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55岁的王先生因为间歇性便血去做肠镜,没想到检查结果已是肠癌晚期。这位平时自认为“吃得清淡、运动也够”,竟然忽略了肠道给出的七大“求救信号”。别以为肠癌离你还远,敏锐地捕捉排便细节,才能把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最近,一位55岁的王先生因为间歇性便血去做肠镜,没想到检查结果已是肠癌晚期。这位平时自认为“吃得清淡、运动也够”,竟然忽略了肠道给出的七大“求救信号”。别以为肠癌离你还远,敏锐地捕捉排便细节,才能把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便血——最容易忽视的“红色警报”
很多人一看到便血,要么当痔疮,要么买点药物“糊弄”一下。其实,肠道出血不一定是痔疮,尤其是鲜红和暗红同时出现,或者伴随黏液,就要高度警惕。肠癌早期肿瘤表面脆弱,摩擦就会出血——别让侥幸心理错过最佳治疗期。
二、排便频率突变——从“有感”到“无感”
中老年人通常每天1~2次,或者隔日一次都算正常。但如果突然变成一日三、四次,或好几天大便不开,哪怕伴随腹泻与便秘交替,都可能是肠道功能被肿瘤占位、蠕动紊乱的表现。及时记录排便日记,变化一目了然。
三、大便形状改变——细如铅笔,暗示通道狭窄
当肠道内壁被肿瘤侵蚀、大便硬块通过受阻,就会挤压成“铅笔状”或“月牙状”。如果你发现自己排出的粪便比平时细瘦,或前段粗后段细,这种“形变”绝非偶然,一定要进一步检查。
四、便后不尽感——“好像没拉干净”
经常坐在马桶上好久,拉完还总觉得“没拉尽”,这是直肠下端肿瘤或息肉造成局部堵塞、刺激神经所致。长此以往,你会忍不住反复上厕所,可越“跑”越焦虑,肠道状况只会更糟。
五、粘液便——隐形的“黏糊糊”陷阱
正常大便表面有一层薄薄黏液,帮助润滑。但若粪便裹满厚厚黏液,或者屡次出现黏液性便血,就要小心炎症或肠道肿瘤。黏液像“透明口香糖”般附着大便,切忌不当归因“饮食没消化好”。
六、颜色异常——黄、黑、铅灰别大意
大便呈黄褐色属正常,若突然变得铁锈红、墨黑,说明上消化道或大肠深处有出血;若是铅灰色,意味着胆汁分泌减少或肝脏、胆道受阻,也可能与肠道肿瘤有关。任何持续两天以上的异色,都值得就医查明。
七、伴随全身症状——体重骤降与乏力
当你发现自己“三个多月瘦了十几斤”,却并未刻意节食;或者白天活动一小会就感到异常疲乏,这往往代表肿瘤消耗了大量营养,或出现慢性失血导致贫血。体重和精力的异动,也是在对你发出求救信号。
医生建议:
1.定期筛查:40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做一次肠镜;若家族有肠癌史、息肉史,或伴随上述任何症状,应提早到医院检查。
2.关注生活方式:少油腻、多膳食纤维,保证每天7千~8千步的运动量;戒烟限酒,规律饮食,远离过度加工食品。
3.倾听身体声音:排便习惯就像“肠道体温计”,任何异常都不要抱侥幸心理,及时就医最保险。
肠癌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别等到“做完肠镜才后悔”,从今天起,留心这七大排便表现,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来源:中医何文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