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生于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1 年),出身于关中士族之家。其家族自北魏以来便以军功与儒学传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官至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在隋朝任赵郡太守,以清廉干练闻名;舅舅韩擒虎,更是隋朝开国名将,曾率军平定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生于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1 年),出身于关中士族之家。其家族自北魏以来便以军功与儒学传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官至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在隋朝任赵郡太守,以清廉干练闻名;舅舅韩擒虎,更是隋朝开国名将,曾率军平定陈朝,活捉陈后主,是隋初军事领域的标杆人物。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李靖自幼便浸润在军事与儒学的双重熏陶中。韩擒虎对这个外甥尤为看重,常与其探讨兵法战策,曾对人感叹:“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能与我讨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孩子。李靖少年时不仅通读《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更注重实地考察,常随父亲遍历赵郡各地,观察山川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年纪轻轻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战略眼光。
开皇末年,李靖以门荫入仕,初任长安县功曹,后调任殿内直长,负责宫廷宿卫。隋炀帝继位后,他因才干被提拔为驾部员外郎,主管全国车马、驿传事务。虽为文职,李靖却始终关注军事,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分析边疆局势,提出应对突厥的策略,但其建议未被好大喜功的隋炀帝采纳。
隋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暗中筹备起兵反隋。时任马邑郡丞的李靖,察觉李渊的异动后,决定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他伪装成囚徒,沿黄河东行,却因天下大乱、道路阻断,滞留于长安。不久后,李渊率军攻克长安,李靖被俘。李渊素来听闻李靖有才,却因他曾意图告密而欲将其处死。临刑前,李靖高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今乃以私怨杀壮士乎?” 李渊被其胆识打动,加之李世民极力劝谏,遂赦免李靖,将其纳入秦王府麾下,这一转折,成为李靖人生的重要拐点,也为唐朝开启了 “军神” 传奇的序幕。
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此时天下仍处于分裂状态:北方有刘武周、窦建德,中原有关王世充,南方则有萧铣建立的梁政权。萧铣是南朝梁武帝后裔,大业十三年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次年称帝,占据长江中游及岭南地区,拥兵四十余万,定都江陵(今湖北荆州),成为唐朝统一南方的最大障碍。
武德二年(619 年),萧铣派军沿长江北上,攻略峡州(今湖北宜昌),威胁唐朝的巴蜀之地。李渊任命李靖为夔州总管府长史,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当时李孝恭缺乏实战经验,李渊暗中嘱托 “军旅之事,悉委李靖”,李靖实则成为唐军南路军的实际统帅。
抵达夔州后,李靖并未急于出兵,而是先着手整顿军队:一方面招募巴蜀健儿,训练水军 —— 他深知南方作战以水师为主,遂下令建造大型楼船,配备强弩、抛石机等装备,打造了一支精锐的长江水师;另一方面,他派人深入萧铣统治区,搜集山川地形、兵力部署情报,绘制详细的军事地图。
武德三年(620 年),李靖向李渊献上《平萧铣十策》,系统提出平定萧铣的战略:其一,利用长江枯水期进军,此时萧铣水师的大型战船难以通行,唐军可乘轻舟快速突破;其二,兵分三路,一路从夔州顺江而下,主攻江陵,一路从黔州(今重庆彭水)进军武陵(今湖南常德),牵制萧铣左翼,一路从岭南出兵,截断萧铣退路;其三,攻克江陵后,不杀降兵、不掠百姓,以安抚人心,促使岭南各州归附。李渊阅后大喜,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为行军长史,全权负责平萧铣军事。
武德四年(621 年)八月,唐军正式出师。此时长江正值枯水期,萧铣认为唐军无法逆江而上,遂解散部分军队回乡务农,江陵防御空虚。李靖抓住这一良机,率领水师沿长江东进,连克荆门、宜都二镇,兵锋直指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部将文士弘率三万精兵驻守夷陵,唐军诸将欲立即发起进攻,李靖却劝阻道:“士弘乃萧铣麾下猛将,其军新败,锐气正盛,若急攻,必拼死抵抗;若暂缓,其军必生懈怠。” 他下令唐军坚守营寨,避其锋芒,待文士弘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时,突然发起猛攻,一战斩杀敌兵万余人,缴获战船三百余艘。
夷陵大捷后,李靖率军乘胜追击,直抵江陵城下。萧铣急调各地军队回援,却因路途遥远,一时无法抵达。李靖建议李孝恭 “围而不攻,攻心为上”:一方面,将缴获的萧铣战船全部弃于长江,任其顺流而下。下游的萧铣援军见战船漂浮,误以为江陵已破,竟滞留不前;另一方面,唐军严明军纪,严禁抢掠百姓,还派人安抚江陵城内的士族与百姓,城中人心逐渐归附。
不久后,江陵城内粮尽,萧铣见援军无望,遂开城投降。李靖率军入城后,严格执行 “不杀降、不扰民” 的承诺,不仅未追究萧铣旧部的罪责,还派人保护其家产,稳定了江陵局势。消息传出,萧铣统治下的交州(今越南北部)、广州等四十九州纷纷上表归附,唐朝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了长江中游地区。李渊得知捷报后,下诏褒奖李靖:“靖执锐摧锋,长驱直入,夷凶剪暴,所至必克,诚吾家之千里驹也!” 并任命他为岭南道安抚大使,负责平定与安抚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自隋末以来,便处于半独立状态:俚族首领冯盎占据高州(今广东阳江),宁长真占据合浦(今广西合浦),林士弘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各拥兵数万,互不统属。李靖平定萧铣后,李渊命其率军南下,安抚岭南。
武德四年(621 年)十一月,李靖率领数千轻骑从江陵出发,沿湘江南下。他深知岭南各族素来敬畏武力,却也重信义,遂采取 “恩威并施” 的策略:首先,派使者携带李渊的诏书,前往冯盎、宁长真等首领处,阐明唐朝统一的大势,承诺保留其原有地位与权力;其次,亲自率军攻克郴州(今湖南郴州),斩杀拒不归附的割据势力首领陈正通,以武力震慑不服者。
冯盎是岭南最具实力的首领,其祖上是北燕后裔,自南朝梁以来便统治高州一带。他起初对归附唐朝心存疑虑,李靖遂亲自前往高州,与冯盎会面。席间,李靖不谈军事,只论岭南百姓的疾苦,他说:“公世代居岭南,百姓皆仰公之德。今天下将定,若公能归附,百姓可免战乱之苦,公亦能保家族富贵,此两全之策也。” 冯盎被李靖的诚意与远见打动,遂率领所部二十余州归附唐朝。
宁长真见冯盎归附,也主动上表请降。唯有林士弘仍据守虔州,拒不归附。武德五年(622 年)正月,李靖率军进攻虔州,林士弘派军在雩都(今江西于都)抵御。李靖采取 “声东击西” 之计,佯装从正面进攻,暗中派精锐部队绕至敌后,突袭林士弘的粮仓。敌军因粮草断绝而大乱,李靖趁机发起总攻,一举攻克虔州,林士弘逃往安成(今江西安福),不久后病逝。
至此,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百姓尽数归附唐朝,唐朝的疆域扩展至南海之滨。李靖在安抚岭南期间,不仅平定了割据势力,还推行了一系列利民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尊重当地各族习俗,任命俚族首领为地方官员。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岭南局势,为唐朝后续对南方的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渊为表彰李靖的功绩,任命他为检校荆州刺史,封永康县公,赐食邑五百户。
武德九年(626 年),“玄武门之变” 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李靖因在事变中保持中立,且无结党之举,深得唐太宗信任,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改任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贞观年间,李靖迎来了军事生涯的巅峰,先后率军击败东突厥、吐谷浑,为唐朝开拓边疆、巩固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东突厥是唐朝初年最大的边患,颉利可汗多次率军南下袭扰,甚至在武德九年一度逼近长安,迫使唐太宗签订 “渭水之盟”。贞观三年(629 年),东突厥因内部分裂、遭遇雪灾,实力大减。唐太宗决定趁机出兵,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制六路大军,共十余万人,北伐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 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昼夜兼程,突袭东突厥的定襄牙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颉利可汗以为唐军主力尚远,猝不及防,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李靖率军追击,攻克定襄,俘获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正道及原隋朝萧皇后,威震北方。唐太宗得知捷报后,称赞道:“昔李陵以五千步兵降匈奴,尚青史留名;今李靖以三千骑兵破突厥,功过古人矣!”
同年二月,李靖与通漠道行军总管李世勣会师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商议继续追击颉利可汗。当时颉利可汗已向唐朝求和,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往安抚。唐军诸将认为 “敌已请降,不宜进攻”,李靖却反驳道:“颉利虽降,其心未服,若纵其北逃,必为后患。今唐俭在彼,敌无戒备,正是突袭良机。” 他亲率一万骑兵,携带二十日粮草,悄悄向颉利可汗的牙帐进发。
行军至阴山时,唐军俘获了东突厥的侦察兵,得知颉利可汗正在牙帐中与唐俭饮酒,毫无防备。李靖下令士兵弃马步战,衔枚疾走,突袭牙帐。东突厥军队大乱,颉利可汗仅率数十骑突围,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俘获。此役,唐军斩杀东突厥士兵万余人,俘获男女十余万口、牲畜数十万头,东突厥汗国灭亡。
北破突厥后,唐太宗为表彰李靖的功绩,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赐食邑一千户。李靖却不居功自傲,多次向唐太宗请求辞去相位,称 “臣年老体弱,不堪重任”,展现出谦退的品格。
贞观八年(634 年),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多次率军袭扰唐朝河西走廊,阻断丝绸之路。当时李靖已六十四岁,因足疾在家休养,唐太宗本不欲再派他出征,却因朝中无人能担此重任,遂亲自前往李靖府中探望。李靖见唐太宗忧心忡忡,当即表示:“臣虽老,尚堪一行!” 唐太宗大喜,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 年)正月,李靖率军抵达鄯州(今青海乐都)。吐谷浑为阻止唐军进攻,焚烧了沿途的草场,唐军战马因缺乏草料而瘦弱不堪。诸将建议 “待草生再进”,李靖却认为 “吐谷浑恃险而骄,若缓攻,必逃入西域,难以追剿”,遂兵分两路:一路由侯君集、李道宗率领,从南路翻越祁连山,绕道吐谷浑后方;一路由自己与薛万均率领,从北路正面进攻。
北路军首先在库山(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军相遇。李靖派薛万均率领骑兵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力,自己则率领主力从侧翼迂回,大败吐谷浑军,斩杀其名王数人。慕容伏允逃往赤水源(今青海共和),李靖率军追击,途中穿越沙漠,粮草断绝,士兵们甚至以冰为水、以马肉为食,仍坚持行军。
南路军在侯君集、李道宗的率领下,翻越海拔四千米的祁连山,行军两千余里,抵达乌海(今青海苦海),与吐谷浑军展开激战。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大破吐谷浑军,俘获其名王慕容孝隽。随后,两路唐军会师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对慕容伏允形成合围之势。
慕容伏允见大势已去,率数千骑逃往突伦川(今新疆且末),意图投奔于阗。李靖派契苾何力、薛万均率领精锐骑兵追击,在突伦川追上吐谷浑军。唐军将士冲入敌阵,斩杀慕容伏允的妻子及名王数十人,俘获牲畜二十余万头。慕容伏允仅率数骑突围,后在沙漠中因饥渴而死。其长子慕容顺率部归降唐朝,吐谷浑平定。
西讨吐谷浑后,李靖因功被封为卫国公,赐食邑两千户。此次远征,是李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他以花甲之年,率领唐军穿越荒漠、翻越雪山,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他 “军神” 的地位。
贞观十年(636 年),李靖因身体原因,再次向唐太宗请求退休。唐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授予他 “开府仪同三司” 的荣誉官衔,允许他在家中休养,不必上朝理政。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李靖能识大体,知进退,非一般功臣可比。朕今赐其全禄,让他安享晚年,以表彰其功绩。”
退休后的李靖,仍心系国家军事。他整理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撰写了《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兵书。其中《李卫公兵法》是唐代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系统总结了李靖的战略思想与战术原则,包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等,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惜的是,《李卫公兵法》原书已失传,现存部分内容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等典籍中。
贞观十七年(643 年),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李靖位列第八。唐太宗亲自为李靖的画像撰写赞词:“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公一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李靖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八岁。唐太宗得知后,悲痛不已,下令废朝三日,追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谥号 “景武”,并允许他陪葬昭陵。唐高宗继位后,又将李靖的画像供奉于太庙,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功臣一同受后世祭祀。
李靖的一生,历经隋末乱世与唐初盛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统一与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历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极高:
《旧唐书》评价:“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声威远播,为一代名将,后世鲜能及之。”
《新唐书》评价:“李靖之军,纪律严明,谋略深远,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用兵之妙,深得孙吴之精髓,堪称唐代军神。”
从现代史学研究来看,李靖的 “军神” 地位,不仅源于他显赫的战功,更在于他开创了唐代军事的新范式:
其一,他注重 “战略先行”,每次作战前都详细制定战略计划,充分考察地形、气候、敌军情况,做到 “不打无准备之仗”。平定萧铣时利用长江枯水期,北破突厥时突袭定襄,西讨吐谷浑时分路合围,都是战略谋划的典范。
其二,他强调 “攻心为上”,反对滥杀无辜,注重安抚民心。平定江陵时释放降兵、保护百姓,安抚岭南时尊重当地习俗,都体现了他 “以仁治军” 的思想,这与隋末以来军阀嗜杀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唐朝赢得了民心。
其三,他善于创新战术,尤其擅长水师与骑兵的协同作战。平定萧铣时打造精锐水师,北破突厥时运用轻骑兵突袭,西讨吐谷浑时穿越荒漠雪山,都突破了传统战术的局限,为后世军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李靖的谦退品格也为后世功臣树立了榜样。他功高不傲,多次主动辞去相位,避免了 “功高震主” 的悲剧,与历史上许多因骄横而遭贬杀的功臣形成对比。唐太宗曾说:“李靖不仅为朕平定四方,更以其德行教朕如何待功臣,此乃朕之幸也。”
李靖的影响不仅限于唐代,后世的军事家如郭子仪、岳飞等,都曾研习他的兵法;明清时期的《武备志》等军事著作,也多次引用他的战略思想。他的 “军神” 形象,更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如明代小说《隋唐演义》中,虽对其事迹有所艺术加工,但仍突出了他 “神机妙算、用兵如神” 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名将” 的象征之一。
纵观李靖的一生,他从隋末的失意官员,到唐朝的开国功臣,再到后世公认的 “军神”,凭借的不仅是过人的军事天赋,更在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体恤,以及对军事艺术的不懈追求。他平定南方,为唐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北破突厥,解除了北方边患;西讨吐谷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他的军事思想,不仅塑造了唐代的军事格局,更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靖的一生,是唐初盛世的缩影 —— 一个重视人才、开放包容的时代,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他的功绩,也反过来推动了唐朝的繁荣与稳定。作为 “唐代军神的开端”,李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的深刻内涵,其事迹与精神,至今仍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来源:雁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