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风沙较量的生态保卫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14:47 1

摘要: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被人们称作“死亡之海”。这里风沙活动频繁,沙丘不断向外扩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形成巨大挑战。

一场与风沙较量的生态保卫战

甘肃:以法治之力守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家园”

黄沙漫卷,西风咆哮。千百年来,人类与沙的较量似乎从未停歇。

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被人们称作“死亡之海”。这里风沙活动频繁,沙丘不断向外扩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形成巨大挑战。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东,便是河西走廊。在风的作用下,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向东迁移,进入了河西走廊,加之周边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作用,使得更大的沙尘继续向东侵袭,进而影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可以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阻击战打响以来,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沙患治理

​守护“穿沙公路”通行安全

2023年9月23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甘肃省民勤县正式启动。

民勤,这个被称作“沙海孤岛”的小城,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是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后来,受风沙侵袭,绿洲急剧减小,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民勤县成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更一度笼罩在“罗布泊”的阴影之下。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作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后,这句话便成了民勤人防沙治沙的绿色誓言。

2025年4月初,伴随着武威市百余名检察干警挥锹植绿,“检察公益生态基地”正式在民勤县四方墩风沙口落户。

民勤县四方墩风沙口,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是民勤县防沙治沙的关键区域。今年4月,“检察公益生态基地”在此落户。谈及为何要设立这一生态基地时,民勤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马奎山告诉记者:“司法是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勤县检察院不断以司法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立检察公益生态基地,是我们依法服务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包括200亩“生态修复林”、450亩“检察公益林”和350亩“社会实践林”,由检察干警、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当事人、社区矫正对象和县域内外热心公益事业人员等四支力量参与,推动落实义务压沙、种植树木、生态修复、警示教育等任务。

以“社会实践林”为例,截至目前,民勤县检察院已联合该县司法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40余人次,种植梭梭树1.2万余株,义务压沙6亩。

在检察公益生态基地,记者见到了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这位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马哥”。

“当初这里遍地都是流动的沙丘,几乎看不到植被的影子。自从梭梭树种植成林之后,不仅风速降低,沙丘移动得到遏制,而且植物的种子也能够在此停留和生长。”站在梭梭树前,“小马哥”滔滔不绝,看着固住沙丘的梭梭树,便似看到扎根生长的希望。

作为民勤县检察院的特邀检察官助理,“小马哥”对于设立检察公益生态基地很是肯定:“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可以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等助力防沙治沙工作提质增效。”

在设立检察公益生态基地之外,民勤县检察院更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断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

2023年6月,民勤县检察院收到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发来的线索移送函。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案件中发现,S307线民勤通用机场至青山段旅游公路上多处沙土堆积,存在安全隐患,易引发交通事故。

收到线索移送函后,民勤县检察院立即开展核查。“到了现场之后,我们发现公路上堆满了沙土,被过往的车辆轧出了一道道车辙。”参与该案办理的民勤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亚轩告诉记者,她们在现场查看时发现,每辆驶入这段路的车辆,都会提前减速慢行,害怕出现危险。

在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后,民勤县检察院决定对此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相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职责,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清理沙土,并加强日常巡查。“收到检察建议之后,相关部门行动迅速,立即通过铲车除沙、人工清扫等方式对路面沙土进行清理。”张亚轩告诉记者,同时,相关部门也承诺加大对该路段的巡查排查力度,确保公路畅通和行车安全。

然而,风沙屡屡袭来,仅仅清沙难以根治问题。“当地人都把这条路称作‘穿沙公路’,意为穿过沙漠的路。每当风沙肆虐,便会有沙土堆积在公路上,防不胜防。”张亚轩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该院与相关部门决定在公路的北坡种植梭梭树,进行防风固沙。

2023年9月,第一批梭梭树在公路北坡种植。自此,每一年都有大批梭梭树在这里生根生长。随着梭梭树逐步成林,流沙的侵袭被成功遏制,这段“穿沙公路”再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沙土堆积。

“你看,今天风沙这么大,但是公路上并没有沙土堆积。”站在公路边,伴着呼啸的北风,张亚轩指向他们曾经调查的路段。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映入眼帘的公路确实已无沙土堆积。

记者了解到,该案的办理得益于民勤县检察院与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建立的跨区域协作机制。

2023年3月,为筑牢西北防沙治沙带生态安全屏障,民勤县检察院与阿拉善右旗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完善信息线索移送、案件办理协作、生态修复协调等机制,为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

草地修复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不仅是沙丘侵袭,草地生态同样面临挑战。在常年遭受风沙侵袭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一处高原草甸,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天祝县林草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一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中异地替代修复情况。

2023年5月,天祝县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当地一处草原因取土采沙,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就此,该院向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经查,当地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在没有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下,违法临时占用千余亩草原用于取土采沙,并在该处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导致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当月,天祝县检察院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尽快恢复已被破坏的草原植被,有效遏制占用、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

收到检察建议后,有关部门及时督促涉案公司对该临时用地上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对土地进行平整,并播撒草籽,恢复土地生态原貌。

截至目前,该处草原复垦已经完成,有关部门还对该处草原复垦地旁边的河道进行了治理,进一步恢复该地的生态环境。

无独有偶。2023年,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时,同样发现涉案公司在未依法取得永久占用及临时占用草原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违法占用当地部分草原修建临时道路、填挖土石方等,造成400余亩草原植被毁坏。

“针对涉案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未批先建、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我院决定向涉案公司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尽快恢复被毁坏的草原。”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郝光斌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检察建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凉州区检察院多次进行实地走访,在查清案件事实和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于2023年5月向涉案公司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该公司加强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促进生态安全。

收到检察建议后,该公司在被毁坏的草原上进行原地修复。然而,由于原地生态比较脆弱,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研判这一情况后,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与市、县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决定采用异地修复方案,开展生态替代修复工作。

最终,在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的协调推动下,相关部门启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要求涉案公司支付草原替代修复费用700余万元。“异地替代修复工作启动后,我们通过科学选址、合理设计,指导第三方在天祝县松山镇完成异地替代修复817亩,种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榆叶梅等各类苗木9.1万株,并同步撒播披碱草等草籽。”天祝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杨成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种植苗木的成活率在90%以上,生态修复效果良好。

为用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凉州区检察院还联合武威市检察院建成了“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

武威市地处祁连山北麓,这里生态脆弱,生态修复曾面临“个体修复难、监管成本高”的困境。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生态损害赔偿资金账户“沉睡”,个体分散修复存在“资金闲置、技术短缺、监管缺位”等问题。

检察干警在“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查看新种植树木的成活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武威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应运而生,开创“集中修复、聚单成多”新模式。

武威市凉州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魏思远告诉记者,该基地依托武威市凉州区碳汇林项目而建,集建立协作机制、损害赔偿、修复治理、自愿代偿、荒漠化治理等功能于一体。基地建立以来,将收缴到的1000余万元生态损害赔偿资金全部用于植树造林,复绿总面积达780余亩。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基地探索“生态修复+碳汇交易”模式,已完成首笔2000吨碳汇量交易,让生态治理不仅能“添绿”,更能产生“绿色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耕地保护

​阻击荒漠化的另一战场

耕地保护亦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关键一环。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进城或外出务工,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闲置撂荒的情形。

甘肃省古浪县检察院在依法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中发现,古浪县也出现了土地闲置撂荒的情形。“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如果土地长期撂荒,会导致土地逐步荒漠化。”古浪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张学清告诉记者,为切实扛稳守牢耕地红线,该院通过卫星定位、无人机航拍、走访农户等方式,对县域内耕地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

调查发现,古浪县内部分山地、川地受无人耕种、缺水等因素影响而撂荒闲置。因地处沙漠边缘,撂荒闲置的土地荒漠化迹象严重,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浪费,耕地面积减少,更对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2023年5月,古浪县检察院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法定职责,通过土地整治改造、复耕复种等方式恢复耕地用途,防治土地荒漠化。

收到检察建议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治理问题,组织古浪县各乡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防治土地荒漠化专项工作,通过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力度、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强化镇村监管等措施,落实落细了撂荒地复耕复种和防治土地荒漠化整治各项工作部署。

记者了解到,在案件办理中,检察干警深入各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向农户面对面了解撂荒地闲置原因,阐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性,组织乡镇政府与群众共商制定土地荒漠化防治方案。同时,针对各乡镇撂荒地形成的不同原因,严格落实一乡镇一整治方案,并持续跟踪问效,对撂荒地复耕和荒漠化防治情况进行实地回访。

据悉,截至目前,古浪县内撂荒耕地已根据整治方案,全部完成了复耕复种。

服务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甘肃省检察机关的举措远不止于此:甘肃省检察院联合青海省检察院出台《关于建立甘肃、青海两省跨区域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甘肃省检察院与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协作工作办法》;甘肃省武威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检察院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专项监督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监督活动……

从依法打击破坏林草湿地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到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再到建立联防联治协同保护机制,甘肃省检察机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助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来源:检察日报·公益周刊

来源:双流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