抑郁训练、注意力障碍管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兼具可复制性、可拓展性与成本效能,正在成为传统医疗系统的有效补充。
莱伊用一个简单却有力的词概括她的观察——“Tech for Humanity”。她提到,自己在HICOOL看到的很多项目,并非单纯追逐技术领先,而是在努力解决真实问题,尤其是在医疗、健康与老龄化领域,体现出真正的“人本导向”和长期主义。
Envisagenics联合创始人兼CEO玛丽亚·路易莎·帕尼达(Maria Luisa Pineda, Co-founder & CEO, Envisagenics)则讲述了她在HICOOL上的一次合作机遇: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创业的中国人工智能工程师,对方本人正罹患罕见肌肉疾病,于是双方计划合作推进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
“技术如果没有连接到真实的人和问题,终究只是一堆代码。”她说。北京之所以吸引她,是因为在这里,政策、科研、医院与企业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发生”。
这三位嘉宾几乎从不同维度,重复同一个答案:技术的意义,在于治愈、连接与改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迭代与炫技。
共识三:创业,是一场不怕跌倒的远征
“你可能会失败十次、十五次,甚至二十次,但那都不是终点。”——迪基·柯勒,Hype Man Media创始人作为一项有竞技属性的国际赛事,HICOOL全球创业大赛自然聚焦“优胜劣汰”。但对这几位国际嘉宾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失败之后的韧性与继续出发的能力。
米西说得直接:“创业没有失败,只有‘赢与学’。Fail fast, learn faster(失败得快,学得更快)。”她告诫初创者:“这条路很难,只有那些‘心中有火、腹中有劲’的人,才能一直走下去。”
帕尼达博士则强调:“创业者要有恢复力(resilience),这也是我们对全球青年创业者最重要的期待。”她认为,未来真正的创新来自那些“能够从失败中反弹”的人,而非一路顺风者。
柯勒的形容更富画面感:“创业是比过山车还颠簸的旅程。”他提醒大家:“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迈出下一步。”他说:“在HICOOL,我看到很多人有梦想,有执行力,只要坚持,就能走到那一步。”
他们的话语里没有安慰式鼓励,只有从经历中淬炼出来的真实经验。这些话,不是对所有人的“祝你好运”,而是对“已经出发的人”的提醒:跌倒并不可耻,不继续才可惜。
北京,一座让创新协作生根的城市
从跨界协作到科技向善,从个人韧性的锤炼到系统生态的构建,HICOOL 2025所呈现的,不只是一次展会的声量,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共识。
加姆拉说:“创新从不在封闭中发生,而是在不同想法汇聚的地方诞生。”
格林利夫指出:“真正的成功,不在舞台上,而在于你是否找到可以协作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HICOOL的价值不只是展现,更在于它正成为“把协作变成日常”的创新基础设施。而北京,这座不断织密“人—机构—城市—产业”网络的城市,也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峰会终将闭幕,但连接不会消散;灯光会熄灭,但火种已然点燃。
下一段创业旅程,从这里,再出发。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