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真实的幸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8:17 1

摘要:你好,这里是小播讲哲学,今天为你解读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上一期我们解读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艾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而这一期我们解读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如果社会心理学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那么积极心理学完全不同,正如这

你好,这里是小播讲哲学,今天为你解读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上一期我们解读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艾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而这一期我们解读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如果社会心理学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那么积极心理学完全不同,正如这本书的书名,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我们的“幸福”,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这本书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积极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特点,比如前面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它关注的是人,如何陷入各种思维谬误,人的行为受到了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社会心理学好像告诉,我们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去治疗和解决它们,但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完全正向的。就像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塞利格曼说,过去50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通过各种分析量表去测量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等病症,并且加以治疗。但塞利格曼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还应该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为获得美好人生提供指引,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使命。

本次解读我会围绕三个核心话题展开:

第一个要点: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金钱、婚姻、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关系。

第二个要点:塞利格曼幸福的三个法则,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三个要点:如何在工作、婚姻等生活中获得幸福,以及如何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

塞利格曼1998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1964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1967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曾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 年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1976 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56岁的塞利格曼高票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那塞利格曼是凭借什么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呢,这就要说到他早年的一项研究:习得性无助。这也是他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反面其实就是习得性快乐或者说,习得性幸福,幸福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自己获得的,在今天我们看来,这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建立一个心理学流派,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1967年,塞利格曼在宾州大学跟史蒂夫・梅尔等人合作研究“习得性无助”作为他自己的研究生课题,并逐步发展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它的核心是指个体在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会逐渐形成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的认知,最终放弃尝试、陷入被动无助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这种无助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来的,也可以说后天习得的。

塞利格曼研究发现,受到痛苦的电击却又无能为力的狗,后来会逐渐放弃尝试,只是低声哀鸣,被动地接受电击。即便后来很容易能够避开电击,它们也不会去尝试避开,后来他们的研究发展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震惊了心理学界。

其实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也很常见,比如,一个人孩子从小被父母打压否定,那么长大之后就会唯唯诺诺不敢反抗;一个人在经历了很多挫败之后,就会变得习惯性消极回避,不愿意再勇敢尝试,其实很多人选择“躺平、摆烂”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哲学家波普尔有句名言揭示了这种悲哀: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其实非常接近于正确。习得性无助会慢慢地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意志,让他放弃努力和抵抗,早早地就对生活投降了。

习得性无助理论为什么震撼了心理学界呢?因为它挑战了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一个假设,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动物包括人的行为主要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外在的刺激决定的,而排除了内在的认知、思考、体验和期待等等因素。著名的“巴浦洛夫的狗”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行为主义认为,动物是无法了解复杂的偶发事件,无法对未来形成期待,也不能了解自己是无助的,但是习得性无助研究推翻了这个核心假设。而塞利格曼受这项研究的启发,如果无阻是可以习得的,那无助的反面幸福和快乐也是可以习得的吗?结论当然是可以的,于是就诞生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关注人类的无助、弱点、挫败,而是关注人的优势、美德和潜能,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好了,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介绍第一个要点: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金钱、婚姻、社交关系等因素的关系。

什么是幸福?人类历史上无数伟大的哲学家都给出过自己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至善;

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灵魂无纷扰;

柏拉图说,幸福就是理智、激情和欲望的和谐;

康德说,幸福是德性的副产品;

帕斯卡说,幸福在于不惊诧于任何事情;

斯宾诺莎说,幸福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马克思说,幸福在于自由发展自我的全部能力;

庄子说,幸福就是忘我于物外,是为至乐;

老子说,知足常乐;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些都是古今中外不同的思想家对于幸福的理解。

相较于哲学家的抽象表述,心理学家们对幸福的理解更加具体,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感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比如,当你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真实的幸福,幸福感来自于积极的行为,发挥自己的美德和优势,这也是这本书叫《真实的幸福》的原因,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的、宏大的概念,而是积极的行动和真实的感受。

但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是不同的,快乐主要是指感官上的,比如,吃到好吃的美食、看到好看的电影,和朋友一起购物逛街打游戏等等,这些行为可以带来快乐,但相较于这些行为,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去帮助其他人会获得更强烈的幸福感。

塞利格曼在课堂上做过这个实验,他让学生们回去做一个比较,分别去做一件可以带来感官愉快的事情,以及做一件好事,然后把两件事写出报告提交,结果发现,相较于一时的感官愉悦,做好事带来的感觉要强烈和持久很多。比如一个大三的学生说,他帮助小学三年级的侄子解答了数学问题,在那天随后的时间里,他很愿意听别人诉说,愿意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态度也变得温和,别人比平时更喜欢他了。做好事会产生幸福感,这和一般的感官愉悦是不一样的。

那如何获得幸福呢?塞利格曼给出了一个幸福公式:H=S+C+V,其中 H 代表幸福的持久度,S 代表幸福的范围,C 代表生活环境,V 代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那什么是幸福的范围呢?它就像每个人体内有一个恒温仪,一个人的幸福感波动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有的人被人表扬一句:你今天真好看,她就可以高兴一整天,而有的人被很多人表扬了,她也不会高兴太长时间,很快就会恢复平常的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恒温仪,它控制着我们情绪播放的范围,让我们的情绪恢复到平常的水平。

而且有研究发现,人格特征有50%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有的人天生就很容易开心,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大的情绪反应,他们不太会感受到巨大的幸福,也不会感受到巨大的悲伤。这是决定我们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这个幸福的恒温仪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存在,比如经历一个重大的事件,比如失业或者晋升,一般在三个月之后,就没什么影响了,你的情绪就恢复平静了。他认为幸福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就像恒温仪一样,即使有高兴或不幸的事情发生,人们的幸福感最终也会回到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

什么是生活环境?有很多,比如,财富、婚姻、成就、社交关系,它们和幸福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通常认为,金钱是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塞利格曼发现,金钱在达到一定的数量以后,就不会再对幸福产生影响。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调查了45万美国人,考察他们的收入与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也就是相当于2025年的10万美元左右,幸福感就不再增加了。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有研究发现,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之后,购买力和幸福感的相关性就很小了,财富不会增加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虽然金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存和娱乐问题,为幸福提供一定的基础,但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多的金钱并不能显著提升幸福感,相较于金钱跟增加幸福之间的关系,金钱和减少痛苦的关系更大。一些跨国大型调查显示,一旦脱离贫困线,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人们,幸福感并不比印度、尼日利亚的人更强。对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塞利格曼有一个洞察: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幸福感往往来自于心理预期与实际拥有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实际拥有。

另外,对于幸福与婚姻的关系,今天很多人认为,婚姻往往是痛苦的根源,享受单身不婚主义的人更幸福,但塞利格曼指出,婚姻跟幸福的关系,要比金钱更强。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过去30年调查了3.5万美国人,40%的已婚者说自己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离异、分居的人说他们幸福。但是在这里塞利格曼有提醒我们,不一定是婚姻让人更幸福,也有可能是有幸福感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结婚的对象;而没有幸福感的人,比较容易退缩,容易发怒,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对象,因此,塞利格曼指出,婚姻和幸福的具体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结了婚的人的确幸福感更强,后面我们也会介绍结婚之后如何提升幸福感。

关于幸福与社交关系的关系,塞利格曼指出,在所有的生活条件里,社交生活是对于幸福影响最高的一项,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交生活。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为人们提供支持和陪伴,让人们感受到爱和被爱,从而提升幸福感。比如,拥有亲密的朋友和和谐的家庭关系的人,通常会比那些社交圈子狭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更加幸福。

关于幸福与成就的关系,我们通常认为活动成就是幸福最关键的因素,196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时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幸福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依次包括:高薪、已婚、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有宗教信仰,但是最后研究发现,这些条件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当人们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就时,会体验到成就感,提升幸福感。但塞利格曼强调,成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只有当成就与自己的优势和美德相结合,并且能够带来意义感时,才能真正提升幸福的层次,这就是很多人从事着别人羡慕的工作,但是自己并态度幸福感的原因。比如,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金钱和地位而努力工作,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可能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那幸福跟什么最相关呢?积极心理学把优势和美德视为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的发挥。积极心理学家研究了三千年来,几乎不同文化和民族都认同的六种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每种美德都有对应的优势,一共24项优势。塞利格曼联合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共同开发了“VIA 性格优势测评”,这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的优势测评工具之一,也是书中重点推荐的“优势发现起点”。这个测评基于“人类共同的六大美德、24 项性格优势”框架,六大美德包: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基于这六大美德延伸出24项优势。优势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特质,优势本身具有价值,常常也能带来好的结果。

智慧的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好奇心、喜欢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勇气的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勇敢、毅力、正直;实现仁爱的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的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自我控制、谨慎、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的美德需要具备的优势包括: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系列情境化问卷,量化评估每个人核心优势、次要优势和项弱优势,具体的测量方式就不展开了。总之,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美德和优势,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他们,就能获得幸福感。

来源:小播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