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拉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品,却曾是中国制造业的“心头之痛”。鲜为人知的是,直到不久前,我国制造易拉罐的关键材料加工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每年需花费巨资向外企采购。
曾经完全依赖进口的易拉罐产线,如今用上了国产装备,成本直降三分之二。这背后,是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技术突围。
易拉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品,却曾是中国制造业的“心头之痛”。鲜为人知的是,直到不久前,我国制造易拉罐的关键材料加工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每年需花费巨资向外企采购。
近期,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2300mm六辊铝带冷轧机组入选“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标志着我国在超薄罐料板带箔关键装备及轧制工艺技术上打破了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
01 小小易拉罐,大大技术含量
一个普通的易拉罐,背后隐藏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它超薄如纸,厚度仅相当于两张白纸;它强韧可靠,能够承受饮料内压、运输堆叠及高速灌装冲击等多种压力。
它平整如镜,每生产1000米长的产品,起伏度要小于1毫米。
六辊轧机是生产易拉罐料的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完全依赖进口。20年前,几家铝加工龙头企业曾花重金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六辊冷轧机,但依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中色科技装备公司副总经理郭坤龙指出:“板形不好,厚差控制不稳,根本生产不出合格的易拉罐料。”这种技术差距,不仅是设备本身的差距,更是整个铝加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缺失。
02 二十年磨一剑,国产装备逆袭之路
作为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研发的“国家队”,中色科技挑起了这一装备国产化的重担。2004年,首台国产UCM六辊轧机诞生,但参与研发的王怀玉主任工程师坦言:“如果说国际先进的六辊轧机是精装屋,它简直是‘毛坯房’。”
研发之路充满艰辛。在设备调试阶段,团队遇到了巨大困难——最后两根工作辊无法推入轧机本体。
在距离期限只剩1天时,团队尝试用天车带动钢丝绳拉,结果阻力太大,钢丝绳被拉断,在凌晨3点的车间发出巨大的回响。
2013年,第二代六辊轧机问世,虽然运用了不少先进技术,但依然“不成体系,核心技术没有完全攻克”。经过十年磨一剑,团队研发的六辊轧机才从2.0版本迭代到4.0。
2023年6月,机组负荷试车,第一卷合格铝材成功产出;2024年9月,项目通过最终验收。这台“争气机”终于崭露头角。
03 生产难度与核心技术突破
超薄罐料板带箔的生产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宽度控制是关键难点。王怀玉形象地比喻:“就像摊煎饼,碗口那么大的煎饼很容易摊得均匀漂亮;而要摊一张餐桌那么大的煎饼,还要它保持品质,甚至更薄更匀更有韧性,就难得多。”
厚度均匀性要求极高。设备搭载了中色科技自主研发的UCM大窜动量(±550mm)中间辊横移弯辊抽动系统,能够灵活、精准地调控轧辊辊缝形状,确保从窄到宽的各类带材都能达到“镜面般”的平直度。
温度控制是影响质量的关键。轧制过程中,轧辊不同部位的热量流失速度不同,会导致带材边缘部位收紧,影响板型和成材率。
中色科技突破了传统的热油喷淋技术,首创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以毫米级精准非接触加热,取代了传统效率低下的热油喷淋技术,不仅节能30%,还降低了故障率。
04 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铝板带箔市场竞争激烈。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有约50%的市场份额,主要企业包括Novelis、Arconic、UACJ、Constellium等国际巨头。
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快速,2024年铝板带材产量持续攀升,从2017年的1030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1340万吨以上。
在细分领域,2024年罐盖料增幅较大,同比增长22%;在铝箔方面,电子箔、双零箔、电池箔增幅较大,同比增长分别为18%、16%、34%。
目前,全国较明确的在建铝板带箔项目共计30个,设计产能合计600万吨以上。分产品看,电池箔与新能源用铝板带、钎焊材料等产品为新扩建主力项目。分地区看,在建产能大多集中于云南、江苏等铝板带箔产能大省。
05 市场前景与增长动力
全球铝板带箔市场前景广阔。据QYResearch预测,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114.4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0.8%。
中国市场增长更为迅速,预计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
增长主要来自三大驱动因素:
轻量化趋势持续推进。铝板带箔具有优异的轻质高强度特性,在汽车和航空航天行业,为提高燃油效率和减少碳排放,轻量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新能源产业爆发带动需求。储能用超薄电子铜箔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25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40%。
可回收性优势明显。铝是一种可回收材料,具有良好的再利用特性。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铝板带箔作为可回收材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06 中外差距与国内短板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外技术差距依然存在。王怀玉坦言:“当前在技术层面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差距。”
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超薄电子铜箔领域,中国企业在中端市场优势明显,但高端产品仍面临日韩竞争。在超薄铝箔领域,早期严重受制于海外技术垄断,超薄铜箔依赖进口。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色科技正在全三维图纸、机器与5G、人工智能相结合等方面不断攻坚,这些都是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领域。
产业链协同不足。虽然已经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储能用超薄电子铜箔全产业链体系,但在高端材料、核心部件等方面仍然依赖国外技术。
07 中国突破路径与未来趋势
面对差距,中国超薄罐料板带箔产业正在多维度寻求突破:
加强技术创新。中色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娄建亭表示:“‘十五五’期间,将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重点加强以‘连轧’‘宽幅’‘高速高精度’和‘智能化’为代表的行业高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推动产业链协同。未来行业将呈现纵向整合与全球化布局并行的趋势。头部企业通过向上游原材料延伸和下游客户绑定构建一体化优势。
发展智能化制造。中色科技正在致力于打造“4.0+1”版本,为六辊轧机制造业提供中国方案。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等创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铝带冷轧机。
未来,超薄罐料板带箔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极薄化与复合化。储能用超薄电子铜箔行业将迎来技术迭代加速期,3.5μm及以下极薄铜箔技术将逐步成熟,复合铜箔凭借轻量化、高安全性等优势,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
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为应对贸易壁垒,龙头企业将加速东南亚、欧洲等地产能布局,推动国产铜箔全球市场份额提升。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下,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储能产业专项政策与材料攻关计划将形成组合拳。
国产六辊轧机的成功研发,不仅让易拉罐生产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二,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到来,中色科技等中国企业正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重点加强高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全球铝板带箔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中国制造正从规模的追赶转向技术的引领。
免责声明:
1.文中图片仅用于增强阅读效果,与本文所述内容、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无关。
2.本文基于公开搜索信息和研究报告,所涉及的企业仅为个人学习和研究之用,不代表其投资价值,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意见,据此投资的风险自负。
3.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建议您进行深入独立的研究并咨询专业的技术和财务顾问。
来源:金脉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