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一部名为“仙诀”的网络小说走红。整整3年,这部508万字的长篇连载作品,引无数网友沉浸其中。但许多网友不知道的是,屏幕背后是一位腰椎变形、双腿萎缩的年轻人,趴在床上用电脑、手机一字一句艰难输入,甚至依赖语音录入,才最终将那瑰丽浩渺的仙侠世界呈现在大
2011年,一部名为“仙诀”的网络小说走红。整整3年,这部508万字的长篇连载作品,引无数网友沉浸其中。但许多网友不知道的是,屏幕背后是一位腰椎变形、双腿萎缩的年轻人,趴在床上用电脑、手机一字一句艰难输入,甚至依赖语音录入,才最终将那瑰丽浩渺的仙侠世界呈现在大家眼前。
一个秋日的下午,记者在顺义区残疾人联合会见到了身兼残联工作人员与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双重身份的李之星。以撰写网络小说《仙诀》为起点,十多年来,他已成长为一位创作超过1900万字的知名作家。
1983年出生的李之星,文学之路始于家庭熏陶。“我父亲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的大学,当时已经30多岁,务农10年后通过自学考上。”受父亲影响,李之星从小就喜欢读书。
8岁那年,突然而至的疾病导致李之星全身关节受损,膝关节、髋关节相继畸形,只能坐轮椅出行。“出不了门怎么办?就看书吧。”父亲每周都会从图书馆为他借回满满一兜书籍。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济公传》《隋唐演义》,阅读成了李之星最大的乐趣。在学校,由于无法正常参加体育活动,他便与一位同样因病被困于轮椅的同学,在想象的国度里互相编织着幼稚却充满生命力的冒险故事。编故事,成了李之星创作路上的最初训练。
初中二年级,李之星忐忑地将一篇七八千字的作品投往上海一家杂志。出乎家人的意料,初中生笔下的青涩作品不仅成功发表,还收到了编辑的鼓励信和1200元稿费。这笔“巨款”和编辑的认可,极大激励了李之星。高中时,他每晚埋头创作,甚至写出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大学毕业后,李之星进入顺义区残联工作。一次,醉心在网上阅读仙侠小说的他和网友发生了争论。朋友劝他:“你的文笔也不差,可以自己写啊!”
“对啊,我为什么不自己写?”作家梦在李之星心中重燃。
2011年,他凭着3万字的《仙诀》初稿正式进军网络文坛。作品在网站连载后,节节攀升的阅读量令他喜出望外。时至今日,他依然保存着2011年9月25日的一份记录:当日新增付费订阅读者448人,随后几天持续增长。
网友的喜爱,成了他创作的动力,这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网络小说《仙诀》从2011年8月写到2014年7月,历时近三年,最终完成了惊人的508万字。
但创作之路并非坦途,最大的障碍来自他的身体。关节畸形再加上长期久坐,李之星的腰椎疼痛日益加剧。一天,正靠在床上打字的他突然腰疼难忍,连人带电脑一起翻倒在地。四处求医后,他冒着风险决定进行手术治疗。长达9个半小时的艰难手术中,钢钉、螺丝与钢板被一一植入他的躯体。而术后,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一年的痛苦康复。在康复师的帮助下,他每天忍受着如钝刀割肉般的剧痛,一寸寸地分离粘连的肌肉与关节,疼痛让他数次昏厥。
治疗期间,李之星还时时惦记着自己的小说。只能趴在床上的他行动不便,只好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地板上,探出身子打字;或是凑近狭小的手机屏幕,一字一句艰难输入构思好的情节;有时,则依赖语音录入后再反复进行校对。病榻上,李之星艰难地坚持着每日3000字的更新。写作,在那一刻不再是任务,而是缓解肉体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良药。
读者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当他看到作品评论区满屏“好好治病,我们等你回来”的祝福,当他收到读者亲手折好后寄来的999只千纸鹤,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他咬牙告诉自己:“熬过来,不能停。”终于,他扶着助行器站了起来,颤巍巍而又坚定地挪出了重生的第一步。
随着阅历增长,李之星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不再只追求“光怪陆离的宏大世界”,而是更关注“小人物”和现实题材,这一转变与他在残联工作密切相关。北京冬奥会期间,他深度参与服务保障工作,跑遍了顺义区25个街道乡镇,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大量鲜活素材和感人故事。他的作品《寒冬遇骄阳》就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背景,讲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融入社会的故事。
李之星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书、广播剧,播放量超过千万,还被翻译为英、日、泰等多国语言在海外传播。业余时间,他积极投身公益,前往学校、社区、少年宫讲课,为残障群体提供写作辅导。
“写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更多人带去精神上的力量。”李之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生命的困境可以禁锢身体,却无法束缚思想的驰骋。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