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灯一亮,他和二十多个“同事”同时开工,锅碗瓢盆声像提前到来的早高峰——只是他们做的不是自家招牌,而是统一口味的包子、饭团、豆浆,贴上不同品牌的贴纸,七点前由外卖骑手统一取走。
凌晨两点,城市还没醒,早餐老板已经站在共享厨房门口刷卡。
灯一亮,他和二十多个“同事”同时开工,锅碗瓢盆声像提前到来的早高峰——只是他们做的不是自家招牌,而是统一口味的包子、饭团、豆浆,贴上不同品牌的贴纸,七点前由外卖骑手统一取走。
这一天能不能赚到五百块,得看平台给不给流量、天气给不给面子。
共享厨房像“早餐WeWork”,把最烧钱的设备、排烟、下水一次配齐,摊主拎包即可入场。
北京双桥那个点,20平米隔成6个工位,月租不要钱,抽你营业额的25%。
听起来像白捡,可一算账:卖7元的饭团,平台先扣23%,厨房再扣25%,食材成本36%,最后到手1块3。一天卖200个饭团,净赚260元,还没算自己的人工。
省下的3万设备钱,其实是用未来利润分期付款。
外卖把早餐从街头搬到写字楼前台,也把客单价压成硬币。
美团去年早餐单量涨47%,均价却从7.5元跌到6.8元。
用户越来越精,三家店同时比价,谁家便宜1毛钱就点谁。
平台算法也精,谁的扣点高、谁出推广费,就把谁顶到前排。
早餐老板一边揉面,一边盯手机,看见自家店铺掉到第8位,立刻充200元红包,排名嗖地回到第3,利润又薄了一层。
政府补贴像甜点,看着香,咽下去有点噎。
上海一辆标准早餐车,每月领5000元,但米面油必须从指定供应商拿,进货价比批发市场高15%。
一位阿姨偷偷算过:一天多用30块料,一个月就是900,补贴的一半被“官方搭档”赚回去。
再加工时损耗——现做现卖,包子掉地上、豆浆溢锅,12%直接进垃圾桶,等于每天把一锅白粥倒进下水道。
更狠的对手在便利店冰柜里。
冷冻包子工厂价3毛,微波1分钟卖1.2元,毛利率照样60%,还不用凌晨起床。
消费者分不清“现制”和“复热”,只看谁便宜、谁30秒能拿。
人力成本又一年涨18%,请个帮工4500元打底,老板自己不敢歇,全年无休是标配。
北京新规再补一刀:早餐车必须装油烟净化器,一台1.2万,等于白卖两个月。
有人干脆把灶台搬到直播间。
杭州“包师傅”每天5点开播,镜头对准冒着白汽的蒸笼,一边包包子一边喊“家人们抢券”。
预制包子中央厨房统一配送,65%毛利看着香,抖音抽12%,退货率8%,再刨去快递泡沫箱,落到手里只剩40%。
但人家一天能卖10万只,抵得上100个街边摊,规模换利润,苦活留给机器。
深圳写字楼里出现“早餐订阅”,月付198元,每天7点挂门把上。
第一周菜单惊艳:藜麦饭团、0乳糖豆浆、羽衣甘蓝卷;第二周开始重复,第三周退订率59%。
年轻人愿意为新概念买单,却不愿为同样的味道连付30天。
新鲜感退潮,留存率只剩41%,像一场只有前戏的爱情。
老牌连锁更狠,直接把早餐时段拉到下午四点。
肯德基“全日早餐”用一张9.9元帕尼尼+咖啡,把传统豆浆油条客抢走三成。
你凌晨两点起床,人家中央工厂前一天就把面包胚冻好,门店复烤3分钟,毛利照样55%。
现制情怀在标准化面前,像手摇蒲扇遇上中央空调。
也有人在机器里找活路。2.8万元一台的包子机,一小时出2000个,大小误差不超过2克。
面皮筋度却差口气,咬一口像发糕,老顾客皱眉:“没烟火气。
”老板只能把机器藏在后场,凌晨先机器包80%,早高峰再人工补20%,真假难混,只为省一个帮工钱。
省下来的4000元工资,刚好够还设备分期。
数据把真相剥得精光:日均1750元流水,扣完食材、平台、房租、损耗,剩492元,再交完水电罚款,落在兜里的400元,是16小时连轴转的工钱,时薪25元,和白天便利店收银员同价。
所谓60%毛利,只是流水里的海市蜃楼,净利不到10%,比卖奶茶、烤红薯都低。
行业正在把“辛苦钱”改写成“技术钱”。
谁能把3元成本压到2.5元,谁能在平台算法里多拿5%曝光,谁能用预制馅儿调出“现制味”,谁才能看见利润。
单纯靠“我起得比鸡早”已经上不了岸,早餐的下一幕,属于懂供应链、会玩流量、敢用机器的组合拳玩家。
天快亮了,共享厨房的灯一盏盏熄灭。
摊主们把最后一份豆浆封口,贴上自家logo,像给别人的孩子戴上自己的名牌。
他们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抢到前排,也不知道明天补贴还在不在,只知道一件事:当城市第一班地铁呼啸而出,有人必须把手里的包子递到窗口,而那个人,最好还能赚到下个月的房租。
来源:浮川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