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由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与好传动画共同创建的二次元沉浸式体验馆,推出《大理寺日志》主题“喵遇咖啡”快闪活动。活动融合角色扮演、动画互动等形式,吸引众多爱好者通过社交媒体预约参与。同期,《大理寺日志》与隋唐洛阳城开展的联动活动引发关注。片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一批以动画IP为内容基础、依托现代科技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受到群众欢迎,呈现文旅消费新气象与新活力。
《大理寺日志》与隋唐洛阳城联动
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由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与好传动画共同创建的二次元沉浸式体验馆,推出《大理寺日志》主题“喵遇咖啡”快闪活动。活动融合角色扮演、动画互动等形式,吸引众多爱好者通过社交媒体预约参与。同期,《大理寺日志》与隋唐洛阳城开展的联动活动引发关注。片中角色与国风达人共同巡游,配合VR沉浸体验、应天门3D投影等数字项目,为游客营造虚实交融的文旅新场景。相关网络话题累计阅读量近50万次,登上本地热榜。今年6月,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IP为特色的“上美影泡泡米益智乐园”开放,为亲子家庭构筑融合动画记忆与益智体验的新空间。
科技架起桥梁,动画绘就蓝图。二者的深度融合为广大观众带来一系列新颖文旅互动体验。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动画内容跨越屏幕界限,“走”进现实场景,生动展现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所激发的创新动能与时代活力。
1
科技赋能 催生文旅应用新场景
随着二次元文化蓬勃发展,动漫成为当代年轻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批国漫项目及主题展览将沉浸式体验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围绕用户对IP“看、聊、玩、购”的多层次需求,融合国漫IP展售、原创品牌展示、动漫主题市集等内容,推出AR寻宝、MR角色互动、全息投影演艺、IP主题光影秀、沉浸式剧本杀等新型文旅业态,吸引众多动漫爱好者体验。好传动画作为中新天津生态城本土孵化的原创动画企业,长期深耕内容创作,推出《大护法》《大理寺日志》等作品。在好传动画与国家动漫园联合打造的二次元沉浸式体验馆中,观众不仅可以品尝以动画角色为灵感的创意饮食,还可选购融合敦煌美学的十周年漫画周边,欣赏采用反光工艺、内含隐藏线稿的光影系列文创,切身感受“动漫+文旅”融合的魅力。同期,好传动画在洛阳举办的线下巡游活动广受关注。活动通过虚拟角色与现实场景结合的巡游表演,配合古城墙灯光秀,实现千年古迹与现代动画的跨时空对话。
国庆前夕成功举办的2025北京动画周,通过“线下沉浸体验+线上多元展播”模式,集中展示我国动画产业的前沿成果。活动设置《王者荣耀》《龙族》《不良人》等国产IP沉浸式体验区,运用人工智能交互、裸眼3D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动画角色与故事场景魅力。
上美影泡泡米乐园
在上美影泡泡米乐园,园区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IP为基础,通过科技与原创设计融合,生动再现《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中国动画经典。园内以互动叙事和精心设计的场景道具贯穿全程,游客可化身角色,与动画人物共同冒险,享受置身神话世界的独特体验。园区90%的摆件与道具均经重新设计,葫芦藤蔓座椅、蛇精锦囊灯饰等细节融入国风元素,彰显文化匠心。此外,乐园还通过主题演出和光影秀等形式,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前来打卡游玩。
尚游
好传动画创始人、CEO尚游表示,与传统实体消费不同,新型沉浸式体验虽依托现实场所,其核心在于构建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将虚拟内容植入真实场景,使两个原本平行的时空产生连接,这正是新技术为文旅产业带来的革新。当前,从简单灯光秀到复杂沉浸式互动,虚实融合正成为文旅升级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文化项目借助科技实现创新表达,催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
北京影视动画协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认为,动画IP与前沿科技融合延展至线下多元场景,其根本价值不能简单视为延长IP生命周期或扩大受众群体,而在于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艺术本体的创新突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融合共生 “三位一体”
在虚实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动画内容、科学技术与线下空间共同构建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赤兔动画创始人、动画编剧及导演谷淞认为,科技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驱动力。这一发展趋势与电影产业的演进轨迹高度契合——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艺术形态的跃升都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支撑,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尚游认为,科技、内容与空间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推动下,地方文旅资源与虚拟IP的深度融合正迎来历史性机遇,AI、VR等技术在线下沉浸式体验中的运用已成为行业标配。
尚游强调,借助技术将动画内容融入现实场景的关键,始终植根于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要确保艺术表达与IP精神不被稀释,就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强扭、不嫁接”的融合原则。他举例说明,在洛阳项目中,唐代题材动画与古城墙、牡丹节等文化元素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和谐统一的盛唐气象;天津五大道项目则通过民国风韵、西装元素与西洋建筑的巧妙呼应,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这种基于文化基因的精准融合,既保留各自精神内核,又创造全新文化体验。
尚游介绍,因时间与条件限制,天津五大道项目现有布设仍显简朴,在快闪活动结束后,项目组将依托历史街区洋楼建筑启动系统性改造。“我们计划推出限定主题产品,开发更具在地特色的虚实互动体验。未来,游客既可在现实中感受五大道的历史风貌,又能在虚拟空间中与IP角色互动漫游,这种双重体验将形成独特的文旅吸引力。”在运营层面,体验馆将建立动态可持续的内容更新机制,通过结合传统节日打造主题场景、伴随作品更新推出限定内容、开展跨IP联动拓展文化边界等灵活策略,持续保持空间的新鲜感,构建与观众长期对话的有效渠道。赤兔动画创始人、动画编剧及导演
谷淞坦言,尽管当前芯片算力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现有技术水平仍难以完全模拟人体自然感官。他认为,“科技发展程度尚不足以支撑革命性的内容创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作空间的拓展。在文旅区位因素之外,线下空间更多承担着技术与内容呈现载体的功能。”
面对技术发展现状,谷淞表示,短期内追求过于超前的科技呈现并不现实,“技术能够不滞后于内容创作已属不易。”在技术条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尽管大多数创作者仍在精心打磨内容品质,但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体验粗糙的产品,这也直接导致当前不少文旅类沉浸式项目难以形成重复消费。在谷淞看来,目前无论大型景区,还是小型体验项目,对多数游客而言,很可能属于“一次性消费”。“这已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平衡问题,更关乎创作者的职业伦理与创作初心:在面对这类低频消费场景时,是否仍愿倾注真诚,为用户打造值得珍视的体验。”
3
双向驱动 重塑产业发展路径
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动画IP正加速从线上走向线下,新兴的文旅体验也为内容创作注入新动力,形成双向赋能、良性循环的产业新生态。例如,2025北京动画周的公共艺术品“瞌睡猫”,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下,迅速成为京城的“治愈性网红”,并衍生动画剧集、短剧及主题公园等系列开发计划,展现IP在多场景转化与产业链延伸中的广阔前景。
2025北京动画周的公共艺术品“瞌睡猫”
谷淞表示,当前国内不少动画项目,在策划初期就有意识地为未来线下沉浸式体验“埋点”,或在角色设定、场景构建等环节预留文旅转化接口。“这一做法在国际动画领域已较为成熟,例如,《里约大冒险》《寻梦环游记》等作品在创作阶段就已制订系统的文旅衍生计划。目前,国内多个景区正积极对接动画团队,共同开发内容与场景深度融合的IP项目,力求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尚游介绍,在IP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后续应用场景,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创作者需综合评估角色造型的延展性、大众审美接受度,以及多场景适配能力。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推动文创产业从“作品导向”向“产品导向”转型升级,逐步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技术实现能力”转向“原创突破能力”。这要求创作者不仅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坚守创新本心,通过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优质创意获得应有回报。“这场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内容创作与商业运营有机融合,我们有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更多传统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北京影视动画协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
孙立军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正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催生具有指数级影响力的技术美学变革。他强调,无论是线上内容创作,还是线下场景延伸,都必须坚持艺术本位原则。为应对这一趋势,许多高校已在教学方面转变思路,着力培养AI时代的新型动画创作者。他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始终将“中国审美意识”作为核心准则,通过持续的技术调适与理念传播,不断增强生成内容的文化特质与辨识度。
孙立军谈到,动画产业已从胶片时代、计算机辅助的“半AI时代”迈入全AI赋能的智能影像时代,实拍电影与传统动画的边界被打破,但“人类艺术家的想象力、创新力与审美能力是不可替代的核心”。针对当前AI大模型中存在的审美偏向问题,孙立军特别强调构建中国审美主体性的重要性。“AI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培养优秀人才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而非模仿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我们应以开放姿态拥抱智能影像时代,充分发挥人类独有的两大核心优势:一是植根于创新者的持续想象力,二是数千年文明积淀所形成的审美判断力。”孙立军认为,当人类特有的创造力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必将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发展高度。“我们应在技术普及与创意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既充分发挥AI等新技术的赋能作用,又始终保持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综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