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赶在重阳前,遇到必定是灾年”,今日霜降是早是晚?啥预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06:01 1

摘要:“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今日九月初三就是霜降节气了。霜降霜降,很多农作物如果不及时收的话,就会受到打霜的影响,有些作物被霜一打就容易坏,农民伯伯很看重这个,霜打前必须想着把该收的作物收回家,这样才能安心过冬。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今日九月初三就是霜降节气了。霜降霜降,很多农作物如果不及时收的话,就会受到打霜的影响,有些作物被霜一打就容易坏,农民伯伯很看重这个,霜打前必须想着把该收的作物收回家,这样才能安心过冬。

“霜降赶在重阳前,遇到必定是灾年”,明日霜降是早是晚?有啥预兆?

这句话意思是,如果霜降节气跑到了重阳节的前头,那这一年接下来的光景可能就不太好,收成要受影响

霜降是秋天的第5个节气,从这天起,天气会越来越冷,开始下霜。地里的庄稼,像晚稻、红薯什么的,必须赶在霜冻前收完,不然就冻坏了。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一个传统节日,专门还有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一首诗写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关键就在于 “顺序乱了”。在老辈人看来,正常的、好的年景,应该是节气、节日按部就班地来。

大多数年份,重阳节是在霜降节气之前的。这时候秋高气爽,正好收庄稼、晒粮食。等重阳节过完,霜降差不多也到了,天气准时变冷,该下霜下霜,一切都恰到好处。像去年九月廿一才是霜降节气,就在重阳节后面10来天。今年重阳节似乎来得有点早,竟然比重阳节提前了6天。

可一旦“霜降”赶在了“重阳”前,那就说明 “天冷得早了”,秋天短了,冬天急着来了。这会带来几个大问题:

庄稼没长够时间:天气提前变冷,地里的庄稼还没来得及完全成熟,就被霜打了。就像煮饭没到时间就断了火,肯定是“夹生饭”,籽粒不饱满,产量自然就低了。

收割时间紧:农民原本按部就班的收割节奏会被打乱,可能被迫提前抢收,或者庄稼直接被冻在地里,造成损失。

古人认为,该暖不暖、该冷不冷,都是坏兆头。秋天冷不正常,往往可能预示着后面的冬天会特别冷(寒冬),或者来年春天会出现冻死庄稼秧苗的“倒春寒”。

所以,霜降要是比重阳节还来得早,说明老天爷不按常理出牌,天冷得太急,庄稼会长不好、收不上来,容易闹饥荒,所以叫“灾年”。

最后给您提个醒: 这句农谚是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总结的经验,在当时非常有智慧。但现在咱们有天气预报、温室大棚、抗寒品种和科学的农田管理,应对异常天气的能力强多了。所以它今天更多是提醒我们 “要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不必完全对号入座,当成绝对的预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霜降的农谚。

“霜降来太早,收成准减少”

这句话最直白。霜降节气如果提前到来,意味着寒冷也来得早,庄稼的生长期被迫缩短,颗粒还没长饱满就被冻害,产量自然就下降了。

“霜降抢先到,寒冬跑不掉”

这句意思是,霜降节气如果抢在了重阳节之前到来,那往往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预示着整个气候节奏都提前了。通常这意味着一个又冷又长的寒冬在后面等着,而严寒会对越冬的农作物和人畜安全造成严峻考验。

“霜降抢重阳,种地心发慌”

“抢”字形象地说明了节序错乱。一旦霜降跑到了重阳节前面,老经验的农民就知道气候反常了,后续的天气可能很糟糕,心里就会为地里的收成感到担忧和慌乱。

“霜降不依路,秋粮难入库”

这句是说,霜降节气如果不按常理(“不依路”)出牌,提前到来。那么地里的秋粮(如晚稻、玉米等)就很难顺利地收获并归入仓库,暗示了会因灾减产。

“霜降占了先,防备倒春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霜降节气占了先机提前到来,往往预示着冬天不冷(暖冬),但来年春天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倒春寒”,会冻死返青的麦苗和春播的秧苗,必须提前防备。

“霜降早敲门,冬闲变冬忙”

“敲门”这个说法很生动。霜降提前,等于寒冷早早来敲门了。农民就不能像正常年份那样在冬天悠闲地“猫冬”了,必须忙着给庄稼果蔬做好防寒防冻措施,所以叫“冬闲变冬忙”。

今日霜降节气,大家不要贪凉,南方的朋友可以披一件外套了,北方的朋友可以穿厚点了,注意保暖。

来源:林火火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