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热超过39℃不退,不是“烧一烧就好”这么简单。这种持续性高热,是流感病毒大规模复制,诱发全身炎症风暴的表现。嗜睡和精神反应迟钝,提示病毒可能已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或脑炎。
流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感冒升级版”。但它不是简单的发烧流鼻涕,而是一种凶猛的病毒性疾病。
就在这个秋冬交替的季节,又一例悲剧发生: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在短短几天内因流感并发症抢救无效离世。她不是基础病患者,也不是免疫缺陷人群。
真正让人揪心的,是她的症状看似普通,却发展极快——高热、嗜睡、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这4个信号,任何一个出现,都绝不能拖延。
高热超过39℃不退,不是“烧一烧就好”这么简单。这种持续性高热,是流感病毒大规模复制,诱发全身炎症风暴的表现。嗜睡和精神反应迟钝,提示病毒可能已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或脑炎。
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则是肺部感染甚至肺炎的信号,尤其是儿童,他们的肺功能储备本就不强,一旦肺泡受损,情况就容易迅速恶化。最危险的,是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说明孩子可能已经出现脑水肿、缺氧,甚至是病毒性脑病。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小时候经常发烧,扛一扛就过去了”,但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分型复杂,变异性强,传播速度快,病程进展可能呈“小时计”。
特别是在儿童、老人、孕产妇这几类人群中,病毒复制速度快、免疫反应剧烈,很容易引发“过度免疫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胞因子风暴。这不是免疫力太差,而是免疫系统“打疯了”,攻击自己身体组织,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
2023年发布的一项覆盖全国24个省市的儿童流感住院病例统计显示:约12%的重症患儿在入院24小时内就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超过一半患儿表现为脑功能异常或严重低氧血症。
这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有规律的数据警告。流感病毒的毒性,尤其是甲型H3N2、H1N1变异株,近年呈现出更强的肺部亲和性和神经系统侵袭性,已不再是“发两天烧喝点水”的小病。
临床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感冒两天,家长觉得没事,多休息就好;第三天开始高烧不退,到了第四天,开始呕吐、嗜睡、咳喘;等到送医时,已经出现肺部实变、脑水肿、低氧血症、血乳酸升高等重症表现。
抢救难度极高,几乎只能靠对症支持治疗,没有特效药,也没有时间倒流。在医学上,流感重症不仅仅是病毒本身造成的破坏,更常见的是它诱发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比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会趁着免疫系统“混乱”之时侵入下呼吸道,形成大面积肺炎,甚至引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这类感染进展迅速,抗生素治疗来不及启动,死亡率极高。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流感重症?根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2024年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儿童中重症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哮喘史、早产、神经系统基础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缺铁性贫血等。
其中,肥胖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危险因素,肥胖儿童发生重症流感的几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4倍。再看这四个“危险信号”,其实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链条。
高热是起点,提示免疫反应被激活;嗜睡可能是脑部受累;呼吸急促代表肺部功能开始下降;而意识模糊,是整个身体系统开始失控的标志。每一个症状都像是一个“红灯”,一旦亮起,就必须立刻就医。
尤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表现可能并不典型,很多家长会误以为是“烧糊涂了”,其实那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出现颅压升高、脑电异常。如果再拖,就可能发展为昏迷、抽搐、脑疝、甚至脑死亡。
孩子一旦发烧超过两天且伴随神志、呼吸、运动异常,必须立刻带去医院,哪怕只是“多一份小心”。
那是不是一感冒就要住院?当然不是。但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才是避免重症的关键。儿童一旦确诊流感,医生通常会根据病程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基础疾病情况来判断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这个药物的有效时间窗是48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疗效就会明显下降。
除了药物治疗,家庭护理也很重要,但请不是“捂汗退烧”那一套。高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超过39℃,要用退热药物干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剂量必须按体重计算,不能乱给。
千万别用酒精擦身、冰敷、捂被子“发汗”这些过时方法,这些做法不但无效,反而可能导致热射病或低温性休克。
很多家长关心怎么预防。说实话,最有效的防线就是接种流感疫苗。虽然它不能100%防住病毒,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风险。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将儿童重症住院风险降低68%,即便感染,也更容易恢复。别嫌麻烦,每年一针,才是对孩子最实在的保护。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提醒家长,那就是:孩子发热别硬扛,有这些表现赶紧去医院:持续高热、异常嗜睡、呼吸快、意识模糊。这4个信号,不是寻常“小病”,而是重症的“敲门砖”。
我们不想制造恐慌,也不希望每个发烧孩子都住院。但我们必须承认,流感的杀伤力远比我们以为的强大,它不是小儿科,而是需要认真的医学对待。医学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争取时间的工具。而时间,永远是重症急救中最稀缺的资源。
这个秋冬季节,流感病毒又在活跃。我们该做的,不是恐慌,而是提高警觉、掌握知识、行动及时。别等症状变严重才想起“早知道”。病毒不会等你准备好,它只在你疏忽时出手。
孩子的健康,从来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事。医学不是神话,但它可以成为你守护孩子的盾牌——只要你肯早一步行动。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刘晓玲,高瑾,等.儿童重症流感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24,62(5):388-39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全国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及防控效果评估报告[R].北京:中疾控流感中心,2024.
[3]张玉婷,李志刚.流感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12):1023-1028.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