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承载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璀璨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承载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璀璨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更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源头,时间的指针需拨回到遥远的夏商时期。彼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与大自然紧密交织,对天象、气象和物候的观察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了把握农时,保障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古人开始仔细观察星辰的运行轨迹、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气象的更迭。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他们逐渐察觉到某些自然现象的周期性规律,由此对季节和时间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这一时期,古人对星象的观测尤为重视。通过对星空的长期凝视,他们发现不同季节的夜晚,天空中星辰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成为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和运行轨迹,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有着显著不同。这些观察为节气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相传源于夏朝,书中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详细记载了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候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其中,关于冬至和夏至的记载,表明在夏商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两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夏至,则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这两个节气的初步出现,标志着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认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商朝时期,在二至的基础上,古人又确立了二分,即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标志着季节的平分和转换。此时,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更加细致,对季节的划分也更加精确,为后续节气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时期,古人在夏商时期对二分二至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合称 “四立”。这四个节气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它们的出现,使得古人对季节的划分更加完整,形成了 “四时” 的概念。《礼记・月令》中明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季节更替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
到了春秋时期,古人的天文观测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圭表测影法的应用使得节气的测定更加准确。圭表是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由直立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通过测量正午时分表影在圭上的长度,古人可以确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进而推算出节气的时间。“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古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精确地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时间点。
在测定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古人又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发明了漏壶来确定时刻,将昼夜时间相等的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至此,二分二至这四个基础节气得以完全确立。这四个节气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关键转折点,对古人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末年,随着对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古人在二分二至和四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 “八节” 的概念。《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的 “分至启闭”,指的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八节” 的出现,标志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已经基本完成,为后来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八个节气将一年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为古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细致的指导。
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测更加深入和细致,节气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拓展。此时,节气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天文现象的观测,还开始与物候现象紧密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节气体系。
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在 “十二月纪” 中记载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除了这八个重要节气外,《吕氏春秋》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节气的相关内容,如 “蛰虫始振”“始雨水”“小暑至”“白露降”“霜始降” 等,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但已经涵盖了部分节气的概念,为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这一时期,古人还通过对北斗七星的观测来确定季节。《鹖冠子・环流》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 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古人可以大致判断出季节的更替,这种方法虽然相对粗略,但在当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节气认识的不断深入,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将节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来安排农事活动。例如,在立春时节,人们开始准备春耕,播种谷物;在夏至时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加强田间管理,灌溉施肥;在立秋时节,开始收获农作物,储存粮食。这种将节气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完全确立,成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体系。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在其 “天文训” 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顺序,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这个版本和我们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已经基本成熟。
《淮南子》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不仅包括了节气的名称和顺序,还对每个节气的天文、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人们对节气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书中对冬至的描述为:“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 通过测量日影的长度,准确地确定了冬至的时间点;对惊蛰的描述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生动地描绘了惊蛰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
汉武帝时期,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这一举措使得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相结合,形成了阴阳合历的历法体系,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太初历》的颁布,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官方历法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后世历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民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耳熟能详的农谚生动地体现了清明节气与农作物种植时间的紧密联系。在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土壤湿度适宜,正是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最佳时机。农民们依据这一节气的特点,有条不紊地进行春耕春种,为全年的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又如,“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时节,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成熟,需要及时收割,同时也是播种晚稻等秋季作物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在这个节气里,忙碌于田间地头,既要抢收成熟的庄稼,又要抓紧时间播种,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除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外,二十四节气还深深融入了中国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都与特定的节气相关联,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立春前后。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走亲访友,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也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立春的节气内涵相呼应。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清明时节,天气晴朗,万物生长,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同时也会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立夏节气相近。此时气温逐渐升高,蚊虫滋生,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来驱邪防疫,祈求平安健康。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从古老的农耕时代走来,二十四节气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壮丽史诗。从最初对自然现象的简单观察,到逐渐形成完整的节气体系,二十四节气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来源:平凡之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