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海南岛定安县南端的翰林镇沐塘村,有一所承载着乡村教育振兴希望的学校——定安县翰林镇实验小学。这所创办于2021年9月的年轻学校,由六所村小整合而成,短短三年间实现了从“全县垫底”到“中游领先”的华丽蜕变。学校以“榕林文化”为根基,以“全阅读”为特色,以“新教育”实验为抓手,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2022年小考总分提升至171.64分,2023年达到181.64分,2024年跃升至221分,2025年跃升至228.1分,全县排名从第26名升至第11名。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行为习惯发生“蜕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蝶变”,学校社会影响力产生“聚变”。学校先后获得“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先进集体”“星级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接待了多批次省内外教育同行的考察交流。2024年7月,学校被正式授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成员学校”称号,2025年3月入选“新教育童书馆”项目校。如今,这所仅有12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生动样本。摘要:在海南岛定安县南端的翰林镇沐塘村,有一所承载着乡村教育振兴希望的学校——定安县翰林镇实验小学。这所创办于2021年9月的年轻学校,由六所村小整合而成,短短三年间实现了从“全县垫底”到“中游领先”的华丽蜕变。学校以“榕林文化”为根基,以“全阅读”为特色,以“新教
与孩子们在一起,校长于艳霞是最快乐的
2021年9月,定安县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好校长好教师。也就在这一年,来自内蒙古的于艳霞毅然南下,跨越数千公里参加校长竞聘,最终脱颖而出,被任命为翰林镇实验小学校长。
刚刚担任翰林镇实验小学校长时,于艳霞面临的是一所刚由6所村小整合而成的学校,其中有教师33人,学生477人,12个教学班。校园设施陈旧,办学条件与生活环境艰苦,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堪忧,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县六年级期末检测,三科成绩126分,稳居全县倒数第一。
面对困境,以校长于艳霞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没有退缩,他们深入翰林镇各村委会,感受当地生态特色与民风民情。在后岭村的“亚洲榕树王”前,校长于艳霞驻足沉思,通过守护老人的介绍,了解到榕树王的历史。榕树的生态特征令人感慨,翰林的红色历史更值得敬仰,她开始思考如何将“榕树精神”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于艳霞校长带领团队从“亚洲榕树王”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出了“榕林、融情、容天下”的学校精神,确立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小榕树课程体系”。
一流校园育人环境
“小榕树课程体系”被凝结为“一个目标、三类课程、六个模块、六条路径”。其中“三类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六大素养,即社会与交往、语言与表达、探索与思维、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实践与创新;六条路径,即榕德、榕言、榕思、榕美、榕健、榕创。
课程设计遵循“向正生根、向上生长”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脚下有根、胸中有志、心中有梦、人生有为”的新时代小公民。在此过程中,学校将“养正教育”作为特色,通过课程实施实现“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目标。于艳霞校长表示:“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不能盲目模仿城市学校,必须扎根乡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它代表着学校自主构建的总体办学指导思想,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翰林镇实验小学,榕树独木成林、生生不息的特性成为学校的文化象征,“夹缝中求生存、荆棘中求突破”的斗志激励着全体师生,这种文化形成的力量成为学校逆境突围的内生动力。
俗话说,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于艳霞校长深知,要改变翰林镇实验小学面貌当然非一蹴而就,必须在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下功夫。她认为,学校教师来自不同村小和全国各地,师生结构复杂,首先第一要务就是把他们团结起来,聚合社会各种办学力量,为学校发展所用。于是,建校初期,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凝聚思想,植入“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榕树精神,着力打造“彼此了解相互包容”的办学环境。
为此,一方面,学校通过首届年会、教师朗诵比赛、拔河比赛、教师节活动等团建活动,逐步提升教师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全员家访、亲子读书、一年级入学礼等活动逐步改变家长育人思想,“生拉硬拽”地将家长拉进育人队伍。组建首批家长委员会,邀请海南省家庭教育协会会长季淑华老师为家委会成员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队伍中的“领头羊”。与各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等部门协同育人,创新协同育人格局。
所谓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针对学生养成教育严重缺失的现实情况,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提出“看起点,比提高”的评价理念,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了“习惯重于分数”的共识。
在学业成绩上,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基础情况,学校采取“分层教学”,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强调“看起点、比提高”,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构建了立体交互、多元参与的“成长树”评价体系。
为了把这些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抓管理、重常规,从初期“无管理”逐步进入“常规管理”。在教学上,落实“一课一清”“每日不松”的反馈机制,通过“推门课”“小测评”及时诊断学情;作业管理推行“分层设计”“面批面改”,对学困生“开小灶”;每月一次常规检查,形成“检查-反馈-整改”闭环。并经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学校更新课程保障机制,正式设立了行政事务中心、课程与教研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安全保障中心、真爱梦想中心五个中心部门,突出学校管理的“建设、研究、成长、服务、发展”的理念。校长统筹学校全面工作,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副校长根据管理经验、管理特长进行对应分管,统筹协调“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以落实“双减”政策为抓手,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创建了“成长树”包括球类、乐器、体操、书法等10多个特色社团,而且通过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开展多元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才艺展示,闪亮登场
校长于艳霞深刻认识到,没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难以落地生根。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校长于艳霞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凡是工作上要求老师先做到的,学校领导班子先做到。为创建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学校出台了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并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中心,着力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学校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推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成长模式。成立“榕林书社”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每周一期的共读活动,目前已举办76期,形成校本成果书5本。建立“每周一会”(领导班子会)、“每周一研”(教研活动)制度,设置专项学习内容,打造学习型校园。特别是通过“沉浸式教研”,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指航路(用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寻思路(揣摩学生学习策略)、避弯路(研究名师优质课)、炼出路(争上挑战性公开课)、成套路(锻炼特色教学风格)、找梯路(坚持课后教学反思)。对此,青年教师李老师感慨:“从没想到在乡村学校也能获得如此丰富的专业发展机会,榕林书社的共读活动和专家指导让我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
实施“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教师发展策略,坚持研究“真问题”,做“深教研”,以沉浸式教研进行全员深度研修,实现个人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培训,邀请王琴玉、刘清杰等教育专家到校指导,助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通过骨干教师主题培训带动全员提升和建立“新带老、老促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形成“卷入式”教研氛围,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团队中找到成长坐标。
与此同时,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利用定安县“好校长好老师”引进政策,面向全国招聘了2名骨干教师,为原有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学校36名教师中,有16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南各市县,形成了“新老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结构,它从源头夯实了学校发展的根基。
读好书,促成长,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翰林镇实验小学领导班子将师生读书作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构建“榕林+N”阅读课程体系和师生共读的常态化机制,全面推进以教师阅读为源、学生阅读为本、家长阅读为根的“全阅读”生态。
童年有书,未来有梦
为了更好地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促进孩子们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多措并举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利用阅读课、班会课逐步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学校坚持“每日两读”(晨诵、午读)、“每周一课”(阅读指导课)、“每月一活动”(主题阅读活动)的运行机制。教师带头阅读,通过“榕林朗读者”“读书沙龙”等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学生通过“小榕树广播站”“每课一说”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家校社协同的阅读推广。针对农村家庭阅读氛围薄弱的问题,学校创新家校协同机制。组建家长委员会,邀请海南省家庭教育协会专家进行培训;组织家长参与“能量诵读”和“叙事家庭教育公益读书会”“榕树家长读书会”,推动“书香家庭”建设。家委会代表王女士表示:“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改变了我们家的氛围,现在晚上陪孩子读书成了最温馨的时光。”四年来,家长入户家访率达到80%以上,家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教育同盟关系。
推动“书香家庭”建设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校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还定期举办“体验式家长会”“亲子诵读”“师生共读同写”“读书节”“西游文化节”“水浒文化节”“童话节”等一系列活动,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风景。
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溢满校园。走进今天的翰林镇实验小学,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在校园文化长廊、教学楼楼梯和走廊上的墙壁上,到处张贴的是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到了早晨,学校每个角落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书香之气弥散在整个清新的校园,整个校园就像是翻开的一本书,和谐、书香、心怡……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书香阅读文化的润泽之下,今天的翰林镇实验小学学习氛围非常浓,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达成一种高度和谐。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孩子们,通过阅读,通过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班与班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完善,智慧得以启迪。
在读书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2024年7月,翰林镇实验小学正式加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成为海南省少有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之一。学校将新教育“十大行动”与办学实践有机结合,重点推进“营造书香校园”“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三大行动。通过班本课程开发、理想课堂构建、家校合作共育等路径,实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新教育实验的引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变革。
翰林镇实验小学的实践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文化立校,找到属于乡村学校的精神基因;二是课程育人,构建基于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阅读强基,通过全阅读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四是机制创新,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正如定安县教育局负责人所言:“翰林实小的变化证明,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
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站在新的起点上,定安县翰林镇实验小学正朝着“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中国式现代乡村未来学校目标稳步前进。学校计划进一步深化“小榕树课程”体系建设,扩大“新教育”实验成果,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协同育人机制。
回望四年奋斗路,翰林实小人用行动诠释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教育信念。从光脚奔跑的“榕林娃儿”到书香浸润的翩翩少年,从成绩垫底的薄弱校到特色鲜明的新教育实验校,这所乡村小学的蜕变见证了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正如校园里那棵郁郁葱葱的榕树一样,翰林镇实验小学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在海南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的孩子们
来源:时光面对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