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万抢不到到腰斩卖不动! 中国年死超千万人, 殡葬业咋突然不香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4:25 1

摘要:殡葬业,这门伴随人类几千年的“最后一课”,正在走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拐点。2025年上半年,殡葬行业龙头福寿园交出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亏损2.61亿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这个数字,不只是福寿园的

高价墓地也卖不动了:死后的生意,终于也开始承压

殡葬业,这门伴随人类几千年的“最后一课”,正在走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拐点。2025年上半年,殡葬行业龙头福寿园交出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亏损2.61亿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这个数字,不只是福寿园的麻烦,它是整条产业链“从天堑到赤裸”的预告。

有一件小事,传得很快:一位老人在殡仪馆火化后,其子女因为拒绝高价骨灰盒,用黑色塑料袋将骨灰带走。这不是个案,是心照不宣的反叛。行业内部长期享受的高毛利,终于碰上了消费者的底线与社会心态的转变。曾经能把墓地卖成“奢侈品”的时代,似乎正在结束。人们开始问:为死后买单,值不值?

先看数据的硬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比前几年有明显增长,理论上这是殡葬服务的“天然需求池”。但现实是:五家上市殡葬企业(福寿园、福成股份、安贤园、万桐园、中国生命集团)在2024年合计营收同比下降约19.3%——这是一场死亡人数与营收走势的“错位”。换句话说:需求存在,但愿意为“高端殡葬”买单的人在减少。

原因并不神秘。殡葬行业的本质,是“给活人提供表达方式”的生意。死亡人数只是供给端,而真正决定收入的是“活人钱包和观念”。当宏观经济承压、房价回调、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时,花几十万、上百万去买一块墓地的热情就会削弱。更何况,公众对“天价墓地”的批评不断累积——当墓地单价被算成每平米高达76万元的“天价”时,舆论的矛头已经指向了行业的溢价逻辑。福寿园旗下上海松鹤园曾因0.6平方米三穴墓标价45.78万元而登上热搜,便是明证。

变化不仅是拒绝与反感。更重要的是,新的殡葬方式在迅速普及。生态葬、海葬、树葬等“回归自然”的选项,开始被年轻一代与低成本理性派接受。以广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每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的人超过3500人;上海、大连等地的海葬服务也持续升温,尤其在节假日前后经常出现预约排队。除了情感因素,政策激励也在推动这种转变:多地出台对生态安葬的补贴或费用减免,直接降低了“低成本殡葬”的门槛。这样一来,传统高端墓园的价格优势与情感绑架被逐步削弱。

对比可见:生者的情绪在改变。以前是“面子、传统、仪式”,现在是“务实、环保、情感回归”。殡葬不是单纯的物件买卖,而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年轻人更愿意把有限的钱花在“活着的时候”和“人生体验”上,而不是死后象征性的豪华铺张。

殡葬企业近年来做了很多事,但仍难以抵消收入下滑:

过度依赖高端产品线。 以福寿园为例,其营收结构长期被“墓园服务”高度依赖,而高端墓穴价格承受能力本就与宏观消费水平高度相关。高价策略一旦遇冷,收入下滑速度更快。产品创新与消费者沟通不够。 新葬式、新服务早已出现,但很多是“企业自说自话”式的创新,缺乏对消费心理的真实理解与教育。技术层面的“数字纪念馆”“生前契约”虽然有噱头,但离真正触达用户痛点还有距离。政策与地方差异处理不当。 殡葬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城市在土地、补贴、文化上差异巨大,盲目复制“高端模式”会在部分地区遭遇市场寒潮。

面对困局,许多殡葬公司开始转型试错。典型动作包括:

生前契约:提前售卖未来墓位与服务,锁定客户。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年轻人愿意“预定”并非因为认同高价,而是因为对“保险式消费”的偏好(例如分期、遗产规划)。数据显示,福寿园的生前预定中,年轻人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达到约23%(公司披露)。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预定能稳定现金流,但若产品体验与期待不符,会导致口碑反噬。

数字纪念馆与AI悼念:通过AI和数字化手段,保存逝者的声音、影像,甚至实现“与逝者对话”的服务。这类服务能把殡葬从“实体商品”延展到“长期精神产品”。福寿园的数字纪念馆上线后,付费率曾一度被报道为较高(高达数十个百分点),显示出市场对情感延续类产品的潜在需求。问题在于:付费人群的规模能否支撑整个营收模型?能否转化成稳定现金流?这还是未知数。

向海外探路:有企业尝试将中国的殡葬用品与文化输出,例如棺材、墓碑、冥币等小众商品在海外的试水。短期流量或许能带来小额收益,但这是“小而分散”的赛道,不足以成为主业救命稻草。

文化观念的更新:传统“入土为安”的仪式感正在被“记忆即存在”的观念替代。年轻一代更看重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宏观经济与家庭预算:在经济放缓、房贷压力和子女教育成本并存的现实里,“死后大手笔”不是优先项。政策导向:政府在节地、环保和殡葬改革上持续推进生态安葬与公益性墓葬建设,配合补贴和引导,降低了传统墓地的相对吸引力。各地对殡葬用地、经营性墓地的管理也在加强,使得“靠地段和稀缺性”赚快钱的模式遭遇制度性约束。重构产品矩阵:从极端的高端线拉出“中低价位带”,并把服务做到可标准化、可复制。价格弹性管理要更精细。聚焦服务体验而非“象征性溢价”:把资源投入到安葬体验、纪念方式、后续服务(如代祭、数字纪念)上,延长客户生命周期。增强与政府及公益项目的合作:承接农村公益性墓葬建设、参与生态葬项目,既能获得政策支持,也能打稳定牌。新技术谨慎试水,用数据说话:数字纪念与AI悼念属于增值服务,但要用小样本试验、A/B测试、用户访谈来验证是否能规模化变现。盲目铺设会加剧现金流压力。

殡葬行业不会消失。它只会像零售、餐饮或房地产那样,被市场分层与重构。冷硬的结论是:死亡数量不会少,但愿意为“高价象征”持续买单的人会减少。因此,行业真正的出路在于:理解“活人的情绪”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把服务做成既有温度又合理定价的产品。

想象一个场景:不再是“买墓地证明孝心”,而是“用一场有仪式感的告别来讲述一段人生”。这既尊重逝者,也更合乎现代消费理性。殡葬企业的机会在于成为记忆的承载者,而不是仅仅卖土地和石碑的中介。

结语

给企业:别把殡葬当成不变的现金奶牛。调整产品、调整话术、调整渠道。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信任和情感连接。
给消费者:死亡本无厚重的商业意义,选择权在你手里。花钱要讲价值,尊重要讲心意。
给政策制定者:在推动生态安葬与节地政策时,同时要关注从业者的转型成本,避免“一刀切”造成市场震荡。

最后一句话送给行业:钱不是不重要,但不是殡葬的全部。服务生者,尊重逝者,才是这门生意的根。

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说说你怎么看:你愿意为“高价墓地”买单吗?你更倾向哪种安葬方式? 说出你的亲身经历或观察,让这个话题不要只是财经数据,而是真实的生活感受。

福寿园 2025 年中期业绩报道 — 新浪财经 / 南方+ 等报道(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公布,2025年2月/3月发布)——2024年死亡人口1093万人等人口数据。殡葬上市企业营收下滑数据及分析 — 读懂财经 / 新浪财经等综合报道(2025年7月)。“天价墓地”事件与上海松鹤园价格披露 — 中央广播、财经媒体与多家媒体回顾(2023/2025报道)。生态葬、海葬数据及政策补贴信息(广州、上海等) — 地方民政与新闻报道(广州市民政局、地方新闻报道)。其他行业分析与数据来源:界面、澎湃、36氪等财经媒体综合报道(节选)。(详见文章中引用)

来源:政经学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