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光:一线古玩已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1:11 2

摘要:现在的一线地皮客,几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除了几个双喜青花罐,一年收不到几个老玉件和大咸丰,货源枯竭了。

一线古玩市场,指一线铲地皮的,小城镇古玩店铺,地方性的地摊交流会。

经过近三年的陆续观察,这些一线初级的淘宝交流平台,已经是濒临死亡。

现在的一线地皮客,几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除了几个双喜青花罐,一年收不到几个老玉件和大咸丰,货源枯竭了。

为了维持生计,一些以前经常跑一线的地皮客,现在反过来去地摊交流会上选货回来卖,有的甚至是去广州古玩一条街与河南石佛寺买仿品工艺品回来兜售。

现在的一线初级市场,已经没有太多被关心的意思与意义了,我们只不过是惯性使然,丢不掉这个执念。平时去一些一线地皮客家中,小地方的古玩铺,地方性的地摊交流会,每每心中还有一点点小激动,寄望能够碰上一些有意思的东东。

再如何,这些初级平台还是有一些真品老货的。如果要求不高,花扎扎实实的钱,在这些地方是可以淘到一些精品的。

折腾几十年,哪一个还没几件压箱货?

实际上,我讲一线古玩已死,这不是我危言耸听,也不是我凭空捏造,具体论据我试着从二个大的方向来阐述——

一,现在的一线古玩市场,大都是假货仿品为主。东西漂亮价格便宜,高大上,白富美,市场畅销,利润可观,比坚持做老普残的强了许多,日子滋润多了。

现在玩收藏的,二百五居多,捡漏大王遍地走,真正懂货的不多。价格出个几百上千元,要买汉代和田玉的刚卯、严卯的人一大把,地方玉的真品却看不上。

这种劣币逐良币,不是逼良为娼吗?

那好,古玩经营者就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有意无意地准备仿品假货来喂养。

古玩经营者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老物件的精气神,而是转手就能翻倍的大暴利。

人心浮躁,哪一个不是想捞一把就走?

卖老货要亏本,新货能赚钱,你来选?

这种情况的大嬗变,从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更是愈演愈烈。抖音快手、直播平台,群魔乱舞,指鹿为马,胡说八道,极速洗脑,狠狠地收割一批又一批的韭菜。

最让人无奈又无解的,是一些圈内行家的变化。以前古玩行讲究打眼自认,现在时兴让别人打眼,杀起猪来毫不手软。

现在的古玩铺,已沦为中药铺。一大堆藏品里找不到一件真品老货,还经常拿规矩说事,根本是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在湖湘市场与天心阁古玩城,我与一些朋友聊天,他们说,现在的市场,卖老货的几乎没什么生意,普残没人要,好货不出价。大家只有整点飘货,卖点漂亮的,玉质好的仿品,赚点小钱混个生活。

渐渐的,整个行业开始乌烟瘴气,坑蒙拐骗成了主流,颠倒是非成了学术。

假货横行专家失格,拍卖行也只顾着编造传承有序的故事。一线市场成了赝品的乐园,真品精品只能往高端圈子集中。

现在真正有点真品老货的是老藏家。

后来抱着“捡漏”心态入场的收藏爱好者,最终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漏”。

市场已经失了真,穷途末路是迟早。

二,一线古玩市场不是没有古玩精品,但肯定缺少卖出其应有高价的渠道。

由于没有好的出货渠道与交流平台,大多数高档藏品碰不到愿意买单的好客户,最后往往是沦落为孤芳自赏被动收藏。 精品沉寂,日子一长,一线玩家与经营者把心气拖没了,得不到发挥而黯然收场。

大中华,各行各业最不缺的是人才。

古玩行中,水平高的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但凡这些高手,如身边有几个富豪或欧洲皇室或财团客户,他们就会收购更多更好的精品古董和积累更多的财富。

常读历史的都知道,宋代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都是古玩收藏的兴盛时期。

文人雅士、士大夫、达官贵人、巨贾豪富不仅是收藏的主体,更是审美标准的制定者。苏轼、米芾、文徵明、项元汴、董其昌、罗振玉等名人,他们不仅代表着文学艺术上的卓然成就,同时也与收藏活动紧密相连。他们身在官场,却坦然以收藏古物为雅好,互相切磋、品鉴辨识,著书立说,形成了一种风雅的社会风尚。

这些士大夫、文人官员的收藏行为,直接影响市场走向,他们的参与,奠定了收藏市场的基础。这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艺术创作、收藏鉴赏、价值认定、市场流通,各个环节都有他们的托举与参与。

英国古董商埃斯卡纳齐‌,他的客户都是富豪王室等,他卖古董的利润是我们不可想象的。2005年他以2.3亿人民币拍下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瓷罐;2015年他又以1.1388亿港元的高价竞得南宋官窑八方瓶。没有巨额财富,他也不可能在拍场上一掷亿万金来竞买一件中国古董。

据传,行里曾有一尊克什米尔铜佛像,中间商在国内某拍场花了一千万人民币,转手卖给埃斯卡纳齐‌是一千万欧元。

民国时期的卢芹斋,经手大量的中国文物外流,著名的包括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通过其巴黎的文物会所“红楼”,聚敛了巨额的财富。

——说到底,还是他们出货平台好。

所以说,不管选择还是努力,专业水平还是经济环境,对古玩经营者而言,这些只是基本上要具备的条件,其最终结果,比不上一两个好的客户与销售平台。

客户不单要有钱,还要相信你的水平和人品,愿意为你的藏品而果断买单。

古董商与收藏家,是互相成就的。

而事实上,现在国内文物法与文博单位,一直是遮遮掩掩,欲抱琵琶半遮面。民间藏品一直没有畅通的优质渠道,欲求而不得;民间市场也一直倍受打压,说什么元青花全世界只有三百件的谬论被一直奉为圭臬,元朝百多年就烧了那几件?

对于一线市场的古玩经营者来说,眼力等技术水平肯定是要的,但经营是要赚钱的技术活,最重要的就是客户资源,尤其是大客户,抱着藏品又不能当饭吃!

好货不卖好价,日子一长,谁顶得住?

到最后,不是浅尝辄止就是忽悠仿品。

一辈子能有一二个大客户,对于普通古玩经营者来说,那是幸运。碰上信任的大客户,也是每个古董经营者的梦想。

可是,国内古玩经营者那么多,而国内的大客户相对来说又很少,所以大多数经营者最终还是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反观今日今时,情势更是非常严峻。

当下,与古代文人地位相当的人群大多在体制之内。当今的环境,无论从政治环境,收入结构,还是生存哲学,有哪个官员敢于公开展示自己的收藏爱好?即便有所收藏,也是深藏不露,讳莫如深。

除了官员群体,商界精英历来也是收藏市场的重要支撑。许多企业家将收藏作为资产配置、文化赋能乃至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然而,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已成为生活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当基本生存都成问题之时,谁还有余力和心情去收藏古董艺术品?这不是脑子烧坏了吗?找死啊!

市场最大的两大需求群体就这样悄然退场,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市场的萧条。

市场的基本关系:需求减少市场萎缩。

市场一萎缩,先死的肯定是一线市场。

反正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线古玩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一条伪劣严重,互相撕咬的窄巷暗道。

更令人灰心的是,古玩市场的信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如今的造假技术已是登峰造极,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碳十四测年代已被破解,青铜器的锈迹能够精确复制,古玉的手砣仿品照搬原型,钱币的修补翻模神仙难辨,包浆在实验室里几周就能完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一次次的上当受骗的经历,让普罗大众对古玩市场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当市场连最基本的真伪都难以保证时,还有人愿意来投入精力与资金购藏古玩吗?

市场信任一旦崩塌,重建将无比艰难。

反观历史,今天的古玩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官员不敢收藏,商人无力收藏,民众不懂收藏。这三者的叠加,共同导致了当前古玩市场的萧条景象。

窃以为,国内媒体和电视台应该减少鉴宝活动,减少宣传捡漏暴富的神话故事,而是应该坚持宣传倡导古玩精品只是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那么这个古玩一线市场才有可能迎来新的生机。

只有经济复苏,文化才有可能复兴。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人们对未来具备信心,对市场抱有信任,各行各业才会欣欣向荣。

古玩行,亦是同理;想繁荣,时难!

我说一线古玩已死,是基于上述二大问题:现在的一线市场,大部分是以飘货仿品为主;有的一线玩家手上有点精品,也是难以如愿,以善价顺畅及时变现。

曾经,我预计市场在2028年起会好起来;后来,有人预计在2035年会好起来。按现在的局势,我的预计是无法预计,也许三五七年,也许二十五十年。

是故,对于一线古玩经营者,真的要降低期望、减少欲望,能撑则撑不能则撤。

树挪死人挪活,不破不立,万事万法。

而对于古玩玩藏者,现今时期反倒是个好机会,可以悠哉悠哉便宜购买喜欢的。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似珠玉”。——其理念就是价高时释出,价低时入手,量力而行,高出低入。

从玩的角度讲,我们这些古玩虫,一朝入圈,极少退出,因为玩这个是有瘾的。

不做发财致富之想,只做怡情养性、文化传承之念,未尝不是一种福份与功德。

金秋来临,桂香暗度,白露垂珠,顺祝诸君心无烦恼,安康顺遂,海阔天空。

——2025年9月16日志光记于吉慶堂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