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降将至,秋风渐紧,2025年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昼夜温差加大,草木摇落露为霜,农事进入秋收冬藏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民间素有"补霜降"的习俗,既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积蓄能量。结合传统养生智慧和
明日霜降,再忙记得“吃3果,做3事,忌3样”,农忙之时更要注意!
霜降将至,秋风渐紧,2025年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昼夜温差加大,草木摇落露为霜,农事进入秋收冬藏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民间素有"补霜降"的习俗,既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积蓄能量。结合传统养生智慧和现代健康理念,我们特别整理出"吃3果、做3事、忌3样"的霜降养生指南,助您安然度过季节交替。
一、吃3果:润燥补虚的时令之选
1. 石榴——抗氧化“红宝石”
这个时节石榴正当季,饱满的籽粒蕴含丰富的花青素和鞣花酸。据中国营养学会研究显示,石榴的抗氧化能力是绿茶的3倍,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陕西临潼的果农传授经验:挑选石榴要选果皮泛黄、带棱角的,这样的果实成熟度高。每天食用半个石榴,或榨汁饮用,可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体力消耗大的田间劳动者。
2. 柚子——维生素C的“移动仓库”
福建琯溪蜜柚在霜降前后糖度达到最佳。一颗柚子约含123mg维生素C,相当于每日推荐量的200%。中医认为柚子能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其富含的柚皮苷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广西农户有个妙招:将柚子皮切丝与蜂蜜腌制,可制成润喉佳品。但需注意,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柚子,以免影响药效。
3. 冬枣:维生素C的天然仓库
这个时节的冬枣脆甜多汁,每百克维生素C含量高达243毫克,是苹果的60倍。山东沾化等产区的枣农有"霜降摘枣,赛过仙丹"的说法。枣中丰富的环磷酸腺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特别适合体虚乏力者。建议选择表皮光滑的鲜枣,每日食用10-15颗为宜,糖尿病患者需减半。
二、做3事:顺应节气的养生之道
1.防寒保暖需"三暖"
霜降后"三暖"尤为重要:暖颈可预防风寒感冒,建议穿立领衣物;暖肚能护住脾胃阳气,睡眠时可用暖水袋热敷神阙穴;暖脚则要避免"寒从足生",每晚用42℃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加入艾叶或生姜效果更佳。江苏部分地区至今流传"霜降不露脚,立冬不咳嗽"的民谚。
2.早睡晚起养阴气
《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早卧早起",霜降后更应调整为"早卧晚起"。最佳入睡时间提前至21-22点,起床可推迟到日出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此时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能显著提升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强冬季抗病能力。农忙时节若需早起,建议午间补觉30分钟。
3. 适度运动存阳气
中国民间有"霜降运动存阳气"的说法,推荐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拳师们特别强调,霜降练拳要以"收"为主,动作幅度减小,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现代运动医学表明,此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最为适宜,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避免阳气外泄。
三、忌3样:规避健康的隐形陷阱
1. 忌辛辣燥热之物
川渝地区有"霜降吃辣,开春病发"的告诫。辣椒、花椒等虽能短期驱寒,但会加重秋燥,诱发鼻衄、便秘。广西巴马长寿村的饮食调查显示,当地百岁老人霜降后普遍减少香辛料使用,转而用香菇、竹荪等鲜味食材提味。建议用银耳雪梨羹、百合粥等平补之品替代重口味食物。
2. 忌晨起剧烈运动
霜降清晨寒气最盛,此时进行篮球、长跑等剧烈运动,易导致血管痉挛。2024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文指出,霜降至立冬期间晨间心梗发病率升高23%。传统养生主张"待日光照背再活动",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至9-10点,运动前充分热身20分钟。
3. 忌情绪大起大落
古人云"秋风秋雨愁煞人",霜降时节的肃杀之气易引发抑郁情绪。山西晋中一带保留着"晒秋"习俗,通过整理丰收作物来调节心情。心理专家建议采用"情绪记账法":每日记录三件开心小事,多参与收红薯、摘柿子等农事活动,自然光照能促进血清素分泌。
在这个农事繁忙的时节,既要抢收晚稻、晾晒谷物,又要播种冬小麦、管理果树,体力消耗巨大。建议劳动者随身携带保温壶饮用黄芪枸杞茶(黄芪10克、枸杞15克、红枣3枚),既能补气抗疲劳,又能预防季节性感冒。河北保定地区的农户还习惯在田间休息时按摩足三里穴,此法源自《针灸大成》,能快速恢复体力。
关于霜降时节的饮食禁忌,就分享到这里,霜降时节吃什么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想了解更多美食技巧,请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观看!
感谢大家的阅读,美食每天更新。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觉得有用的点个赞,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后别忘了关注一下,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由爱喜聊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秋日生活打卡季##万能生活指南#
来源:爱喜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