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我考上职业队了!”——十年前,四叔儿子的这句话,差点让他把茅台倒进洗脚盆。十年后,同一批“成才”的孩子,连中乙都踢不上,却在直播间喊“老铁666”。四叔花了50万培养的“足球少年”,如今月薪4500,晚上送外卖补贴队费。这就是中国足协自豪的“10%成才率
“爸,我考上职业队了!”——十年前,四叔儿子的这句话,差点让他把茅台倒进洗脚盆。十年后,同一批“成才”的孩子,连中乙都踢不上,却在直播间喊“老铁666”。四叔花了50万培养的“足球少年”,如今月薪4500,晚上送外卖补贴队费。这就是中国足协自豪的“10%成才率”。
10月21号,足协在西班牙拍了一组照片:拉玛西亚走廊里挂着梅西、哈维和伊涅斯塔。人家讲解员轻飘飘一句:“我们成才率不到1%。”翻译给中方听,领导们集体高潮:我们十倍!我当场掐大腿,生怕笑出声。回酒店一查,人家的“成才”定义,是“能在西甲踢上主力”,我们呢?“三级联赛报名过”就算。这就好比把美团骑手都算成“餐饮精英”,外卖箱里塞本《米其林指南》。
2015年,我陪四叔带他儿子,北漂试训,队里明码标价:梯队建设费30W,一线队保底20W。教练叼着烟拍他肩膀:“老哥,10%成才率,你娃稳的。”四叔咬牙刷了卡,他想十倍概率,砸锅卖铁也赌了。如今儿子26岁了,身份写着“职业球员”,实际呢?在昆山某厂队踢野球,主场是物流园旁的荒地,球门用钢管焊的,风一吹还晃。晚上他去送外卖,老板娘夸他“跑得快”,他苦笑:“我当年体测,12分钟跑3200,现在爬六楼都喘成狗了。”
我在巴塞罗那蹲过一周,每天下午4点,街区的水泥场地,准时响起“砰砰”声,鞋底磨得发亮,没家长围观。孩子们自己挑边、自己算分,输了原地俯卧撑,赢的继续守擂。裁判?是路边卖啤酒的大叔,边吹哨边收瓶子。我数了数,一块标准场,同时塞60个孩子,球永远不够,人永远有余。回到广州,富力足校铁丝网三米高,家长隔着栅栏喊:“宝贝,喝口水!”,教练,拿着秒表吼:“停!3组折返,掉队的加罚!”那一刻我明白了,人家在踢球,我们在“筛人”。筛子眼还太大,只要会喘气,就能被算进“10%”。
足协年年喊“足球人口不足”,我替他们算笔账:全国注册球员8万,西班牙400万。可人家400万里包含65岁周末联赛的大爷,也包含8岁的小姑娘。我们8万是把U9到U19全算进去,只要交200块注册费,哪怕只上过一节体验课。更魔幻的是,很多“注册”是校方统一买名额,学生本人?都不知道自己“职业”了。数据一注水,成才率自然高得离谱,就像把全村的狗都登记成警犬,破案率立刻飙升。
去年中乙欠薪榜,我数了数,90后“职业球员”占六成。俱乐部解散那天,孩子们拎着球鞋去地铁口开直播,背景板写着“前职业球员在线颠球”。弹幕飞过:“哥,你这停球三米远,也配职业?”小伙子也不恼,笑嘻嘻讨礼物:“大哥,我十岁就拿职业合同了,成才率10%呢!”我刷了个火箭,心里五味杂陈。更惨的踢假球,去年中冠抓了一窝,最小的10年,刚“成才”三年就进囚王争霸赛。法官宣判时,他爸妈在旁听席哭:“我们花了80w啊!”
有人骂家长傻,有人说足协....,要我说,整个链条就是一场“默契球”。足校靠高成才率吸引下一波韭菜,俱乐部靠“本土青训”拿政策分红,媒体拿到漂亮数据写通稿——“中国青训效率全球第一”。只有孩子,被蒙在鼓里,以为签了职业合同就是人生巅峰。其实那张纸还不如外卖员的健康证值钱。最黑色幽默的是,真正踢出来的那几个,反倒被质疑“改年龄”“走后门”,因为大家默认:10%里怎么可能出天才?
1. 别急着掏钱包,先带他去野场踢一个月,能自己捡球、自己擦伤、自己吵架,再谈梦想。
2. 成才率越高,越要警惕——真正的天才从来是沙漠里长出的仙人掌,不是大棚里的韭菜。
3. 记住,足球这条船,上来容易下去难。当你发现“职业”只是名片上的烫金,想回头时,社会已把你当“体育生”处理了,考公限专业,进厂嫌学历,连送外卖都要先交押金。
昨晚我在四叔家玩,“职业球员”收工回来了,对四叔说:“爸,下个月厂队决赛,赢了我请你和哥去撸串。”我忽然觉得,这小子虽然没踢成西甲,但起码还能陪我们喝酒。十倍成才率又怎样?足球本该是游戏,我们却把它过成了D局。D局散场,留在桌边的不是筹码,是青春。
当然,我们也看到足改在进步,但愿下一个十年,10% 里能走出真正的 1%。
来源:朝哥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