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再塌!这次,荣梓杉被扒了老底,当年因他被审判的陈好太冤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7:56 1

摘要:11月15日,北京朝阳警方一纸通报把“荣梓杉打人”从热搜八卦钉成白纸黑字:监控里确实推了,没打到轻伤,够不上犯罪,治安调解完事。

11月15日,北京朝阳警方一纸通报把“荣梓杉打人”从热搜八卦钉成白纸黑字:监控里确实推了,没打到轻伤,够不上犯罪,治安调解完事。

同一天,中央戏剧学院悄悄按下“校纪调查”按钮——学生手册第12条写着,“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可以一路开除。

三天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委补刀:会员单位请“慎用、不用”问题艺人。

三记闷棍,棍棍落在20岁少年的脊椎上,也敲在流量时代的七寸:娱乐圈“宠娃”时代正式结束,再红也得先过“成人礼”。

先别急着骂“墙倒众人推”。

把镜头拉回冲突现场,酒店走廊灯光昏黄,荣梓杉和女友李禹喜吵到情绪爆炸,推搡动作被摄像头录成0.5倍速回放。

警方定性“互有肢体接触”,翻译成人话就是:谁先动手说不清,但肯定都动手了。

没刑责,却留下一条“治安调解”记录,像一张隐形纹身,贴在中戏学籍、品牌合约、待播剧片花每一帧脸上。

法律到此为止,舆论才刚热身。

中戏的反应比想象中快。

学生处16号发声明,关键词只有一句——“启动校纪调查”。

别小看这六个字,它把“私德”拖进“公器”赛道。

中戏校规第12条像一把可高可低的闸刀:轻则警告,重则开除。

去年同校某学长因酒驾被行政拘留,最后吃到“留校察看”;再往前数,某女演员论文抄袭,直接退学。

尺度弹性之大,全看学校想放多少血。

荣梓杉此刻正站在闸刀下方,头顶是“公众人物示范义务”六个鎏金大字——这义务不是粉丝空瓶能洗白的,也不是爸妈发声明能领走的。

品牌方更现实。

三家公司连夜下架物料,动作整齐得像提前彩排。

运动品牌最怕“少年感”变“暴力感”,饮料最怕“纯真人设”变“家暴脸”。

业内人士透露,光一部《大江大河3》换脸成本就超2000万,这钱不会找荣梓杉赔,但会写进未来合同的“道德保证金”里——以后艺人想签字,先押一笔“不犯事押金”,金额按流量阶梯递增。

流量越大,押金越像头顶悬剑。

行业用真金白银学会一句老话:娃娃脸也会变成风险资产。

粉丝散得比品牌更快。

七个地区后援会宣布解散,微博超话从TOP38跌到200名开外,掉速堪比熔断。

别怪粉丝无情,流量本就是用爱发电的集体幻觉。

幻觉一旦裂缝,数据女工第一个跑路。

她们转头像、删微博、清除相册,动作熟练得像在擦去一段黑历史。

留下的“生命粉”苦苦解释“等待真相”,可真相已经写在警方通报里——没有刑责,却有污点;没有坐牢,却有代价。

粉丝经济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允许你一夜爆红,也允许你一夜“社会性死亡”。

真正该看的,是行业协会那条“慎用、不用”倡议。

它把一次少年打架写进行业备忘录:以后平台立项、品牌代言、剧组选角,都要先查“治安记录”和“校纪处分”。

文件里没点名,却字字都在教家长、教学校、教经纪公司如何“管教”艺人。

过去明星犯错,网友骂三天,剧照常播;如今协会发话,平台直接“风险一票否决”。

少年们再想靠“时间冲淡”复活,得先问问协会、平台、AI换脸同不同意。

娱乐圈正式步入“连坐”时代:你犯错,剧陪葬,资本陪葬,粉丝滤镜也陪葬。

回到荣梓杉本人,他至今没发声,微博停在11月10日。

沉默是策略,也是现实——法律层面已结案,但校纪、商业、行业三层审判才刚开始。

接下来每传一次“退学”流言,每流出一纸“换脸”通告,都是在给他上公共形象修复课。

想翻身,他得先完成成人礼:公开道歉、接受校纪结果、赔偿品牌损失、做公益、考专业证书……每一步都像在补修“公众人物社会责任”学分。

修完未必能翻红,但至少能把“少年”两个字升级成“成年人”。

故事写到这儿,主角看似是一个人,其实是一代人。00后艺人从小活在镜头里,没经历过“犯错—惩罚—改正”的完整闭环。

过去资本用“他还是孩子”帮他们挡枪,如今行业用“成年人自己买单”拆伞。

荣梓杉不是第一个被推上闸刀的00后,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想继续在舞台中央发光,先得学会在监控摄像头下呼吸——这是流量时代给所有少年的成人礼,也是娱乐圈留给后来者的硬核教程:先做人,再做星;先成年,再成顶流。

来源:小陈影视播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