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在“悦青春”第七届“燕赵青年说”现场,河北师范大学“推普进乡村”团队带来暑期实践成果:把普通话课堂带进赵县多所小学,用11天把“会说”变成“敢说”,让乡音与国音同频,让小我与协同共振。
转自:河北长城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张艺萌)9月29日,在“悦青春”第七届“燕赵青年说”现场,河北师范大学“推普进乡村”团队带来暑期实践成果:把普通话课堂带进赵县多所小学,用11天把“会说”变成“敢说”,让乡音与国音同频,让小我与协同共振。
团队负责人刘一诺介绍,实践从一张孩子手写的贺卡开始,也在一声自信的朗读里“落地”。开班首日,志愿者们注意到角落里总低着头的彤彤——因方言被同学调侃,她不敢当众开口。课程随即调整为“先给勇气、再教发音”:用游戏破冰、分层导学、同伴互助,先让孩子在掌声里“开嗓”,再一点点纠正声母韵母、气息口形和重难点音节。
汇报演出当天,彤彤站上台,用略带乡音却坚定清亮的普通话作自我介绍,台下一片掌声。团队说,“当无数个彤彤敢于自信发声,这片沃土就有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为避免“一阵风”,团队把推普课做成“可复制包”:将课堂流程细化为“热身—正音—朗读—表达—展示”五步走,配套口型卡、绕口令、童谣打拍子等教具与练习单;建立学情记录表与家校沟通手册,延伸到课后朗读打卡和晨读示范,形成“课堂—家庭—校园广播”的联动闭环。志愿者还面向本地语文老师开展迷你工作坊,分享易混音纠错要点与低年级口语表达的鼓励式评价法。
11天里,孩子们从“羞于开口”到“主动举手”,从“怕读错”到“愿表达”。临别时,孩子们把写着“我要用好听的声音讲家乡”的贺卡塞到老师怀里。团队成员说,推普的意义不仅是发音更准、语流更顺,更在于“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向更大世界的门”。
未来,河北师大团队将把本次教案、教具清单与评价表继续优化,常态化服务赵县校园,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推进校园广播普通话示范、家庭共读等项目,扩大受益面。
“怀天下,求真知。推普之路,是求知之路,也是报国之路。”刘一诺在台上说,团队将用持续的课堂与陪伴,让更多乡村孩子“敢于自信发声”,把小小的声音汇成振兴的合唱。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