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日起,中国低空领域迎来了一场监管革命。被称为“无码禁飞”的无人机管理新规正式强制落地执行,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监管正式进入“一码统管”时代。根据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新规,所有民用无人机都必须配备唯一产品识别码,未携带合规识别码的无人机将被一律
10月1日起,中国低空领域迎来了一场监管革命。被称为“无码禁飞”的无人机管理新规正式强制落地执行,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监管正式进入“一码统管”时代。根据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新规,所有民用无人机都必须配备唯一产品识别码,未携带合规识别码的无人机将被一律禁飞。这项政策的全面实施,为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
一、从征求意见到加速落地
今年4月10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该文件主要规定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的编码规则、登记备案、产品外包装标识、机体表面标识、存储与安全、广播与报送的相关要求。
随后在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工信部联电子〔2025〕181号),其中明确提出加速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彻底重构了无人机的身份管理体系。这一识别码如同无人机的“电子身份证”,覆盖从微型到大型的各类民用无人机。根据技术规范,唯一识别码需在生产环节植入飞行控制系统,确保 “一机一码”不可篡改。
新规最具创新性的要求是:每架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必须以不超过1秒的间隔,持续广播其唯一识别码。这种实时数据链路使监管平台能够秒级响应,精准定位每一架在空无人机的身份与飞行轨迹。
二、无人机用户的必做事项
对于无人机用户而言,新规带来了具体的合规要求。凡在行政区域内持有、使用民用无人机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除用于执行军事、警察任务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外,均需按照要求进行信息登记。
01.登记范围
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民用无人机;
最大起飞重量虽不足250克,但具备超视距飞行能力、可搭载摄像等设备、可编程自主飞行、具有集群飞行功能的民用无人机。
02.登记平台
用户必须通过“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官网 https://uom.caac.gov.cn)或“UOM”APP注册登记,完成“人机绑定”。
03.登记时限
当前已持有无人机的单位和个人须于2025年10月30日前完成登记备案;
新购设备须于购买后10日内完成登记备案。
三、构建全方位监管网络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技术实施细则。该标准采用“厂牌缩写+型号代码+序列号”的20位结构化编码。标准要求,微型机强制粘贴二维码,中大型机需同时具备金属铭牌与包装标识。
在广播与报送方面,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需采用无线局域网信标广播协议或无线个域网广播协议,周期性主动对外广播唯一产品识别码。无线局域网广播频段为2400-2476 MHz或5725-5829 MHz,确保监管系统能够实时捕捉每一架无人机的身份信息。
四、违规飞行代价高昂
低空经济正迎来蓬勃发展,无人机已深度融入物流配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农业植保及个人消费等多元场景。然而,在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安全挑战日益凸显。近年来,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频发,对民航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以上海为例,近期警方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打击整治无人机“黑飞”扰序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已查处违法案件380余起,行政处罚380余人,没收无人机110余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新规出台前,尽管部分城市试点过区域性注册制度,但全国层面始终缺乏统一、强制的技术标准与执法依据。这一监管空白,如今终于得到填补——新规的实施为无人机管理提供了全国统一的执法依据。
配套的处罚措施彰显了执法决心,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处罚力度层层递进:
对无证操作者,最高可处2万元罚款并扣押设备;
对使用未编码无人机飞行的单位或个人,除经济处罚外,还可能面临设备没收及空域使用权限吊销;
针对未经实名登记的飞行活动,公安机关可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违规操控无人机的,公安机关可对其监护人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如果“黑飞”行为造成航班延误、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操作者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规定显著提升了违法成本,为行业规范发展划定了明确的法律红线。
五、低空经济的安全基石
无人机“一码统管”政策的实施,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为每架无人机设置唯一的识别码,并在飞行中向监管平台广播报送识别码,实现对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时监管。
新规不仅是监管措施的升级,更是低空经济安全发展的 “基础工程” 。它划定了安全边界,让资本敢于投入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等领域。“一码统管”机制能高效管理大量无人机,即使有上万架无人机同时飞行,也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为应对未来“低空拥堵”提供了解决方案。
此外,新规将推动北斗定位、5G-A乃至6G、无线通信等技术在低空领域的融合,催生“无人机集群配送”、“空中应急救援通道”等新业态。随着新规的全面落实,我国无人机产业将从 “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管理” ,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每一架在空无人机都将携带可溯源的“数字基因”,当空中交通逐渐密集,身份识别与实时追踪已成为保障数万架无人机安全共处的底层逻辑。
来源:昂鸽低空产业研究院;鸢飞科技整理编辑发布。
温馨说明:我们尊重原创、敬重原创作者,同时也注重分享。文中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敬请谅解并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及时更正、删除,感谢理解。
低空经济文章推荐
中国低空经济生态调研 | 鸢飞科技董事长张刚专访
来源:鸢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