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去年腊月,我正在家里腌萝卜,接到大姨打来的电话,说舅舅不行了,让我赶紧去医院一趟。我手上还沾着盐水,赶紧冲了冲,连围裙都忘了解。
说起这件事,我到现在还有点发懵。
那是去年腊月,我正在家里腌萝卜,接到大姨打来的电话,说舅舅不行了,让我赶紧去医院一趟。我手上还沾着盐水,赶紧冲了冲,连围裙都忘了解。
我和舅舅说起来挺亲,但这几年联系得少了。不是感情变淡,是生活各自忙碌,见面的机会少了。舅舅前年查出肺癌晚期,一直在县医院治疗,原本以为还能撑个一年半载,没想到这么快就…
到了医院,病房里人不多,舅妈和表哥站在床边,看到我来了,舅妈红着眼圈朝我点点头。我走到床前,舅舅看起来消瘦得厉害,脸色发黄,嘴唇干裂。他费力地睁开眼睛,看到是我,眼神突然亮了一下。
“来了啊,过来,过来。”舅舅声音很小,我不得不把耳朵凑近他的嘴边。
“舅,您别着急说话,好好休息。”
舅舅摆摆手,示意舅妈和表哥出去一下。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外面走廊上有护士推着车经过,轮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小峰啊,”舅舅费力地说,“记得咱村北头那块荒地不?就是靠着老杨家果园那块。”
我点点头,那块地我知道,村里人都叫它”鬼推磨”,听说以前闹过邪乎事,几十年没人敢碰。小时候我们几个熊孩子偷偷跑去玩,被大人发现后狠狠揍了一顿。说来也怪,那块地看起来挺肥沃,可就是种不活东西,村里人都当成晒场地用。
“那块地是我的。”舅舅咳嗽了两声,“我爷爷留下来的,一直没舍得卖。现在…现在我把它给你了。”
我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块地确实是舅舅家的没错,但荒了几十年,连个棵草都懒得长,要来有什么用?不过看舅舅的样子,我也不好拒绝,就点了点头。
“听好了,”舅舅忽然抓住我的手,力气大得出奇,“那地里有三口井,你得把它们都找出来。找到之后…找到之后你就明白了。”
我还想问清楚,舅舅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舅妈和医生都冲了进来。医生示意我先出去,我只好离开了病房。
三天后,舅舅走了。
葬礼过后的第二天,舅妈把一个旧铁盒子交给我,说是舅舅生前特意交代要给我的。盒子不大,有些锈迹,看样子有年头了。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画着一张简陋的地图,标注了三个点,旁边写着几行潦草的字:“东井三丈,西井五丈,中井七尺。天干地支,缺一不可。”
这是什么意思?我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想明白。这年头还有人用丈尺来量地?
过完年,我抽空去看了那块地。冬日的荒地更显得荒凉,杂草枯黄,风一吹就沙沙作响。地不大,也就两亩左右,因为多年无人耕种,表面结了一层硬壳。我站在地头,盯着手里的地图看了半天,心里嘀咕着舅舅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地呢?”
我回头一看,是村里的老支书王大爷,七十多岁了,拄着根拐杖,慢悠悠地走过来。
“嗯,这是我舅舅留给我的地。”
王大爷点燃一支烟,眯着眼睛打量着那块荒地,“你舅舅临走前还惦记着这块地啊。”
“王大爷,您知道这地里有井吗?”
老人吸了口烟,烟雾在冷空气中形成一团白雾,“井?这地方哪来的井?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谁在这挖过井。”
聊了几句后,王大爷走了。我站在寒风中,又看了看地图,决定回家找工具来试试。
第二天,我扛着铁锹,带着绳子和尺子来到了荒地。按照地图上标注的位置,我开始在东南角挖掘。说实话,我当时并不抱太大希望,总觉得舅舅是不是记忆出了问题。
地皮冻得硬邦邦的,挖起来很费劲。我挖了能有一米深,除了发现几块石头外,什么也没有。我擦了擦汗,正准备换个地方,铁锹突然碰到了什么东西,发出咚的一声响。
我赶紧蹲下身,用手扒开周围的土。慢慢地,一个石头井沿露了出来!我的心跳加速,赶紧把周围的土都清理干净。果然是一口废弃的水井,井口大约有一米宽,井沿是用青石砌成的,上面长满了青苔。
我找来一块石头扔进去,听了很久才听到微弱的水声。这井还真深。
按照地图指示,我又去西南角开始挖掘。这次我挖得更加有信心,果然,没挖多久就又发现了一口井。这口井比第一口要小一些,井沿已经部分塌陷,但能看出来确实是口井。
最后一口井按地图标注应该在正中位置。我量了量距离,开始挖掘。这次挖得格外艰难,中间地带的土质更硬,我挖了大半天,都快放弃了,才终于碰到了第三口井的井沿。
这口井与前两口不同,井口被一块巨大的石板封住了,石板上刻着奇怪的符号。我试着挪动石板,但它太重了,我一个人根本搬不动。
天色已晚,我决定先回家,明天再来。
晚上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那三口井。舅舅为什么这么在意这几口枯井?还有那句”天干地支,缺一不可”是什么意思?
第二天一早,我找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帮忙,一起去搬那块石板。六个壮小伙合力,才把石板推开一条缝。我弯腰往里面照了照,只看到黑洞洞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
我拿了绳子,系了个桶,准备下去探探情况。村里人都劝我别冒险,说万一有瓦斯气体什么的,很危险。但我心里痒痒的,总想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结果刚把桶放下去没多远,就碰到了什么硬物。我把桶拉上来,发现里面有个小木盒,大约巴掌大小,看起来年代久远,但保存得还算完好。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张看起来很官方的文件,已经泛黄发脆。我仔细辨认上面的文字,是民国时期的产权证明!上面清楚地写着,这块地下埋藏着宋代古墓群,属于国家文物保护范围,由我舅舅的祖父作为临时保管人。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意味着,这块看似普通的荒地,实际上是一处重要的文物遗址!
我赶紧拍了照片,回家后立即联系了县文物局。
让我没想到的是,事情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县文物局接到消息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来了,还带着考古队。他们在现场勘察了三天,确认这里确实是宋代一个重要官员的家族墓地,而且保存完好,极具历史价值。
更让我吃惊的是,原来三年前县里一个开发商曾想在这块地建度假村,被我舅舅坚决阻止。当时开发商出了很高的价钱,但舅舅就是不卖,还跟县里闹了好几次。我这才明白,舅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这处文物遗址。
一个月后,县长亲自登门,给我家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保护文化遗产模范户”。更让我惊讶的是,县长还带来了一封正式道歉信,为当年不理解我舅舅的行为表示歉意。
原来,当年县里为了发展经济,强行推动了那个度假村项目,对舅舅的反对置之不理。甚至有人还给舅舅扣了”阻碍发展”的帽子,让他在村里很没面子。但舅舅硬是凭着一股倔劲,保住了这处古墓。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乃至整个县城。人们这才知道,这块被称为”鬼推磨”的荒地,竟然隐藏着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许多老人还想起来,小时候确实听老一辈说过,这地方埋着古人,不能随便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传说都被当成了迷信,没人当回事。
县里决定把这片区域划为文物保护区,并计划建一个小型博物馆。作为原始所有者,我们家获得了一笔不小的补偿金,而且我被聘为遗址的名誉保护员,每月还有工资领。
后来我才从舅妈那里得知,舅舅生前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能让这处文物遗址得到应有的保护。他曾多次向上级反映,但都石沉大海。眼看自己时日无多,才想出这个办法,把秘密传给我,希望我能完成他未竟的心愿。
站在舅舅的坟前,我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风吹过坟头的野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就像舅舅在点头微笑。
那三口井,原来是古人用来标记墓地位置的。东井、西井、中井,排列成一个特定的阵法,与天干地支相对应,这是古代皇家贵族墓地的特殊标记。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在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瓷器、玉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这些发现对研究宋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村里人都说,舅舅有先见之明,是个有远见的人。但我知道,舅舅只是个朴实的农民,他坚持保护这块地,不是因为懂什么文物价值,而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土地的感情。在他看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就应该好好守护,不能让它被破坏。
现在我每天早上都会去那片遗址走走,看着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发掘、记录、保护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文物。有时候,我会想起舅舅临终前握着我的手,眼神中的那份坚定和期待。
有一天,我在井边发现了一块小石头,上面刻着几个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笔迹有些潦草,但我一眼就认出是舅舅的字。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刻的,或许是在知道自己病重后吧。
这块石头现在就放在我家的案头上。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舅舅,想起那片看似荒芜实则蕴含丰富历史的土地,想起那些被岁月掩埋却始终没有消失的故事。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听舅舅的话,没有去挖那三口井,今天会是什么样子?那些珍贵的文物是不是会永远沉睡在地下,那段历史是不是会就此被遗忘?
生活就是这样奇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决定,可能会改变很多事情。就像舅舅选择守护那块荒地一样,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守护的究竟是什么,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
昨天,文物局的人告诉我,他们准备申请把这处遗址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告诉舅舅,但转念一想,他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最近村里开始修路,把通往遗址的那条泥巴路拓宽硬化了。路边还竖起了指示牌,远远就能看到”宋代古墓群文物保护区”几个大字。偶尔会有旅游团经过,游客们好奇地隔着栅栏往里张望,导游则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里的发现过程。
听他们讲述时,我总是默默站在一旁,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块地,从”鬼推磨”变成了”文物遗址”,背后却是舅舅一生的坚守。
村里人现在见了我,都亲切地叫我”文物哥”,连平时不怎么搭理人的村支书,现在也对我格外热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这些年也算是见识了。
舅妈前几天来我家,带来了舅舅的一些遗物,都是些日常用品,没什么特别的。但有一本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翻开一看,里面记录的全是关于那块地的事情。
有一段写道:“今天又有人来说要买地,出价比上次还高。我没同意。这地下面埋着祖宗的东西,爷爷临终前一再交代不能动。他们说我迷信,可我就是觉得,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坚持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舅舅为什么会在临终前把这个秘密告诉我。也许在他看来,我是最能理解他坚持的人。
现在,那片土地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县里的一处文化地标。而我,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村里的”名人”。
转眼又到了清明节,我带着家人去给舅舅上坟。站在墓前,我给舅舅讲了这一年发生的变化:古墓群已经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里专门拨款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就在遗址旁边;还有,考古队在中井下面发现了一座完整的宋代府邸,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风轻轻吹过,墓碑上的字闪闪发光:“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是舅舅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现在看来,格外有深意。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村口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文化遗产保护模范村”几个大字,不禁感慨万千。一块不起眼的荒地,一个普通农民的坚持,却守护了一段珍贵的历史。
这就是生活吧,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普通人也能做出不普通的事情。
晚上,我又梦见了舅舅。梦里的他不再是病榻上的模样,而是记忆中健壮有力的样子,站在那块荒地上,笑着对我说:“这地方很特别,你会明白的。”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