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培国的‘非遗散文’是当代非遗书写的成功范例,创造了非遗散文的一种模式。”10月21日,在博山区图书馆秋谷讲堂的新书发布会上,山东师范大学刘振老师从学术视角为刘培国的乡土散文进行了一个严肃定义。
“刘培国的‘非遗散文’是当代非遗书写的成功范例,创造了非遗散文的一种模式。”10月21日,在博山区图书馆秋谷讲堂的新书发布会上,山东师范大学刘振老师从学术视角为刘培国的乡土散文进行了一个严肃定义。
当天,中国作协会员、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执行董事刘培国《仓仓》《妙手》新书发布会现场,山东师范大学讲师刘振同步进行了《“他为家乡代言”——博山与刘培国的“非遗散文”》讲座,刘振通读刘培国文集十卷,积数年研究之功,将刘培国的非遗写作归入乡土文学范畴。
刘振正在发言。
用“非遗散文”为家乡代言
刘振从乡土文学开创者鲁迅、台静农、王鲁彦及其代表作品等说起,讲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乡土文学”,认为刘培国的非遗写作在“为家乡代言”同时,构成了“新乡土文学”的实绩,并在书写上表现出一种“转型中的怀旧”,这种怀旧不同于做着“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的汪曾祺,对于绘制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故乡图景,并没有太过强烈的执念,是有选择的,是有明确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的修复型怀旧。
“可以说,刘培国的非遗散文是当代非遗书写的成功范例,创造了非遗散文的一种模式。”刘振说,《促蛰》中,《豆腐箱身世成谜》写到“博山豆腐箱制作技艺”;《颜神梦忆》写到“孝妇河源头文化习俗”;《博山大鱼盘,好在哪里?》写到“淄博大鱼盘制作技艺”;《读王继泉》《大同轩纪事》写山东内画家王继泉、李慧同;《一代宗师》《“中国琉璃葡萄孙”的诞生》《从“张铁人”到“鸡肝石琉璃第一人”》《胡建昌,为艺术而生的博山人》,等等,都在饱含深情地述说着关于非遗守艺人们的动人故事。质朴的叙事风格,继承吴伯箫、李广田的散文创作传统与山东新文学的文脉。朴实的语言风格,赋予散文明显的实录属性。具体时间的强调、线性历史的演进,彰显“史”的意识和实录精神,除审美价值,还具有社会史价值。
“从《酥锅》到《妙手》《仓仓》,其非遗散文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打磨、成型的过程,一直没有偏离非遗书写的轴线。”刘振认为,在博山多年土生土长的阅历,让刘培国更加熟悉当地值得述说的非遗,很多非遗是在他写完以后,才确定为非遗的。
被命名为非遗的事物,在命名之前就已经存在。
“书写非遗的创作方向,不是孤立的。不仅有前瞻性,还正成为当代文坛不应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刘振特别指出,刘培国近50年的写作历程中,从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促蛰》起,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诠释坚守民间文化的意义,非遗书写的密集程度也前所未有。这说明刘培国的非遗散文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打磨、成型的过程,一直没有偏离非遗书写的轴线,“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发布会现场。
文学博山的“非遗传承人”
刘振所说的“自觉”和“有意识”,也可以理解为“文学的自觉”,即创作者有意识地探索文学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技巧,追求文学作品的独立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为读者首先要厘清一个常识,就是写作跟文学是不同的,写作非常宽泛,但是文学则有其边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淄博市技师学院教授宋光辉对此深有共鸣,他认为刘培国的文学创作始终以不急不厉的情感表达方式滋润和影响着他的读者。
宋光辉表示,山东大学刘心明教授曾讲“刘培国以史笔写散文”,刘振也认为刘培国的散文“彰显史的意识和实录精神”,因此关注刘培国作品中的历史地理观,才能真正读懂刘培国几十年聚力打造的“文学博山”,而文学博山的“非遗传承人”也非刘培国莫属。
就像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原主任赵鹏在发言中提到的,焦裕禄精神的弘扬,是建立在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基础上的,这篇报道通过齐越的播音,让焦裕禄家喻户晓。博山不单有陶瓷,还有琉璃,但是缺的是传播,传播非常非常重要。而刘培国的散文,就在传播博山,传播博山的陶瓷琉璃,传播博山的非遗。
新书发布会现场来了很多领域的大咖,中国琉璃葡萄大师孙凤军向刘培国赠送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的琉璃葡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慧同赠送鼻烟壶内画作品,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原主任赵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宗帅、淄博技师学院教授宋光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刘培国的非遗写作进行了深度剖析,为在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启示。
当天,刘培国向博山区图书馆、博山区文化馆现场赠书。86岁侯美祥,青年代表赵欣,4岁李俊彦小朋友共同为刘培国新书《仓仓》《妙手》发布揭幕。随后,刘培国向每一位到现场的读者赠送了新书。
这场在新书发布会上展开的学术讲座,不仅定义了刘培国散文的特点,更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写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