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5年5月的伊松佐河边,意大利士兵马可裹着单薄的军大衣,盯着对岸奥匈帝国的阵地发呆。三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的酒馆里听人说“奥匈是咱们的同盟兄弟”,现在却要端着步枪跟“兄弟”拼命;更糟的是,阿尔卑斯山的风跟刀子似的,吹得他手指冻得发僵,枪栓都拉不动——这就是意
伊松佐河战役
1915年5月的伊松佐河边,意大利士兵马可裹着单薄的军大衣,盯着对岸奥匈帝国的阵地发呆。三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的酒馆里听人说“奥匈是咱们的同盟兄弟”,现在却要端着步枪跟“兄弟”拼命;更糟的是,阿尔卑斯山的风跟刀子似的,吹得他手指冻得发僵,枪栓都拉不动——这就是意大利在一战中的“名场面”:本来是德国、奥匈的“同盟国队友”,1915年突然“跳槽”到协约国,结果第一次上战场就撞了一鼻子灰,成了全欧洲的“搞笑担当”。
一、先搞懂:意大利为啥“卖队友”?全是为了“土地”
要聊1915年的意大利,得先戳破它的“小算盘”——它从来不是为了“兄弟情义”打仗,而是为了抢土地。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签了“三国同盟”,说好“一方被打,另外两方帮忙”。可意大利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欧洲南部的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这些地方,住的大多是意大利人,却被奥匈帝国占着(这些地方后来成了意大利的领土)。意大利早就想把这些地抢回来,可奥匈帝国一直不给,还偷偷嘲笑意大利“没实力”。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和奥匈催意大利赶紧参战帮忙,意大利却装聋作哑:“我们没准备好,得再等等。”其实它在两边“捞好处”——一边跟同盟国谈:“让我参战可以,先把特伦蒂诺给我;”另一边又跟协约国(英、法、俄)暗通款曲:“只要你们答应帮我抢奥匈的土地,我就帮你们打同盟国。”
协约国多精明啊,直接给意大利画了个“大饼”:1915年4月,英、法、俄跟意大利签了《伦敦条约》,白纸黑字写着“只要打赢奥匈,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甚至巴尔干的一些土地都归你”。意大利一看“好处到位了”,立马翻脸:1915年5月23日,正式对奥匈帝国宣战——至于之前的“同盟兄弟”德国,它暂时没敢惹,只敢先捏奥匈这个“软柿子”。
当时欧洲人都笑意大利:“这哪是参战国,分明是‘职场跳槽冠军’,谁给的工资高就跟谁干!”
二、伊松佐河战役:意大利的“伤心河”,打了4次全是“送人头”
意大利参战之后,把所有兵力都砸在了一条河上——伊松佐河(现在在斯洛文尼亚境内)。这条河是意大利和奥匈的分界线,河对岸就是意大利想要的特伦蒂诺地区。可意大利没想到,这条河成了它的“死亡陷阱”,1915年光在这里就打了4次仗,每次都输得惨不忍睹。
战场环境:比西线还难打的“山地地狱”
伊松佐河旁边不是平原,是阿尔卑斯山的余脉,全是陡峭的山坡和坚硬的岩石。跟西线的烂泥战壕不一样,意大利士兵得在岩石缝里挖战壕,一镐下去手都磨出血;山上的雪到5月还没化,晚上气温能降到零下,很多士兵没带冬衣,只能挤在一起取暖,第二天早上经常有人冻僵了手指,连枪都握不住。
更坑的是运输:大炮、弹药得靠骡子往山上运,奥匈军队在山顶架着机枪,骡子一露头就被打;粮食也运不上来,士兵们经常吃发霉的面包,渴了就喝伊松佐河的水,很多人得了痢疾,上战场前还得先跑厕所。马可在日记里写:“我宁愿回村里当农民,也不想在这破山上挨冻——奥匈的子弹没打到我,我先快被饿死、冻死了。”
进攻场面:“人海冲锋”变“人肉靶子”
意大利指挥官觉得“人多就能赢”,每次进攻都让士兵排成密集的队伍,喊着口号往对岸冲。可奥匈军队早就在山顶修好了碉堡,架起了机枪,还在山坡上埋了地雷。意大利士兵刚冲到河边,就被机枪扫倒一片;有的好不容易过了河,又踩中地雷,连人带枪炸飞;还有的爬山坡时,被奥匈士兵扔下来的石头砸伤——整个战场跟“屠宰场”似的。
1915年6月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大利投入了20万兵力,伤亡了3万人,连奥匈的第一道防线都没突破;9月第四次战役,意大利又加派了10万人,结果还是没赢,反而又赔了4万人。奥匈士兵都看懵了:“意大利人咋这么能送?我们的机枪都快打热了。”
更搞笑的是,双方打累了还会“休战”——意大利士兵会偷偷扔给对岸奥匈士兵一瓶葡萄酒,奥匈士兵则回扔一包香烟,毕竟两边都不想在这破山上送死。马可就干过这事:“有个奥匈士兵跟我年纪差不多,他说他也不想打仗,想回家娶媳妇——我突然觉得,我们跟他们没区别,都是被当官的逼着送死。”
三、1915年的意大利:协约国的“拖油瓶”,自己的“尴尬年”
意大利本来以为参战能“捡便宜”,结果1915年下来,只赚了个“尴尬”:
对协约国来说,意大利就是个“拖油瓶”。英、法本来指望意大利能从南边牵制奥匈,让德国分兵过来帮忙,结果意大利连奥匈都打不过,反而要英、法支援——英、法得给意大利送大炮、送粮食,还得派军事顾问去教意大利士兵怎么打仗。有个法国军官吐槽:“我们不是多了个盟友,是多了个需要喂奶的孩子。”
对意大利自己来说,1915年是“赔本买卖”。这一年,意大利总共伤亡了17万人,却只占领了奥匈的几个小村庄,连《伦敦条约》里承诺的土地一根毛都没拿到;国内老百姓也怨声载道——男人们都被拉去打仗,家里的田地没人种,粮食不够吃,物价飞涨,很多人开始骂政府“瞎折腾”。
马可在1915年底收到了家里的信,说他父亲因为没粮食饿死了,妹妹去工厂做工被机器砸伤了腿。他坐在战壕里,看着伊松佐河的水,突然哭了:“我打仗是为了抢土地,可现在连家都没了,这仗打的还有啥意义?”
1915年的冬天,伊松佐河结了冰,双方暂时停了火。马可站在冰面上,看着对岸奥匈的阵地,手里攥着家里的信。这一年,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士兵,从“同盟国的朋友”变成了“协约国的炮灰”,却连自己为什么打仗都没搞明白。
这就是1915年一战中的意大利:它以为自己是“聪明的跳槽者”,结果成了“尴尬的失败者”;它想靠战争抢土地,结果先把自己拖进了泥潭。后来有人调侃:“意大利在一战中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全世界知道——打仗不能只看利益,没实力的话,再精明的算盘也会打空。”而那些像马可一样的意大利士兵,他们的鲜血和眼泪,也成了这场“利益战争”里最不值钱的东西。#一战中的意大利
来源:笑哈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