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一张海报的风波:211 高校的管理之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8:24 1

摘要:10 月 16 日,南昌大学秋季双选会上的一则女主播招聘海报引发舆论海啸。涉事传媒企业的易拉宝上,身着清凉吊带装的女性形象与 "高薪诚聘" 的字样形成刺眼对比,将低俗营销套路直接搬进了本该坚守学术尊严的校园。尽管校方迅速责令企业撤场致歉,并将问题归咎于 "现场

10 月 16 日,南昌大学秋季双选会上的一则女主播招聘海报引发舆论海啸。涉事传媒企业的易拉宝上,身着清凉吊带装的女性形象与 "高薪诚聘" 的字样形成刺眼对比,将低俗营销套路直接搬进了本该坚守学术尊严的校园。尽管校方迅速责令企业撤场致歉,并将问题归咎于 "现场人数多导致巡查疏漏",但这种辩解难以平息公众质疑 —— 作为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键枢纽,高校双选会的审核防线为何如此脆弱?

事件的荒诞性在于,涉事企业虽通过了官方平台的资质审核,却能以 "未报备" 的违规物料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这种 "重资质轻内容" 的审核模式,暴露出部分高校就业服务的粗放化通病:只关注岗位名称是否合规,却忽视了招聘物料传递的价值导向,让象牙塔沦为不良企业博眼球的 "流量跳板"。当 "单休 5000 元" 的薪资标准与 "突显身材" 的招聘逻辑并列出现,不仅是对毕业生职业尊严的冒犯,更是对高等教育成果的消解。

招生多米诺:声誉危机的连锁反应

对于南昌大学这样的 211、双一流高校而言,这场风波的招生杀伤力不容小觑。首先,家长群体的信任度可能出现滑坡。在教育投资日益理性的当下,高校的管理水平与价值坚守成为报考决策的重要参考,而让低俗内容突破校园防线,难免让家长质疑学校能否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可能减弱。高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除了学术实力,更看重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就业质量背书,此次事件可能让部分考生转向管理更规范的同类院校。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品牌损伤。南昌大学此前打造的 "高质量就业服务" 形象,在一张露骨海报面前摇摇欲坠。尽管校方承诺整改,但招生市场的口碑修复往往需要漫长时间。当 "211 高校秋招现低俗海报" 的标签与学校绑定,未来的招生宣传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进行危机公关,甚至可能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与质量。

教育反思:就业焦虑不能突破价值底线

这场海报风波的本质,是就业市场乱象与高校教育初心的激烈碰撞。在 "保就业" 的压力下,部分高校陷入了 "重数量轻质量" 的误区,将双选会的成功标准简化为企业数量与岗位供给,却忽视了对招聘行为的价值把关。这种妥协不仅扭曲了校园招聘的本质,更可能误导学生形成 "为就业放弃尊严" 的错误认知。

高校作为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必须守住三个底线:其一,建立全链条审核机制。将招聘物料纳入前置审核范畴,设立内容红线与负面清单,避免 "程序合规" 成为低俗营销的挡箭牌;其二,强化职业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明白 "脱掉长衫" 是放下学历执念,而非放弃人格尊严,在市场现实与职业理想间找到平衡;其三,坚守教育的精神内核。无论就业市场竞争多么激烈,高校都不能沦为纯粹的 "人才中介",而应成为守护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屏障。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事件也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困境:当流量逻辑渗透到招聘领域,当物化思维冲击职业伦理,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既适应市场又坚守底线的时代新人?这需要高校、企业与社会形成合力 —— 企业应摒弃低俗营销的短视行为,社会应营造尊重职业尊严的氛围,而高校更需扛起主体责任,让双选会真正成为人才与岗位的良性对接平台,而非争议滋生的温床。

一张被撤下的海报,理应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清醒剂。唯有守住校园的精神净土,才能让每一位走出象牙塔的学子,都能带着尊严与底气奔赴人生的下一场征程。

来源:京海读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