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三分命中率的CBA站桩中锋,去NBA三场扔进4记远投,郭士强连夜把战术板撕了重写。
28%三分命中率的CBA站桩中锋,去NBA三场扔进4记远投,郭士强连夜把战术板撕了重写。
撕得值。
去年夏天球迷还在担心中国队碰上归化大队怎么防,现在先看杨瀚森怎么跑。
开拓者季前赛场均14分钟,他投三分、手递手、换防后卫,一条龙推进过半场,活像换了个人。
CBA官网数据停在他21岁那栏:篮下出手占比67%,三分出手占比7%。
NBA三场样本小,却翻了个面:三分出手占比升到38%,命中率50%。
数字不大,信号吓人——人家敢让他这么打,说明真练了,也真信了。
比卢普斯赛后一句“他拉开空间,我们节奏更快”被国内剪成15秒短视频,播放量两天破千万。
球迷在下面刷留言:原来不是球员不行,是环境没给过这种权限。
权限这个词刺耳,却实在。
CBA很多大个子从青年队就被灌输“先站住禁区,再谈别的”,教练要成绩,外援要球权,内线蹲坑最安全。
杨瀚森在青岛最后一个赛季,低位要到位,后卫不给他能蹲三秒违例,镜头扫过去,一脸茫然。
到了波特兰,第一堂训练课教练组就让他弧顶发牌,投不进也继续投,连丢三个,第四個照样回传,手型不变。
信心是养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
郭士强在昆明带国家队集训,手机投屏给全队看开拓者剪辑。
暂停间隙,他把杨瀚森新站位用红笔圈出来:弧顶、45度、底角,三个红点连成一条虚线,像给旧图纸开了一扇窗。
内线能外拆,后卫就敢突,锋线就敢切,整条进攻链被重新校准。
更关键的是防守。
杨瀚森横移速度比上赛季提高0.3秒,别小看这零点几秒,国际赛场一个掩护差半步就是空位三分。
世界杯中国队被芬兰逆转,问题就出在中锋出不来,对手连扔四记远投,比分瞬间被拉开。
现在多一个能换防到三分线的七尺长人,等于给外线擦了层防晒霜,晒不伤,才敢贴身防。
有人算了一笔账:亚洲杯日本归化中锋霍金森常规赛三分命中率42%,法哈多也在练远投,亚洲内线已经全员外卷。
中国队再蹲坑,就是给别人定点打靶。
杨瀚森这一手,至少让对手不敢随便包夹后卫,也不敢沉退护框,攻守两端都舒服。
更舒服的是王俊杰、崔永熙这批锋线。
王俊杰在NCAA场均1.8次持球突破,最头疼的是内线堵死,现在突然看见七尺队友站三分线,对面中锋被拉走,突破通道像早高峰突然限号,一路畅通。
崔永熙的底角三分命中率38%,他最怕的是协防,现在协防的人得先顾篮下,再扑外线,一步慢,半拍就是空位。
一条进攻线,四个人受益,算盘打得噼啪响。
好处不止在战术。
NBA球队对饮食、睡眠、力量细节全部量化,杨瀚森每天醒来先看手环,昨晚深睡几小时,今天补多少克碳水,力量房做几组臀桥,全部有表。
三周下来,体脂降一个点,垂直弹跳涨3厘米。
数字冷冰冰,反馈很直接:末节跑快攻他不喘,回防还能盖后卫。
国内球员常吐槽“练到吐也没用”,其实缺的是闭环,练完没人告诉你差在哪,只能凭感觉。
杨瀚森每天收到一份邮件,热图、视频、心率曲线,标红的地方就是第二天要改的细节,一周回看,红区变绿,成就感肉眼可见。
这种正循环一旦尝到,没人再想回混日子的舒适区。
当然,也有人泼冷水:三场季前赛而已,样本太小,常规赛一上强度就露馅。
冷水有理,却忽略了一点——开拓者不是争冠队,他们愿意给次轮秀犯错空间,时间按分钟算,不按资历算。
只要杨瀚森能把挡拆顺下、外弹、短传策应这三板斧练成常规武器,场均十分出头就能进轮换。
对于国家队,十分已经足够。
亚洲赛场没有詹眉,没有约基奇,一个能投能传能护框的中锋,就是稀缺资源。
郭士强手里突然多了一张别人没见过的牌,对手赛前准备只能看旧录像,一上场发现对不上位,心理波动比技术漏洞更致命。
再往远看,2027世界杯名额提前一年开打,窗口期赛程密,联赛刚结束就要飞客场,球员体能储备决定战绩。
杨瀚森如果能在NBA坚持两年,背靠背、时差、饮食、伤病管理全部提前适应,回到国家队就是现成的体能模板。
年轻球员跟着练,一看连大个子都能跑,自己不好意思走,训练强度整体抬一档。
一个旅外球员带动的鲶鱼效应,比教练喊破嗓子都管用。
篮协这两年推动球员走出去,说到底就是想让鲶鱼多几条,现在第一条已经摆尾,水面开始起浪。
剩下的问题很简单:杨瀚森能不能留在开拓者。
裁员日定在常规赛开始前,名单从20缩到15,他排在第16、17之间,机会一半一半。
就算没留下,发展联盟也是选项,点燃队没了,NBA下属联盟比赛质量仍在,全年50场,全包机票酒店,工资税后十几万美元,比CBA替补席坐着强。
关键是继续刷数据,把三分出手稳定在每场三到四次,命中率35%以上,明年夏天就有球队愿意给双向。
中国球员最怕回来早,一回来就再也出不去。
只要他自己不松口,经纪人就能继续谈,郭士强也公开表态:国家队征召只看状态,不看联赛标签,发展联盟打得好,一样招。
这句话给球员定心丸,也给CBA俱乐部提醒:再想用顶薪锁人,得先问问球员愿不愿意放弃外面的世界。
球迷最爱问:下一个杨瀚森在哪。
答案可能不在青训队,而在每天多投两百个三分、多跑十组折返的小球员身上。
环境已经给了信号:会投的大个子比会背身的更吃香。
数据网站统计,过去五年NBA首轮秀里,身高超过210厘米的球员,大学时期三分出手占比低于20%的,一半转不了正。
会投不一定成才,不会投基本淘汰。
杨瀚森只是第一个踩上风口的人,风继续吹,后面还有十七八岁的余嘉豪、徐昕、刘礼嘉,谁能把远投练成常规武器,谁就能拿到下一张机票。
机票不便宜,但值回票价,因为国家队终于不用再靠一套阵容打到底,替补席也能站出不同模样的奇兵。
季前赛结束那天,杨瀚森把球衣递给球迷,签名后面加了一行小字:keep spacing。
翻译过来就是保持空间。
空间给队友,也给自己。
空间拉开,突破才有路,投篮才有空档,人生才有选项。
郭士强把这行字拍下来,发到集训群,附上一句:国家队欢迎所有会创造空间的人。
话说到这份上,再听不懂,就只能继续在禁区里人挤人,看别人飞。
来源:沙漠执着探索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