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的连片花生田里,累累硕果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独特的中性沙壤土孕育出的“北吴集小花生”素以壳薄、粒饱、色美、味香著称,被誉为“将军果”“长生果”。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发展的故事正在发生。
深秋时节,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的连片花生田里,累累硕果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独特的中性沙壤土孕育出的“北吴集小花生”素以壳薄、粒饱、色美、味香著称,被誉为“将军果”“长生果”。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发展的故事正在发生。
深入田间
从民间智慧到产业瓶颈
“咱们的花生品质好,就是卖不出高价钱!”“加工设备太老了,产量上不去!”“没有自己的品牌包装,好产品也难走出去!”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在今年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五个一”(即开展一场述职报告、组织一次专题调研、参加一次接待日活动、推动一批民生实事、提出一件高质量建议)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被敏锐捕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渔沟镇人大高度重视这份沉甸甸的“产业诉求”,第一时间组建代表小组,开展北吴集花生“与民同行”议政活动。代表小组成员深入吴集村花生加工点、振兴村花生示范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在加工车间,代表们仔细察看老旧设备的运转情况;在种植基地,与农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后的仓储、保鲜,直至最终销售的全链条细节。
集思广益
直面花生产业链核心问题
针对北吴集花生发展问题,参加活动的代表小组成员、选民代表、省扶贫工作队、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参加了“与民同行”议政会。会上,各方代表直面问题、畅所欲言。选民代表、振兴村党总支书记王松涛汇报道:“今年村集体流转了220亩土地用于发展花生产业,带动大户统一管理。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但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面临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突出短板。
随后,种植大户代表道出了长久以来的困扰:“阴雨天气收获的花生如何科学储存以防霉变”“区域公共品牌如何从无到有”“销售渠道单一,如何摆脱‘提篮小卖’的困境”。
面对这些难题,与会人员展开了务实讨论。区人大代表围绕措施落地连连发问,推动讨论从“查摆问题”向“寻求解法”深入。省农科院专家针对花生生长过程中“花多果少、秕果多而饱果少”等技术难题,提出了花生高效栽培解决方案。
成果初显
全产业链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议政活动中,区农业农村局现场提出了针对技术升级、设备换代、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的可操作性路径和政策扶持设想。省委驻淮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王杏周鼓励大家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拓宽产业发展思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议政成果落地,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贯穿问题交办、措施落实、效果评估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代表开展“回头看”,以有力的监督护航产业发展。
目前,渔沟镇的花生种植面积从去年的3000余亩增加到6000余亩,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扩大。机械化的推广也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一台机器一天平均收30亩地”也让老百姓从人工上解放。
谈到未来规划,渔沟镇党委书记李红卫满怀信心:“我们将在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花生深加工项目,争创省级科技小院、省级田间学校等项目。还计划探索花生研学基地,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学农体验实践基地,走出一条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花生发展之路”。
这场金色田野旁的议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代表与群众、部门的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题,不仅为北吴集花生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也再次证明:只有扎根沃土、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的画卷才能越绘越精彩。
北吴集小花生的芬芳,正期待着飘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