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和儿女相处做到:三不争,三不替,三不管,家庭和睦,自己也轻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10:57 2

摘要:她说最近这段时间,和青春期的儿子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家里总是乌烟瘴气的。

作者:主创团·六六

昨天半夜,朋友给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

她说最近这段时间,和青春期的儿子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家里总是乌烟瘴气的。

儿子最近喜欢上了听歌,走哪都带着耳机,连写作业都要边听歌边写。

每次一说他,他就在那顶嘴,或者干脆把房门一关,谁也不让进。

他还变得特别爱捯饬自己,经常早上起来洗头吹头发做造型,一整就要弄半个小时,她经常要三催四请儿子才能出门。

昨天,儿子放学回来不知道和谁打了一个小时电话,她实在看不惯,便进屋训斥了几句:

“你在跟谁打电话,要打这么久?”

结果儿子竟然不耐烦地怼她:“关你什么事?你是不是更年期了,天天没事找事!”

差点把她气哭了。

我听了之后,好一顿安慰她。

并告诉她,我们中年父母与儿女相处,贵在把握“三不争、三不替、三不管”的原则。

不仅能促进家庭和睦,自己也能活得轻松许多。

三不争

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和争执。

但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对抗赛,而是一场携手同行的旅程。

和孩子相处时,少一些争执,多一些柔软,亲子关系才会如水般丝滑。

1.不争一时对错

一位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15岁的女儿因为一件卫衣僵持不下。

女儿坚持要穿破洞卫衣上学,她坚决不同意:“这像什么样子!”

母女俩从早上吵到晚上,最后女儿摔门而出,一整天没和妈妈说话。

第二天,她选择了妥协,允许女儿穿上那件衣服。结果晚上女儿回家不好意思地说:“同学都说这衣服其实没那么好看,我明天换一件。”

其实,在亲子关系中,赢了道理,输了感情,是最大的得不偿失。

要知道,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无伤大雅的小事,不必太计较,善意的包容,能给孩子更好的鼓励和向上的力量。

2.不争脾气

作家莉丝·默里在演讲中谈起自己的悲惨童年:

在她记忆里,不管做错了什么,哪怕只是一件小事,都会引起父母的暴怒。

考试没考好,父母直接把她的成绩单撕个粉碎;

不小心弄丢了零花钱,父母指着鼻子把她骂得狗血淋头……

每当这时,她只能哭着求饶,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总是火气这么大。

直到长大之后,她才听父母说:“除了吓唬你、打击你,我们不知道怎么管你。”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跟孩子发脾气,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孩子身上。

实际上,父母的每一次咆哮怒吼,都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流入孩子的身体,日积月累之下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而不是狂风暴雨。

父母不争一时的脾气,用稳定的情绪和温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孩子们才能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下快乐、自由地成长。

3.不争“高低”

有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己是长辈,就得高高在上,动不动就用打骂来镇压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

这种一高一低的亲子相处关系,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之心。

有个高中男生,因为学习的事和妈妈吵了起来,被妈妈指着鼻子数落不用心。

结果这个男孩一气之下,竟然拉开卧室窗户,从五楼直接跳了下去。

最后虽抢救及时,但男生却颈椎全部粉碎性骨折,成了高位截瘫患者,下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一味用父母的威严压制孩子,只会换来孩子激烈地反抗,最后两败俱伤。

真正聪明的父母,会放下父母的权威,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

俯下身来与孩子平视,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心。

三不替

为人父母,总是出于爱和对孩子的保护,尽全力地替孩子做好一切。

但无论如何,父母的管教都不应“逾越”。

很多时候,父母保持适当“冷漠”,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1.不替子女做决定

很多父母都喜欢替孩子做决定,试图插手孩子的人生。

林生的父母就是如此。

他们从小把孩子送去学钢琴,因为觉得弹钢琴优雅。

可实际上,林生一点都不喜欢钢琴,他真正喜欢的是武术和踢球。

等到高考填志愿,林生以为终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了,结果父亲大手一挥,直接替他报考了了国际贸易专业。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他又被安排到了家族企业工作,每天在酒桌上觥筹交错,活得就像一个傀儡。

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几年之后,林生终于不堪重负,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自由选择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

这样长大后,面对那些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时,孩子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不替子女解决所有问题

之前,女儿在班上被某个同学欺负了,回家跟我一顿哭诉。

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去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讨个说法。

但丈夫却及时提醒我:“我们能帮她一时,能帮她一世吗?”

于是,我们改变策略,不再直接介入,而是决定教给女儿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如何主动与人交流,如何化解矛盾。

一周后,女儿开心地回家说,她已经和那个同学握手言和,还成为了朋友。

如果什么事父母都替孩子解决,孩子将难以独立思考和决策。

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因此在面对挑战时可能会变得无助与无能。

3.不替子女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综艺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有这样一位妈妈。

孩子的衣食住行,她几乎全都包办,每天起床她要给儿子做饭、喂饭、穿鞋、收拾书包,忙得像个陀螺。

以至于儿子已经8岁了,生活技能一窍不通,就连喝个酸奶都能洒自己一身。

在家长包办中长大的孩子,不仅难以独立,自理能力差,就连性格也容易自卑怯懦,变成“无能的弱鸡”。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等,父母不要代替。

孩子才能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出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不管

有这样一种“直升机”父母,恨不得24小时盘旋在孩子头顶,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可孩子不是笼子的囚徒,他也渴望自由,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不仅能让孩子在一个松弛、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父母自己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1.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不要轻易指点

有些父母,总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很多事情哪怕自己根本不懂,也总想对孩子指点一番。

比如网上一位博主爸爸,发现13岁的女儿最近迷上了二次元文化,房间里贴满了动漫海报,嘴里还经常说着他听不懂的词汇。

凭直觉,他认为女儿这是“不务正业”,想要制止。

但在与女儿深入交流后,他惊讶地发现二次元文化中也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女儿还通过这个爱好自学了日语和绘画。

这位爸爸忍不住感慨道:对于不了解的领域,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远比凭经验武断干涉更明智。

时代在变化,如果父母依旧固守之前的经验,反而可能耽误孩子。

更新自己的认知,尊重孩子的观念,才能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道路。

2.孩子的个人爱好,不要随意制止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个叫殷然的男孩,从小就特别喜欢昆虫。

对于儿子这个小众的爱好,殷然的父母并不觉得排斥,反而表示尊重和理解,还支持他在家里养了200多只昆虫。

他们认为,孩子拥有这样的爱好,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更能培养孩子的坚韧性。

现在的殷然,不仅成了学校里知名的昆虫小专家,业余时间会跟真正的昆虫专家一起走进山野探索自然。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孩子拥有一些个人爱好,只要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父母尽量不要管。

孩子从小坚持的爱好,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快乐,更可能成为他们日后的核心竞争力。

要知道,很多爱好,都成了孩子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千万别让你的一时插手,毁掉孩子的无限可能。

3.孩子的隐私,不要过度侵入

很多父母都反馈,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格外注重隐私:

想要拥有上锁的房间,私密的日记本,自己的小秘密……

热播网剧《亲爱的朋友》里,门程的妈妈一点不尊重女儿的隐私。

她不允许门程和男同学走得太近,还当着班级老师和同学的面,念起她上锁日记本里的内容。

这种当众侮辱,深深地伤害了门程的自尊心。

绝望之下,门程选择从楼上一跃而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美丽的芳华。

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留适当的隐私空间,亲子关系亦是如此。

父母和孩子保持“边界感”,不随意窥探孩子隐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中国画,一向讲究“留白”,适当的留白会使画面更有意境、也更富想象力。

中年后与子女相处,也需要这样的“留白”——不过度介入,不事事操心,保留各自的空间和自由。

这不仅让子女得以成长,也可以让自己从永无止境的操心劳累中解脱出来,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愿每一位家有青春期儿女的中年父母,都能在陪伴中学会放手,在关心中懂得尊重,在人生的下半场中,享受亲子关系最舒适的状态。

与各位父母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