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人眼中,能把两个孩子都送进哈佛大学,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然而,Evelin在回顾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时,却坦言其中不乏值得深思的“弯路”和真切感悟。
在许多人眼中,能把两个孩子都送进哈佛大学,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然而,Evelin在回顾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时,却坦言其中不乏值得深思的“弯路”和真切感悟。
她的大女儿Karis和儿子Elijah先后从Concordia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毕业,并顺利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分别攻读社会学和计算机专业。但在采访中,Evelin并没有过多强调孩子的成就,反而真诚地分享了她在育儿路上走过的“弯路”,也分享了她和先生始终坚持的家庭教育理念。
Evelin一家在哈佛大学
01
琴童家长的反思
Reflections of a Music Parent
说到很早就让孩子们学小提琴这件事,Evelin坦言:“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会选择不那么‘卷’。”
因为自己喜欢古典音乐,Evelin一直觉得能成为管弦乐团的一员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加之又有“学乐器能开发孩子大脑”这样的说法,所以姐弟俩三四岁时就被送去了一所小提琴学校。
当时全家住在纽约,孩子们先是接受铃木教学法的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敏感性,而后便是高强度的小提琴学习。
“小提琴是一种非常精确的乐器,拉得不好就像在锯木头,跑调,对练习者的要求特别高。”因此,姐弟俩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练习,除了一对一的私教课,还要上小组课、乐理课。
Evelin后来问孩子们是否后悔学琴,他们表示“不后悔,但希望当时可以轻松一点”。
到Concordia上学后,姐弟俩都参加了学校的乐团。Karis在乐团待了一年,Elijah的乐团生涯则贯穿整个高中,他是乐团的中提琴手,还在期末音乐会上演出。
从左至右依次:Elijah、Karis和妹妹Ana
“我先生小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学钢琴,他说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就是被允许放弃弹琴那天。”Evelin笑言,“我现在明白了,音乐虽好,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特别喜欢,且愿意接受高强度训练的。”在她看来,作为家长,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孩子,并发现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02
纽约→上海→波士顿的求学路
The Educational Journey:
New York → Shanghai → Boston
Evelin一家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07年。那年暑假,因为Evelin的先生要做课题调研,全家一起到中国西部旅行。在那里,他们邂逅了一个患有先天疾病的女婴,这个孩子后来一直牵动着他们的心。为了救治并领养她,2008年,一家四口投票决定从纽约搬到上海。
初到上海,Karis和Elijah入读的是一所刚刚起步、以中文教学为主的学校。当时他们一句中文都不会,适应得非常艰难。后来,由于原学校初中开始实行寄宿制,孩子们不愿离家,他们又分别转学到了不同学校的国际部。
等到选择高中时,Karis参观完Concordia,就被学校温暖、友善的氛围所吸引,很快就决定加入。
那段时间,Evelin和丈夫一起负责一个名叫“Baobei Foundation(宝贝基金会)”的公益组织,专门救治因先天疾病被遗弃的孤儿。因为工作繁忙,她很难顾得上两个孩子学校里的事。她“忏悔”说,学校有一个用于家校沟通的账户,她从来没有登录过,直到Karis要申请大学那会儿,需要家长上传资料,她才跑去学校问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当她在为其他孩子奔波忙碌时,她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快速成长。
Karis和她的高中同学
Evelin回忆说,Concordia给了孩子们非常丰富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参加TrIBES户外研学、辩论队、National History Day(美国国家历史日)比赛、乐团演出、TEDx演讲……“老师们的付出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她还记得Karis刚入校没多久时,一位老师鼓励她参加辩论队。辩论很难,第一次上场时,Karis很青涩。但是到12年级时,再度观战的妈妈大为惊讶,因为Karis已经能在非常有限的准备时间内,对一个临时抽签到的议题侃侃而谈自己的看法。
高中时参加模拟联合国的Karis
Karis对人文社科充满热情,Elijah则很早就流露出了对STEM学科的兴趣。除了计算机科学,他还选修了从初阶到高阶的所有物理课。
至于大学申请,从麻省理工毕业的妈妈却笑着说:“我根本没想过他们能上哈佛。”当年带孩子们去美国访校时,她只预约了麻省理工,甚至没打算去哈佛。“是Karis自己提出‘来都来了,想去哈佛看看’,我才把他们放在校园里逛了一个小时;而我则去拜访我的朋友。所以我们连正式导览都没参加。”
03
全家都爱阅读,分享已成家庭传统
The Whole Family Loves Reading;
Sharing is a Family Tradition
尽管在练琴这件事上有些“用力过猛”,但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方面,Evelin和她先生的做法却非常水到渠成。
因为他们自己就喜欢看书,家里的阅读氛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到后来,常常是一个人读到好书,全家都会跟着读起来,然后一起讨论。比如《星运里的错》(The Fault in Our Stars)、《天空的另一半》(Half the Sky)等书,都是一家人的共同回忆。全家人也一起在车里听了很多有声书,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有时到了目的地还舍不得下车,因为情节实在太吸引人,非要听完一章不可。
一次Evelin带着Karis一起坐飞机,当时她正在读《超级经济学》(Super Freakonomics),才上中学的Karis也表现出兴趣,她们就开始一起在飞机上读了那本书。碰上比较抽象的内容,Evelin当场讲解,边讲边画图表。“可能是我当时的热情感染了她,她到现在还说那次经历对她影响很深。”
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离家,但“分享热爱”却已然成为家庭传统。每次团聚,每个人都可以向全家人分享自己最近喜欢的任何东西——可能是一本书、一段TED演讲、一个播客,不一定非常学术。
一次,Karis分享了她在Concordia时的历史老师Mr. Mark Johnson在课上推荐的一部关于印第安人聚集地Pine Ridge和美洲原住民拉科塔族(Lakota)的纪录片,虽然那时她已经毕业有一段时间了,但她觉得那个片子还是在持续地影响着她,于是便邀请全家一起看。
“现在,孩子们回家前,我也会花心思想一下自己要分享的内容。我不能说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因为他们时间有限。”妈妈说,“我们通过这些方式,始终保持联结。”
04
结语
Conclusion
回顾孩子们的成长,Evelin认为,比起上名校,她更希望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善良、有责任感的人”。事实上,Karis和Elijah也都成为了这样的人。
从哈佛毕业后,Karis先是加入了麦肯锡,后来又去了肯尼亚,在离首都内罗毕两小时车程的贫民区开办了一家非盈利性质的课后托管中心,辅导当地小孩并提供奖学金,今年又开始在斯坦福法学院读博士。Elijah毕业后先留校任教了一段时间,目前供职于亚特兰大的一家公司。
Evelin坦言,在育儿路上,每个家长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她曾经对学琴这件事的push,以及一度因为忙于基金会的事而有些“放养”孩子,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我们都不是完人,”她说,“但作为父母,我们不断自省、学习、成长,努力成为更健康、更完整的自己——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源:英杰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