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四层板制造工艺-捷配层压到成品关键环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1:37 1

摘要:PCB 四层板的制造工艺比双层板复杂 30% 以上,需经历 “基材预处理 - 内层制作 - 层压 - 钻孔 - 镀铜 - 外层制作 - 阻焊 - 表面处理” 八大核心环节,每个环节的参数偏差都可能导致层间错位、过孔导通不良、阻抗超标等问题。

PCB 四层板的制造工艺比双层板复杂 30% 以上,需经历 “基材预处理 - 内层制作 - 层压 - 钻孔 - 镀铜 - 外层制作 - 阻焊 - 表面处理” 八大核心环节,每个环节的参数偏差都可能导致层间错位、过孔导通不良、阻抗超标等问题。

一、内层制作:确保内层电路的完整性与精度

四层板的内层(通常为 GND 和 Power 层)是信号与电源的核心载体,内层制作需完成 “基材切割 - 贴膜 - 曝光 - 显影 - 蚀刻 - 去膜” 六道工序,重点控制 “线路精度” 与 “铜厚均匀性”。

基材切割与预处理:

内层基材选用双面覆铜板(如 FR-4,铜厚 0.5oz/1oz),切割尺寸需预留层压收缩量(通常每边预留 0.5mm,避免层压后尺寸不足);

预处理采用 “化学清洗”(碱性溶液,浓度 5%-10%,温度 50-60℃),去除基材表面油污、氧化层,确保贴膜附着力;清洗后放入烘箱干燥(温度 80-100℃,时间 60 分钟),含水量需

贴膜与曝光:

贴干膜(感光树脂膜,厚度 25-30μm)时,温度控制在 70-80℃,压力 0.3-0.5MPa,速度 1-2m/min,确保干膜无气泡、无褶皱;

曝光采用 “紫外曝光机”,能量 80-120mJ/cm²,曝光精度 ±0.01mm(确保内层线路与外层对位标记精准);曝光后需静置 15 分钟(避免显影时线路脱落)。

显影与蚀刻:

显影用碳酸钠溶液(浓度 1%-2%,温度 25-30℃),时间 60-90 秒,去除未曝光的干膜,显影后线路边缘需光滑(无锯齿,锯齿≤0.01mm);

蚀刻用氯化铜溶液(浓度 180-220g/L,温度 45-50℃),蚀刻速率 2-3μm/min,确保铜箔蚀刻彻底(无残铜),同时避免过度蚀刻导致线路变细(线宽偏差≤±0.02mm);

去膜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3%-5%,温度 50-60℃),时间 30-60 秒,彻底去除残留干膜。

内层制作后需 100% 检测:用 AOI(自动光学检测)检查线路开路、短路、残铜,用千分尺测量铜厚(偏差≤±5%),不合格品需返工(蚀刻不彻底可重新蚀刻,线路细小时报废)。

二、层压工艺:实现四层电路的紧密结合

层压是将 “顶层基材 - 粘结片 - 内层板 - 粘结片 - 底层基材” 压合为一体的核心工序,需严格控制 “温度、压力、时间” 三参数,确保层间无气泡、无错位、厚度均匀。

层压前准备:

叠层顺序按设计要求(如 Top - 粘结片 - GND 层 - 粘结片 - Power 层 - 粘结片 - Bottom),每层需对齐 “对位标记”(偏差≤0.05mm);

粘结片选用 FR-4 Prepreg(玻璃化温度 Tg≥130℃),厚度根据层间距选择(如 0.15mm 间距对应 0.15mm 厚粘结片),粘结片需提前预烘(温度 100-110℃,时间 30 分钟),去除水分。

层压参数设置(以 1.6mm 厚四层板为例):

升温阶段:室温→120℃(升温速率 2℃/min),120℃保温 30 分钟(软化粘结片);

加压阶段:120℃→180℃(升温速率 1℃/min),压力从 0→30kg/cm²(分 3 次加压,每次增加 10kg/cm²,避免气泡);

保温阶段:180℃保温 90 分钟,压力保持 30kg/cm²(确保粘结片充分固化,固化度≥90%);

降温阶段:180℃→50℃(降温速率 1℃/min),降温过程中压力保持 20kg/cm²(避免层间分离)。

层压后检测:

外观检测:无气泡(气泡直径 > 0.1mm 为不合格)、无褶皱、无缺角;

厚度检测:总板厚 1.6mm±0.08mm,各层厚度偏差 ±0.01mm;

层间对齐度:用 X 射线检测仪检查内层与外层对位标记,偏差≤0.1mm。

三、钻孔与镀铜:实现层间导通与低阻抗

四层板需通过过孔实现不同层的导通,钻孔与镀铜工艺直接影响过孔的可靠性与寄生参数,需重点控制 “孔壁质量” 与 “镀铜均匀性”。

钻孔工艺:

钻孔设备选用 “数控钻机”,钻头为钨钢材质(直径 0.2-0.5mm,根据过孔类型选择),转速 30000-50000rpm,进给速度 50-100mm/min;

盲孔(如 Top-GND)钻孔深度需精准(偏差≤±0.02mm),避免钻穿内层(导致短路)或未钻透(导致开路);

钻孔后需 “去钻污”: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 60-80g/L,温度 70-80℃)处理 10-15 分钟,去除孔壁树脂残渣(钻污会导致镀铜结合不良),去钻污后孔壁粗糙度 Ra≤1.5μm。

镀铜工艺(化学镀铜 + 电解镀铜):

化学镀铜:在孔壁形成薄铜层(厚度 1-2μm),作为导电基底,镀液温度 40-50℃,pH 值 12-13,时间 20-30 分钟,确保孔壁全覆盖(无露基材区域);

电解镀铜:增厚铜层至目标厚度(过孔铜厚≥20μm,满足电流承载需求),电流密度 1-2A/dm²,温度 25-30℃,时间 60-90 分钟,镀铜后孔壁铜厚偏差≤±10%;

镀铜后需 “热冲击测试”(260℃焊锡浸泡 10 秒,2 次循环),过孔无脱落、无开裂。

四、外层制作与表面处理:保障电路可靠性

外层制作(线路蚀刻)与表面处理(防氧化)是四层板制造的最后环节,决定了电路板的使用寿命与焊接性能。

外层制作:

流程与内层类似(贴膜 - 曝光 - 显影 - 蚀刻 - 去膜),线宽偏差≤±0.03mm,线路边缘无毛刺;

外层线路需与内层过孔精准对接(偏差≤0.05mm),避免过孔与线路错位导致开路。

表面处理:

常用处理方式为 “沉金”(Au 厚度 0.1-0.2μm)或 “喷锡”(Sn-Pb 合金厚度 5-10μm);

沉金适用于高精度焊接(如 BGA 芯片),表面平整度≤0.05mm,镀金层附着力≥5N/cm;

喷锡适用于普通焊接,焊锡层均匀(无漏喷、无堆积),可焊性测试(235℃焊锡浸泡,润湿时间≤2 秒)合格。

PCB 四层板制造需 “全程控温、控压、控精度”,每个环节都需设置质量检测点,才能确保成品板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来源:孙晏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