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迟退休真来了,到底该早退还是晚退?”2025年1月1日弹性退休制度正式落地后,这成了上班族最纠结的问题。有人说“早退休早享福,反正晚退一年就多领200块养老金,不值当”,也有人觉得“多缴几年社保,退休金能高不少,晚退更划算”。
“延迟退休真来了,到底该早退还是晚退?”2025年1月1日弹性退休制度正式落地后,这成了上班族最纠结的问题。有人说“早退休早享福,反正晚退一年就多领200块养老金,不值当”,也有人觉得“多缴几年社保,退休金能高不少,晚退更划算”。
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2025年的退休政策多了“弹性区间”,提前退休有明确门槛,延迟退休的待遇增长也不是固定的“200元”。今天就用大白话拆透:提前退休要满足啥条件?晚退一年到底能多领多少养老金?哪种选择更适合自己?不管是快到退休年龄的,还是刚上班的,这些账都得算明白。
一、先把政策捋清楚:2025年退休有了“弹性区间”,不是“到点必退”
以前退休是“卡着年龄走”,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给了职工“往前弹”或“往后弹”的选择,但不是想退就退、想留就留,规矩分得很细。
1. 延迟退休怎么“渐进”?男女节奏不一样
先明确基础:2025年开始的延迟退休是“渐进式”的,不是一下子把退休年龄提上去。具体节奏是:
男职工和原55岁退休的女职工,每4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分别延迟到63岁、58岁;
原50岁退休的女职工,每2个月延迟1个月,最终延迟到55岁。
打个比方,1968年出生的男职工,原来该60岁退休,按新节奏,他的法定退休年龄变成了61岁;而1975年出生的女职工,原法定退休年龄50岁,2025年她的法定退休年龄就成了50岁6个月。
2. 提前退休有3个硬条件,不是谁都能“早退”
很多人想“趁政策有弹性,赶紧提前退休”,但得先过这三关:
社保缴够年限:得满足按月领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一般是15年);
年龄不跌破“底线”:提前退休的年龄不能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也就是男不能早于60岁,女不能早于50岁或55岁;
提前时间有限制:最多只能比法定退休年龄提前3年,还得提前3个月书面告知单位。
比如法定退休年龄61岁的男职工,最早能60岁退;法定退休年龄50岁6个月的女职工,最早还是得50岁退,因为不能跌破原年龄底线。
另外,只有两类人能突破“原年龄底线”提前退休:一是从事井下、高空等特殊工种,满规定工龄的,男55岁、女45岁就能申请;二是2025年起,因病或非因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不能办病退了,但能领病残津贴,不过得每年做劳动能力鉴定,鉴定不过就停发。
3. 延迟退休也不是“想留就留”,得跟单位商量
有人觉得“身体好,想多干几年”,但延迟退休有两个前提:一是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必须和单位协商一致,还得提前1个月书面明确延迟时间,最多能延迟3年。
比如法定退休年龄61岁的职工,最多能延迟到64岁;而且延迟期间,单位得继续给缴社保,劳动关系受保护,不是“返聘”那种没保障的形式。
二、核心问题:晚退1年多领200元养老金,是真的吗?
“晚退一年多领200元”的说法太笼统了。养老金多少取决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当地社平工资等一堆因素,有的人晚退一年可能多领几百,有的人可能只多领一百多,不是固定数。
1. 先搞懂养老金怎么算,才知道晚退多领在哪
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晚退一年能多领的钱,就藏在这三部分里:
基础养老金:跟当地社平工资、缴费指数、缴费年限挂钩,公式是(社平工资+社平工资×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60岁退休是139个月);
过渡性养老金: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跟社平工资、缴费指数、视同年限挂钩。
晚退一年,意味着多缴了12个月的社保,缴费年限多了1年,个人账户储存额也多了(个人缴的8%+单位缴的部分划入),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自然会涨。
2. 算笔细账:晚退1年到底能多领多少?
举个真实场景的例子,按2025年的标准算:假设某职工在社平工资7594元的地区,缴费指数1.0,缴费年限30年,60岁退休时的养老金是:
基础养老金:(7594+7594×1.0)÷2×30×1%=2278.2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7594×1.0×8%×12×30)÷139≈1971.6元;
总养老金≈4249.8元。
如果他晚退1年,缴费年限变成31年,个人账户多缴了7594×1.0×8%×12=7290.24元,此时养老金是:
基础养老金:(7594+7594×1.0)÷2×31×1%≈2354.1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7594×1.0×8%×12×31)÷139≈2037.3元;
总养老金≈4391.4元。
这么算下来,晚退一年多领了约141.6元,不是传说中的200元。如果缴费基数高,比如缴费指数2.0,晚退一年可能多领300多元;如果缴费基数低,可能只多领100元左右。
而且这只是退休时的初始养老金,之后每年养老金上调,缴费年限长的人还能多涨点,长期下来差距会更大。
3. 别忽略“隐性收益”:晚退期间的工资可能比养老金高
除了养老金多领,晚退一年还有个好处:在职时的工资通常比养老金高。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或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工资加上公积金、年终奖,比退休后每月几千的养老金划算得多。
比如某企业中层,在职月薪1.2万,退休后养老金约6000元,晚退一年光工资就多拿14.4万,这比多领的几百养老金划算多了。而且延迟退休期间,单位继续缴社保,个人不用掏腰包还能累积权益,这也是隐性福利。
三、关键对比:提前退休和延迟退休,到底哪个更划算?
没有绝对的“划算”,得看个人情况。但可以从三个维度算清“现实账”,再做选择。
1. 从“收入账”看:身体好、工资高的,晚退更划算
两类人晚退更值:
工资远高于养老金的人:比如前面说的月薪1.2万的中层,晚退一年的工资收入比养老金多拿好几万,即便多缴社保,净收入也更高;
缴费基数高的人:缴费基数高意味着多缴一年社保,个人账户存的钱更多,基础养老金涨得也多,退休后每月多领的钱更可观。
而如果工资和养老金差不多,或者身体不好需要频繁请假,早退休可能更划算——毕竟少干一年活,还能早点领养老金,不用承受工作压力。
2. 从“生活账”看:要顾家、身体差的,早退更合适
退休不只是“领钱”,还关乎生活质量。以下情况早退休更合适:
身体状况欠佳:如果工作强度大,或者有慢性病,继续上班可能加重病情,早退休能安心养病,反而能省医药费;
需要照顾家庭:比如要帮子女带孩子,或者家里有老人需要照料,早退休能兼顾家庭,不用在工作和生活间拉扯;
有自己的安排:比如想旅游、搞 hobbies,早退休有更多自由时间,生活幸福感更高。
就像有人说的:“多领几百养老金,换不来陪孙子长大的时光,也换不来健康的身体。”
3. 从“风险账”看:别赌“社平工资上涨”,早退更稳
有人想晚退一年等“社平工资上调”,觉得这样基础养老金能更高。但这其实是赌运气——社平工资可能涨,也可能涨得少,甚至像2025年河北部分地区那样微涨,反而不划算。
而且晚退还可能错过养老金上调。比如2025年底退休的人,2026年的养老金上调能赶上;但拖到2026年退休,当年的上调就没份了,反而少领了一次涨的钱。
提前退休则更稳妥:只要满足条件,就能按时领养老金,不用担心里程碑事件的风险,也能早点进入“稳定生活模式”。
四、避坑提醒:2025年退休别踩这3个误区
1. 误区一:“提前退休就是亏了,养老金少拿一大截”
不一定。如果早退休后找了份轻松的兼职,每月既能领养老金又能赚兼职收入,总收入可能比晚退时还高。而且早退休能多领几年养老金,比如60岁早退和61岁晚退,前者比后者多领12个月的养老金,这笔钱可能比晚退多涨的部分还多。
2. 误区二:“病退还能办,身体不好就能早退休”
错了。2025年1月1日起,病退政策已经停了,改成了病残津贴。想领这笔钱,得满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得每年做劳动能力鉴定,鉴定不过就停发,不是“一劳永逸”。
3. 误区三:“延迟退休可以随时申请,想留就留”
不行。延迟退休必须和单位协商一致,要是单位不需要这个岗位了,就算你想留也留不下。而且最多只能延迟3年,不是想干到多少岁就干到多少岁。
最后说句实在话:退休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总结下来,“晚退一年多领200元”的说法太片面,实际差距因人而异;提前退休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得满足硬条件。2025年弹性退休制度的核心,是让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而不是“一刀切”。
简单来说:
要是你工资高、身体好、单位也需要你,晚退3年很划算,既多拿工资,养老金也能涨不少;
要是你工资一般、身体差,或者需要顾家,符合条件就早点退,生活质量比几百块养老金更重要;
要是从事特殊工种,能按老政策提前退休,不用等弹性区间,该申请就申请。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选择,关乎几十年的生活状态。别光听别人说“划算不划算”,也别被“多领几百块”的说法误导,算清自己的收入账、生活账、风险账,才能做出不后悔的决定。
你觉得早退休好还是晚退休好?身边有退休的人踩过坑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即将退休的朋友提个醒!
我是如意,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愿如意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