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云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主题,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打造民族特色就业品牌、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康复教育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主题,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打造民族特色就业品牌、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康复教育体系,超额完成《云南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各项核心指标,推动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兼具云南特色与实践创新的助残扶残之路。
助残保障精准高效落地
五年来,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云南省制定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民生重点政策,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民生得到更好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办理更加便利,全面实施“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和“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时限从25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并纳入全省“一卡通平台”发放,实现按时拨付、精准管理、精准发放。
截至2025年5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9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级标准达每人每月100元、二级90元,全省55.11万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8.61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77万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享受“单人户”低保政策,切实守住民生底线。
让数据多跑路,“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数据共享能力不断增强。联合省民政厅、省人社厅制定了《关于建立云南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省级数据核对及督导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了顺畅的省级残疾人社会保障数据共享制度,不断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数据共享的质量与水平。
此外,云南还探索“数字+助残服务”新模式,如南华七彩彝绣“美丽工坊”开设网络直播间,通过电商平台拓宽彝绣产品销路;部分地区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居家康复指导,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服务,数字化正成为云南助残服务的“新翅膀”。
就业增收与技能培训双发力
“不出村就能学绣花,不离家就能挣到钱”——这是云南残疾绣娘对“美丽工坊”的生动评价。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残疾人就业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品牌打造,让更多残疾人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就业,实现独立有尊严的生活。
据了解,《云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的新增残疾人就业3.5万人任务目标,截至2024年底,完成48013人,完成率为137.18%。
为拓宽就业渠道,云南省残联制定《云南省“十四五”助残就业“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共投入扶持资金10667.35万元,培育省级一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二级示范基地6个、省级三级示范基地29个、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42个、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点128个,扶持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13家,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军人才160人、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户5050户。扶持建设1097家规范化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及20家盲人医疗按摩所,盲人按摩机构经营稳定率为81.91%,有效稳定了盲人按摩就业岗位。
“美丽工坊”大师“师带徒”传承技艺
楚雄州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南华七彩彝绣”)创新“残绣融合、共织精彩,志智双扶、以技增收”的服务模式,打造的“美丽工坊”成为全国典范。南华七彩彝绣“美丽工坊”坚持以广泛开展彝族刺绣技能培训、吸纳残疾人就业、收购残疾人刺绣品增加收入为抓手,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和就业创业活力,根据残疾人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绣娘”和“统一订单、分散加工、统一收购”等经营模式,将千家万户变成刺绣产业生产车间,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群的目标。2024年,“美丽工坊”销售收入达3263.2万元,带动全县10个乡(镇)84个村(社区)653户农户从事彝绣产业发展,带动全县2000多名农村妇女、残疾绣娘增收致富。
此外,云南省文山市公安局秉持“平等、融合、赋能”理念,创新打造公安系统“图侦”岗位,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28名残疾人以超乎常人的专注力与细致度,在浩如烟海的监控画面中抽丝剥茧,成为公安战线上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
针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这一群体,云南实施“精准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发放1000元特惠求职补贴,服务率达100%;同时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十四五”期间全省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岗位68个,72家省级机关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综合考评,让残疾人就业更有“尊严感”。
康复、特教与无障碍协同推进,服务覆盖更全面
五年来,云南持续加大康复、教育、无障碍投入,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关爱服务体系。
在康复服务领域,云南出台《云南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规定》《云南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试行)》等,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了制度化保证。“十四五”以来,全省共计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90.69万人次,其中19.34万人次获得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服务农村低收入残疾人39.28万人次。历年的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均稳定在9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等29个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人工耳蜗医保报销后人均负担从20余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
在托养服务方面,云南投入1.85亿元为12.56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评定19家省级托养服务示范机构,让重度残疾人“有托养、有照料”。
残疾人智慧服务管理平台
云南以智慧服务走稳托养新模式,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深入考察承接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公建民营”模式,云南省弥渡县选取了一家智慧养老服务公司合作运营托养中心,通过智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该公司应用互联网、云技术等信息科技,及时传输录入数据,精细管理机构托养各项任务,2025年累计完成康复训练754人次,开展针对性运动功能训练1068人次。
在特殊教育领域,云南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实施方案》《云南省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云南省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以来,省残联安排省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对1.1万余名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进行资助。同时,为支持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发展,云南省残联争取中央彩金157.05万元用于办学和实训,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筑牢基础。五年来,全省医疗救助金额15.8亿元,共资助703.6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保报销221.8亿元。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础设施”。云南认真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常态化组织开展全省残联系统无障碍环境督导体验活动,促进了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的整改。“十四五”以来,中央和省级共下达家改资金27044.86万元,截至目前,共完成改造42488户。帮助残疾人参与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圆满完成“十四五”4.2万户改造任务。同时推动昆明地铁四号线等公共设施完善无障碍功能,让残疾人“出行无障碍、生活更自由”。
“十四五”期间,云南残疾人事业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亮点、有实效”的答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10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等核心指标均超额完成。
面向未来,云南将继续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核心,持续优化残疾人政策保障、拓展民族特色就业渠道、提升智慧化助残水平,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