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肥用一碗芙蓉蛋卷、一只老母鸡汤、一笼米饺,把600亿年营收的餐饮业做成了江淮文化的活账本。
合肥用一碗芙蓉蛋卷、一只老母鸡汤、一笼米饺,把600亿年营收的餐饮业做成了江淮文化的活账本。
先说那阿丽芙蓉蛋卷,1998年就摆开了摊子,到现在一天能卖2000多份。
为啥卖这么好?
它不是普通蛋卷,酱料里搁了十几种中药材,早上吃一份,又顶饱又带点药香,合肥人吃了二十多年,早就吃顺了嘴。
这就像老邻居家的早饭,吃的是习惯,也是念想。
再看肥西老母鸡汤,2015年就进了安徽非遗名单。
合肥人一年要吃掉500万只大别山散养的土鸡,这鸡不是圈养的,满山跑的,熬出的汤才香。
把它评成非遗,不光是说汤好喝,是想让这味道传下去。
就像咱家里的老菜谱,写在纸上不如刻在非遗名录里,后人想忘都难。
三河米饺更有意思,太平军那会儿就有了。
外皮用巢湖籼米做的,滑溜溜的,馅里是三河镇的白米虾,鲜得很。
2020年评上“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这下不光合肥人知道,全国都知道三河有这么个带故事的饺子。
食材都是本地的,巢湖的米、三河的虾,别人学不走,这就是它的根。
庐州烤鸭店的鸭油烧饼,1984年就有了,鸭油是巢湖麻鸭身上的,烤出来的烧饼有36层,酥得掉渣。
后来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全国观众都看见了,这下不光本地人买,游客来了也得捎两盒。
电视一播,名气就上去了,就像咱村出了个能人,上了电视,全村都跟着沾光。
夜市里的罍街,2013年改造完开门,现在一天能挤进去一万人。
200多家摊子,从龙虾到小吃啥都有,晚上亮着灯,比白天还热闹。
把它改成“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就是想让晚上也有人气,晚上人多了,摆摊的能挣钱,逛的人也有地方去,一举两得。
阿胖龙虾1997年就支起了锅,自己琢磨的十三香配方,夏天一个店一天能卖1吨龙虾。
合肥龙虾产业一年能挣50个亿,这里面阿胖龙虾得算个头等功。
它不是光卖龙虾,是带起了一整条链子,有人养虾,有人运虾,有人炒虾,多少人靠这龙虾吃饭。
卡旺卡奶茶2008年在合肥开的头家店,用的是六安瓜片泡茶底,还发明了“全套奶茶”——就是料给得足,珍珠、椰果都加满。
现在合肥开了一百多家店,一年卖3个亿。
年轻人爱喝奶茶,但它不用外地的茶叶,偏用六安瓜片,这就是合肥人自己的奶茶,喝着有本地味儿。
还弄了《皖菜标准》,把老母鸡汤这些菜写进去保护,说要在2025年前建“江淮美食博物馆”。
为啥要建博物馆?
这些吃的不光是填肚子,里面有老合肥的故事。
比如那撒汤,是皖北传过来的,老母鸡和麦仁熬的,冬天喝一碗浑身暖,这就是南北口味在合肥凑到了一块儿。
博物馆一建,这些故事就能讲给后人听,不至于过些年没人知道这汤是咋来的。
这些吃的串起了合肥的过去和现在,你说咱身边的小吃,是不是也藏着这样的故事?
来源:儒雅苹果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