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苏州,某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门口人头攒动,崭新的智慧校园展示屏循环播放着学校斩获的各类荣誉 ——“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江苏省 STEM 教育领航学校”…… 走进校园,精心设计的文化长廊、恒温恒湿的室内游泳馆、配备 VR 设备的科创实验室,每一处细节
深秋的苏州,某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门口人头攒动,崭新的智慧校园展示屏循环播放着学校斩获的各类荣誉 ——“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江苏省 STEM 教育领航学校”…… 走进校园,精心设计的文化长廊、恒温恒湿的室内游泳馆、配备 VR 设备的科创实验室,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这所学校的 “精致体面”。然而,与一位在此任教十二年的数学教师闲聊时,她的话却撕开了这份光鲜的裂缝:“现在每周要开三次行政会议,每月要准备近十份迎检材料,还有那些为了拍照宣传的‘特色课程展演’,学生提前排练两周,结束后就再也没开展过。真正能静下心来琢磨教学方法、和学生探讨数学思维的时间,一个月撑死了也就两三天。”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作为基础教育强省,江苏拥有 160 余所省级重点中学、200 多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多年来在高考成绩、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年来,在 “打造教育标杆”“创建示范名校” 的目标驱动下,部分学校领导逐渐偏离教育轨道,将精力倾注于 “门面工程”,让学校沦为精致的 “官僚机构” 样板,而 “思想自由”“教师尊严” 这些教育的核心要义,却在层层行政任务与形式主义中逐渐被淡忘。
一、门面工程:从硬件堆砌到形式主义的狂欢
在江苏多地的校园走访中,“硬件竞赛” 的痕迹随处可见。苏北某地级市为创建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要求辖区内中学全部达到 “生均教学用房面积不低于 6 平方米”“实验室设备配置达省 Ⅰ 类标准”。某县中学原本教学设施已能满足日常需求,却仍斥资 1.8 亿元新建现代化体育馆与天文观测台。建成后,体育馆仅在上级视察或大型活动时开放,平时大门紧锁;天文观测台因缺乏专业教师操作,沦为校园里的 “景观摆设”。当地一位教育系统工作人员透露:“这些硬件建设能直接体现在评估指标上,领导过来一看,硬件达标了,印象分就上去了,至于实际用不用、怎么用,没人细究。”
相较于硬件的 “显性投入”,形式主义的 “软性包装” 更具隐蔽性。苏南某区推行 “素质教育特色校” 评选,某中学为打造 “传统文化特色”,临时组建汉服社团,让学生穿着租来的汉服背诵《弟子规》,并邀请媒体拍摄宣传;为体现 “劳动教育成果”,在校园角落开辟一小块 “劳动基地”,学生每周仅在拍照时进去拔草、浇水,平时由保洁人员打理。该校一位班主任无奈表示:“这些‘特色活动’都是‘一次性’的,学生没学到实质内容,老师却要花大量时间协调场地、组织排练,反而挤占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学校将 “门面工程” 延伸至师生形象管理。某重点中学要求教师每天穿着统一定制的 “职业套装”,甚至规定女教师的妆容 “需化淡妆、口红颜色为豆沙色或正红色”;要求学生每天佩戴校徽、红领巾(初中生),若未按规定着装,教师将被扣除绩效考核分。“我们不是服务行业,而是教育机构,把精力放在这些表面形象上,难道能提高教学质量吗?” 一位被扣除绩效分的语文教师直言不讳。
二、思想禁锢:被标准化绑架的教育灵魂
江苏历来有 “崇文重教” 的传统,从近代的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到当代的 “苏派教育” 主张,都强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如今,部分学校在 “规范管理” 的名义下,将教育纳入标准化的 “官僚体系”,扼杀了师生的思想活力。
在教学层面,“统一化” 成为常态。某省会城市的区教育局为推进 “高效课堂改革”,要求辖区内所有初中使用统一的 “导学案”,教师必须按照 “预习 — 展示 — 点评 — 总结” 四步流程授课,每一步的时间分配都有严格规定。一位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引入 “探究式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却被教研员批评 “偏离教学进度、不符合导学案要求”,最终不得不放弃创新。“现在的教学就像工厂生产产品,每个步骤都要标准化,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更不能有不同的思路。” 该教师无奈地说。
学生的思想自由同样受到限制。某重点高中的作文课上,教师明确要求学生 “作文立意需积极向上,避免涉及社会负面话题”。有学生在作文中探讨 “校园内卷现象”,分析同学间过度竞争的危害,却被教师评为 “立意消极”,要求重写。“老师说作文要‘传递正能量’,可真实的想法不能表达,这样的写作还有意义吗?” 这位学生困惑地问。
就连教研活动,也逐渐沦为 “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某中学每周开展一次 “集体备课”,但实际流程是 “主备教师提前写好教案,其他教师签字确认,讨论环节不超过十分钟”。一位参与备课的英语教师表示:“所谓的教研,就是完成行政任务,没人真正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师失语:尊严在行政任务中逐渐消解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这是江苏教育发展规划中反复强调的理念。但在部分学校,教师的专业尊严正被繁杂的行政任务、僵化的管理制度逐渐侵蚀。
行政任务挤占教学时间,成为教师的 “沉重负担”。苏北某县教育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县域内初中教师平均每周用于填写各类表格(教学日志、安全台账、党建材料、家校共育记录等)的时间超过 12 小时,用于迎接上级检查、参加行政会议的时间约 8 小时,而真正用于备课、教研、辅导学生的时间不足 10 小时。“每天下班回家,还要熬夜赶材料,根本没时间研究教学,更谈不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一位初三教师疲惫地说。
更让教师感到无助的是,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与 “行政指标” 挂钩,而非基于教学能力。某地级市中学的职称评审标准中,“担任行政职务(如年级主任、教研组长)”“获得市级以上行政荣誉(如优秀教育工作者)” 的权重占比超过 40%,而 “教学成绩”“学生满意度” 的权重仅占 25%。有位教师连续五年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学生满意度高达 98%,但因未担任行政职务、缺乏行政荣誉,连续三次申报高级职称均未通过;而一位刚担任教导主任两年、教学成绩平平的教师,却凭借 “行政职务” 和 “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荣誉,顺利晋升高级职称。“现在想评职称,光教得好没用,还得‘会来事’,多跟领导打交道,争取行政职务和荣誉。” 这位教师无奈地感慨。
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也被严重削弱。某中学规定,教师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 “教学进度表” 授课,不得提前或滞后;学生的作业内容、批改方式(统一用红色钢笔、评语不得少于 50 字)都有严格要求。有位数学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调整了教学进度,增加了基础题型的练习,却被校长批评 “擅自更改教学计划”,要求立即整改。“我们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却不能自主安排教学,只能按行政指令办事,这哪里像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该教师失望地说。
甚至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被 “行政化管理” 取代。某中学推行 “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教师划分为 “网格员”,负责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如课间是否追逐打闹、食堂就餐是否排队),若学生出现 “违规行为”,教师将被扣除绩效分。“现在我们不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是‘校园管理员’,每天盯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生怕出问题被扣钱,师生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越来越少。” 一位班主任叹息道。
四、官僚化根源:评价体系与权力逻辑的错位
部分学校之所以沦为 “官僚机构”,偏离教育本意,根源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与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
一方面,“量化指标导向” 的教育评价体系,让学校领导陷入 “唯指标论”。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承担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改革试点任务,而这些试点的评估验收,多以 “量化指标”(如硬件设施达标率、特色课程数量、荣誉称号数量等)为核心标准。为了在评估中 “脱颖而出”,学校领导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在 “能看得见、可量化” 的 “门面工程” 上,而 “思想自由”“教师尊严” 这些难以量化的教育本质,自然被搁置一旁。“评估看指标,指标看硬件、看形式,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跟着指标走,不然学校评不上示范校,领导脸上也没光。” 某中学副校长坦言。
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对学校的过度干预,让学校领导逐渐 “官僚化”。江苏部分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由教育局直接任命,且不少任职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来自行政系统(如教育局科室主任、乡镇干部)。这些 “行政型校长” 更习惯用 “官僚化思维” 管理学校,将 “规范秩序”“完成行政任务” 作为首要目标,而非关注教育教学本身。某中学的校长此前是教育局的办公室主任,上任后推出了 “精细化管理制度”,制定了近百条教师行为规范(如上班打卡时间精确到分钟、办公室物品摆放需统一朝向),却从未参与过一次教研活动,也未听过一堂课。“校长关心的是‘管理是否规范’‘任务是否完成’,而不是‘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成长’,这样的管理,离教育越来越远。” 一位老教师评价道。
五、回归本意:江苏教育破局的可能路径
江苏教育的体面,从来不是靠豪华的硬件、堆砌的荣誉、僵化的制度支撑的。从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的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时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江苏教育的底色,是 “以人为本” 的坚守,是 “思想自由” 的包容,是 “尊重教师” 的传统。要让江苏部分偏离轨道的学校回归教育本意,需要从评价体系、管理制度、权力边界三个层面破局。
首先,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 “量化指标崇拜”。建议江苏在教育评估中,减少 “硬件设施”“荣誉称号” 等量化指标的权重,增加 “教师专业满意度”“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增值评价” 等质性指标;推行 “多元评估主体”,让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估,而非仅由行政部门主导。例如,在 “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 评估中,可引入 “教师教学创新案例展示”“学生自主研究成果答辩”“家长满意度调查” 等环节,真正考察学校的教育内涵,而非表面的 “特色包装”。
其次,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重塑教师的专业尊严。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任务,清理冗余的表格、会议,让教师将精力回归教学;另一方面,优化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制度,将 “教学成绩”“学生满意度”“教研成果” 作为核心评价标准,降低 “行政职务”“行政荣誉” 的权重,让 “教得好” 的教师有尊严、有奔头。同时,建立教师申诉机制,当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侵犯时,能有合理的渠道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最后,推进学校去行政化,让 “懂教育的人管教育”。建议江苏试点 “校长竞聘制”,明确校长任职需具备十年以上一线教学经验、具有高级职称,且不得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兼任;减少教育局对学校的微观干预,将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招聘等权力归还给学校,让学校成为真正的 “教育主体”。同时,建立 “学校理事会” 制度,吸纳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决策,避免 “校长一言堂” 的官僚化管理。
结语
江苏教育的辉煌,源于对 “教育本质” 的坚守 —— 让学生自由思考,让教师有尊严地教学。当学校的 “体面” 不再靠豪华的建筑、堆砌的荣誉支撑,而是体现在课堂上师生的热烈讨论、实验室里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脸上从容的笑容时,江苏教育才能真正找回属于自己的 “灵魂”。期待江苏能以教育改革为契机,打破官僚化的桎梏,让每一所学校都回归教育本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重拾专业尊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成长,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坚实、更有温度的 “江苏样本”。
(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在教育方面,我从来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仅以此系列文字作为金砖,但愿能敲开理想中那扇神圣的、闪耀金光的教育殿堂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人喜欢钓鱼,在烈日下可以一整天的守着几根吊杆不吃不喝;对于喜欢敲击键盘的人来说,手指不停的跳动,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就越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键盘手”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情怀站在伟人肩膀上看世界,通过敲击键盘能够“寻觅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采用“天问体”,问天问地,问得问失,问东问西,问黑问白,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思考:
改革评价体系:降低硬件设施、荣誉称号等量化指标权重,将教师专业满意度、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增值评价等质性指标权重提至 40% 以上,推行师生家长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估。严控门面工程:建立校园硬件建设 “实用导向” 审核机制,对闲置率超 60% 的场馆设备启动责任倒查,特色校创建需提交两年长效运营方案,杜绝一次性展演式活动。减轻教师负担:推行 “进校园” 事务清单化管理,参照扬州 “三评” 制度严控非教学任务,校均年频次不超 2 次;清理冗余表格,将教师行政事务耗时压缩至每周 5 小时以内。优化职称评审:重构考核体系,教学实绩、学生满意度权重不低于 50%,行政职务与荣誉权重降至 20% 以下,建立 “教学名师直评” 绿色通道。保障教学自主:取消统一化导学案与课时刚性规定,允许教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教研活动实行 “问题导向” 备案制,讨论时长不得少于总时长的 60%。规范校长选拔:推行竞聘制,要求校长需具备 10 年以上一线教学经验及高级职称,禁止行政机关人员兼任;将听评课、参与教研纳入校长年度考核核心指标。激活思想活力:明确教学表达底线,禁止限制学生合理思辨;设立 “创新教学奖”,对探究式、项目式教学实践予以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建立共治机制:强制成立学校理事会,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占比不低于 50%,学校重大决策需经理事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盘活硬件资源:建立实验室、体育馆等设施共享平台,向区域内学校及社区开放;配备专业运营团队,确保专用设备年均使用时长不低于 800 小时。强化监督问责:推广校长信箱、教师匿名问卷等反馈渠道,将形式主义问题纳入教育督导负面清单,查实后与学校评估等级直接挂钩。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