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骂也要说,玉米当柴烧:助农幌子下的粮食敬畏缺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11:04 1

摘要:金黄的玉米粒倒进烤炉,燃起的火焰带着些许焦香,烤炙着鲜嫩的烤肉——山东烟台这家烤肉店的“创意”视频,本该是招揽顾客的噱头,却意外点燃了全网争议。店家那句“不是浪费,是帮农民”的辩解,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的不仅是网友的两极站队,更照见了当下社会对粮食敬畏的

金黄的玉米粒倒进烤炉,燃起的火焰带着些许焦香,烤炙着鲜嫩的烤肉——山东烟台这家烤肉店的“创意”视频,本该是招揽顾客的噱头,却意外点燃了全网争议。店家那句“不是浪费,是帮农民”的辩解,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的不仅是网友的两极站队,更照见了当下社会对粮食敬畏的模糊边界。

店家的辩解并非毫无“现实依据”:收购价不低于市场价1.3元至1.5元/斤,年耗仅600余斤,收的多是周边农户卖不出的“剩粮”,甚至有农户主动上门推销。这番说辞看似站得住脚,既帮农户盘活了滞销资源,又为自家烤肉增添了“健康清香”的卖点,俨然一副“多方共赢”的姿态。可当我们拨开“助农”的温情面纱,看到的却是粮食资源的错位配置——那些被投入炉膛的玉米,即便品质稍逊,原本也该有更合理的归宿:作为饲料喂养禽畜,或作为工业原料提炼淀粉,而非直接化作一堆灰烬。

有人搬出“我国玉米六成作饲料、三成进工厂,口粮占比极低”的产业数据为店家辩护,认为次等粮作燃料也算“物尽其用”。这种论调恰恰陷入了认知误区:粮食用途的分级排序,从来都该以“保障供给”为核心逻辑——人食为先,畜用为次,工业利用为补充,燃料只能是万不得已的末选。专家早已明确指出,即便陈化粮也有更具价值的用途,直接作燃料并非合理选择。更值得警惕的是,店家将玉米作燃料的行为,经过社交平台的传播后,极易形成不良示范:若“粮食当燃料”能成为营销噱头,会不会有更多商家跟风效仿?当“助农”成为浪费粮食的挡箭牌,粮食安全的底线又该如何坚守?

真正的助农,从来不是将粮食降格为燃料的粗放式收购,而是搭建起优质优价的产业链条。农户之所以要将玉米卖给烤肉店当燃料,本质是粮食价格太低廉,另外部分低品质玉米缺乏稳定的销路渠道不保证,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燃料价”。倘若有企业能建立次等粮回收加工体系,将其转化为饲料或工业原料,农户获得的收益或许更高,粮食的价值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反观烤肉店的做法,看似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实则是用一种低效的方式消耗着宝贵的农业资源,所谓的“助农”不过是营销包装下的附带效应。

市场监管部门的规劝颇具深意:虽无明确处罚依据,但从“厉行节约”角度要求店家整改。这背后正是对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够不够吃”的问题,更关乎对每一粒粮食的敬畏之心。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到“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号召,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粮食敬畏,容不得任何形式的曲解与消耗。店家年耗600余斤或许不多,但这种“浪费式营销”传递的价值观,却可能侵蚀公众的粮食节约意识。

农民朋友也可以多考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尝试多种经济作物。就拿玉米来说,我观察现在的嫩玉米、尤其是甜味的嫩玉米,销路很好的,北方地区很多人四季都想吃、都爱吃。

我知道这样的观点也许会挨骂,但是我真见不得如此的浪费粮食。关闭烤炉里的玉米火焰,打开助农的新思路,才是这场争议该有的落脚点。

来源:随言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