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青岛”这张牌,背后藏着几重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08:17 1

摘要:味道,是城市的隐秘语言,是它无声的名片。一座城市的性格与记忆,往往被编码在它独特的气息与风味里,就像麻辣之于成都,腊味之于广州,海味之于青岛……

味道,是城市的隐秘语言,是它无声的名片。一座城市的性格与记忆,往往被编码在它独特的气息与风味里,就像麻辣之于成都,腊味之于广州,海味之于青岛……

临海而居的青岛,长年浸润在咸湿的海风里。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底色,海鲜则是这座城最地道的风物。从浪尖到舌尖,那直抵人心的澎湃鲜味,正是青岛最直白也最动人的表达。

“海味青岛”Logo

前不久,“海味青岛”区域公用品牌发布,首批40家养殖、加工企业和餐饮单位获品牌授权,十大热菜、十大凉菜、十大小吃和十大伴手礼获推介。

“海味青岛”里蕴藏着几重滋味?我们如何打造这样一张属于青岛的美味名片?

北纬36°的黄海海域,以丰饶的水产资源,孕育了青岛独特而浓厚的海鲜美食文化。“海味青岛”,大抵藏着这样几重滋味——

大海的慷慨之味。

许多青岛人的脑子里,装着一本“海鲜节气表”和一份“海鲜地图册”。海产之丰,让青岛人吃起海鲜来“月月有讲究”“地地有特色”。

寒露时节,鲈鱼、鳗鱼、刀鱼正肥美;冬至到春节,海蛎子迎来高光时刻;“开春第一鲜”,当属开凌梭;清明琵琶虾,中秋满黄蟹……青岛人用舌尖品味着时间的流转。

其实,多数海鲜一年四季都有,或许正因为选择多、有的挑,讲究“不时不食”的人们,硬是给它们分出了食用的“黄金期”和“节气表”。

地理上的偏爱同样分明,青岛“本地”海鲜被细分到更小的片区。崂山沙子口的蛎虾、鲅鱼,西海岸新区泊里的西施舌、扇贝,红岛的蛤蜊、海蛎子,即墨田横的马蹄蟹、鲈鱼,胶州营海的马蛸、琵琶虾……这些都是人们的“心头好”。

渔民在潮连岛附近海域开展捕捞作业 韩星 摄

海的慷慨,不仅源于大自然的馈赠,也得益于青岛人的智慧和勤劳。我国先后经历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以及眼下正在兴起的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浪潮,均由青岛引领。2024年,青岛海洋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为105万吨,其中海洋捕捞21.9万吨、海水养殖83.1万吨。

丰俭由人的生活之味。

恰如大海本身的性格——既有惊涛骇浪的豪迈,亦有风平浪静的质朴,海鲜的吃法,也是丰俭由人。在青岛,这份自在与从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丰,可以是宴席上海参个吃的精致,可以是酒店里全家福海鲜水饺的圆满;俭,可以是居家一盆辣炒蛤蜊的简约,可以是集市上几十元一大碗海鲜烩饼的满足……价格从不是衡量美味的尺度,无论哪种吃法,都能烹调出大海的动人滋味。

单是一条鲅鱼,就有玉米面香煎鲅鱼、鲅鱼丸、一米盘烤鲅鱼、五香熏鲅鱼、五彩鲅鱼锅贴、鲅鱼酱配馒头等众多吃法。

此番“海味青岛”推介的十大热菜、十大凉菜、十大小吃和十大伴手礼,也呈现了包容万千的饮食哲学。墨鱼炖豆腐的醇厚、石花菜凉粉的清爽、海鲜锅贴的香脆、海鲜酱的百搭……都是地道而真挚的生活之味。

代代相传的人文之味。

靠海吃海,千百年来,青岛的海鲜饮食文化深深融入地域血脉与民俗肌理。田横祭海节,以古老仪式表达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灵山湾拉网节,延续着渔家协作的团结精神;红岛蛤蜊节,洋溢着丰收的欢庆;沙子口鲅鱼节,浸润着“鲅鱼跳、丈人笑”的孝文化……

红岛蛤蜊节,游客们卖力地“挖呀挖”

这绵延千百年的人文之味,让“海味青岛”超越口腹之享,升华为一场与历史、与风土的深层对话。

海鲜,历来是青岛最鲜明的美食标签。文学大家梁实秋便是青岛海鲜的拥趸,其笔下的西施舌、乌鱼钱、黄花鱼饺子等,至今读来仍令人齿颊生津。在他看来,海鲜体现了青岛的风物之美,支撑起了青岛菜品的半壁江山。

打造“海味青岛”这块招牌,意在推动三个维度的进阶。

从“小而散”到“大一统”。

青岛坐拥丰饶海产,养殖、加工与餐饮企业众多,但品牌长期处于“繁星点点,未见星河”的状态。诸多优质产品与企业各自为战,声量有限,未能形成集群合力。

“海味青岛”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可以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以统一的品牌形象汇聚能量,让青岛好味响彻四方。

“海味青岛”以统一的品牌形象“串珠成链” 王沐源 摄

从“吃进胃”到“留住心”。

吃海鲜,是游客来青的“必选项”,但吃什么、怎么吃,让一些人感到困惑。

“海味青岛”正如一份“官方指南”,用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加游客的“获得感”,让味觉体验沉淀为心动印记,让每一口“鲜”都成为爱上青岛的理由。

海鲜一锅蒸

从“食海鲜”到“品城市”。

民以食为天,“海味青岛”品牌的建设过程,也是对城市文化深度挖掘、巧妙保护与鲜活表达的过程。

美食,是跨越语言的沟通方式。一道海味,不仅讲述着食材本身的鲜美,更传递青岛人的生活哲学与待客之道。一餐一饭,让四海宾朋尝到海的滋味,也读懂城的性格。

前不久在青岛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其中2024年产量超3700万吨,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26.7公斤,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优质蛋白营养的需求。

当“四海之鲜”成为“万家之常”,“海味青岛”的招牌如何越擦越亮,“保鲜”又“出圈”?

严守标准,立品质之锚。

“海味青岛”不是一个简单的Logo,作为官方背书,它更是品质的承诺。

据介绍,对于Logo的授权和使用,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与渔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携手,出台一系列更为明确的管理办法,立好“规矩”,严守标准,定期审核,动态调整。把好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让“海味青岛”Logo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印章”。

讲好故事,注文化之魂。

海鲜之美,藏着风土与文化之味。讲好其中的故事,才能为美食注入灵魂。

一方面,需要深挖更多素材,走进传统渔村,登上现代化养殖工船,把那些生动的、鲜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打捞”出来;另一方面,要创新表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故事讲出彩、讲出圈。比如,微短剧的拍摄、沉浸式体验场景的打造、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拓宽渠道,迎八方之客。

要让更多人爱上“海味青岛”,就得打破时空的限制,把鲜味送到更多人面前。

在线下,“海味青岛”的宣传推介已经走进了商场、机关、银行等,未来还将走进火车站、景区,搭建更多“可观、可品、可购买”的体验场景。

在线上,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以展示页、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海味青岛”触达更庞大的人群,实现“可看、可购、可分享”的无界体验。

海风依旧,味道常新。期待着“海味青岛”这张飘香的名片,携着大海的馈赠与城市的温度,走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王沐源 王亚楠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