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区:秋色里的劳动课,让成长扎根“泥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08:58 2

摘要:秋日的康巴什,层林尽染,硕果盈枝,也点燃了校园里火热的劳动热情。从幼儿园小朋友蹲在落叶堆里的惊叹,到小学生捧着亲手收获的果实,孩子们用沾满泥土的小手触摸劳动的温度,用亮晶晶的眼睛发现世界的奥秘,在田埂、菜畦、葵花田里,写下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

秋日的康巴什,层林尽染,硕果盈枝,也点燃了校园里火热的劳动热情。从幼儿园小朋友蹲在落叶堆里的惊叹,到小学生捧着亲手收获的果实,孩子们用沾满泥土的小手触摸劳动的温度,用亮晶晶的眼睛发现世界的奥秘,在田埂、菜畦、葵花田里,写下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

10月,区第一幼儿园的秋游日,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园成了孩子们的“自然探险地”。大三班的王潇冉举着一片“黄绿相间”的落叶,眼睛亮得像星星:“我的树叶一半红、一半黄,像彩虹掉进了叶子里!”她小心翼翼地把有虫洞的叶子收进小布袋,“可能是蜗牛吃的,我要带回去给老师看!”

不远处,大四班的王雍赫正和伙伴挤着紫色小果子,果酱般的汁液染红了指尖,他咧着嘴笑:“一开始我以为是蓝色的,挤出来才变成紫色,里面还有小点点,像星星一样!”

老师们跟在孩子们身后,记录着这些天马行空的发现。“为什么有的叶子有洞?”“果实怎么会有不同颜色?”孩子们的问题像秋日的落叶,纷纷扬扬。

在这里,劳动教育从“观察”开始——踮起脚摸一摸雕像手里的叶子,蹲在迷宫般的小路上比较树叶的形状。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原来世界可以这样被看见。”

当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在用画笔记录秋天时,小学生们已经卷起袖子,走进了真正的菜园和田地。区第五小学东校区的“劳动丰收节”上,二至六年级的“小农夫”们挎着竹篮,在黄瓜藤、番茄架间穿梭。孩子们轻轻拔起一棵青菜,根部的泥土簌簌落下。教学楼大厅里,水彩笔在纸上跳跃——番茄的红要加橙才够鲜亮,黄瓜的绿得留几道浅纹,孩子们边画边聊:“原来农民阿姨割稻子时,手套会磨出小洞,因为他们要弯着腰割很久!”

而在区第三小学高新校区,丰收节成了“学科融合”的狂欢。语文关卡前,孩子们翻着田间观察记录本,争论“谷穗沉甸甸的样子该用哪个词”;数学区,稻穗变成算数题,孩子们蹲在地上数颗粒;英语站的“果园单词采摘”让孩子们边摘边念,笑声混着果香飘满校园。

最动人的画面,出现在区第八小学的葵花田里。六二班的靳雯淇和同桌正合作收割花盘,她攥着花秆,脸憋得通红:“我拽不动!”同桌立刻伸手扶住花秆:“别急,我帮你稳住,你再转一下!”“咔嗒”一声,花盘落在靳雯淇怀里,她举着比书包还沉的花盘,乐开了花:“原来劳动要两个人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夕阳下,六七班的胡馨月摸着饱满的葵花籽,小声却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后我也要像照料向日葵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这些向日葵是上一届学长学姐种的,我们收的不只是花盘,更是他们的心意。”老师的话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他们捧着装满葵花籽的篮子,忽然懂了:劳动不仅是动手,更是责任的传递——今天我收割别人种的葵花,明天就要把这片田地种得更好。

这个秋天,校园里的每一片落叶、每一颗果实,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而是蹲下来、卷起袖子、亲手去试。当孩子们捧着亲手收割的蔬菜、写着秋收小诗的本子、抱着装满葵花籽的篮子时,这里的劳动教育不再是课本上的字句,而是一场场与自然对话、与成长共舞的生动实践。

来源:康巴什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