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将军身中数弹倒下。这位潜伏在国民党核心的中共特工,在就义前留下绝笔诗:“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大悲。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将军身中数弹倒下。这位潜伏在国民党核心的中共特工,在就义前留下绝笔诗:“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大悲。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刑场外,一辆黑色轿车悄然驶离。车内,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紧攥着保定军校时期的佩剑——这把剑正是吴石当年所赠。在白色恐怖的肃杀氛围中,这位国民党二号人物面临艰难抉择:是忠于蒋介石的“肃清”命令,还是保全与吴石的兄弟情谊?
陈诚与吴石的渊源可追溯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吴石是第三期炮兵科状元,战术方案被日本教官奉为范本;陈诚是第八期炮科学员,对这位学长推崇备至。
1926年南昌战役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时任团长的陈诚在攻打牛行车站时突发疟疾高烧昏迷,在总司令部作战科的吴石冒死带领警卫连冲入火线,将陈诚背出三里地,并脱下棉衣为其御寒。
陈诚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此剑染血未冷,恩义永铭。” 这种在战场上结下的生死情谊,为日后陈诚的冒险相助埋下伏笔。
北伐和抗战期间,两人虽因职务变动不常在一起,但始终保持着默契。吴石撰写的《日本作战纲要》精准预判日军侵华路线,为陈诚的军事部署提供重要价值。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推进,两人的政治立场逐渐分化。吴石对国民党的腐败日益不满,私下多次感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而陈诚则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官至国民党副总裁。
1950年1月29日,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供出包括吴石在内的1800余名地下党员。特务在吴石家中搜出其签发给中共地下交通员朱枫的特别通行证存根,蒋介石震怒之下亲批“严办,谁求情连坐”。
3月1日夜,保密局突击搜查吴宅,将吴石及其妻子王碧奎逮捕。在狱中,吴石遭受辣椒水灌鼻、竹签钉指等酷刑,一只眼睛被打瞎,却始终未供出其他同志。
当案卷送至陈诚案头时,这位以“铁腕”著称的台湾二号人物陷入两难。公开场合,他保持着令人窒息的沉默;私下里,却经历着良知与政治的剧烈撕扯。
特别军事法庭最初以“情节重大但未造成即时危害”为由,判决吴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但蒋介石在呈文上怒批,将三位审判官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全部革职,最终改判死刑立即执行。
吴石牺牲后,其家人命运凄惨:妻子王碧奎被判处九年徒刑,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流落台北街头。
在白色恐怖最严酷的时期,陈诚做出了一个足以压上全部政治前途的决定——启动对吴石遗孤的秘密救援行动。
陈诚通过三次批示暗中相助:首次批注“暂缓办”,暂缓执行对王碧奎的判决;随后以“妇人无知,恐系牵连”为由,将刑期从九年减至三年;最终通过军法处施压,将刑期定格在七个月。
面对流落街头的吴家子女,陈诚使用化名“陈明德”展开救助。他为吴石的儿子吴健成办理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入学手续,让其以“陈明德”之名报考学校;安排女儿吴学成进入教会学校,学费与校服均由陈诚夫人谭祥亲自过问。
“陈明德”这个名字蕴含深意——寓意“明辨是非,守住德行”,既是陈诚对故人之子的期许,也是他自身处世哲学的隐秘宣示。
更令人动容的是生活的细节。王碧奎出狱后,被陈诚安排至台北郊区僻静民居居住。每逢节日,谭祥都会派人送去生活用品,甚至亲自熬制雪梨汤。陈诚还通过副官每月给吴家送去200元新台币,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
陈诚的这些举动在当时绝对保密,甚至吴石子女多年都不知恩人是谁。直到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后,随着档案解密,这段被尘封半个世纪的往事才浮出水面。
学者在陈诚私人秘书的后人处发现标注“1965年陈诚办公室密录”的文件,其中明确记录:“先生嘱托,吴氏子女求学费用由特别经费支出,秘不外宣。”
陈诚在1950年6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闻吴石等昨日伏法,念及旧谊,不禁欷歔。”又在脚注中补充:“有些痛不能示人,只能让它在暗处结痂,最后长成身体里最硬的一块骨头。”
周恩来曾对陈诚有独特评价,称他是“一个很坚定的苦干的人”,同时认为他是“爱国者”。1965年陈诚在台湾病逝后,周恩来在迎接李宗仁回国时表示:“陈辞修是爱国的人。”
这种认可源于陈诚在民族大义上的立场。1961年陈诚访美时,美国国务院将中美大使级谈判记录拿给他看,试图拉拢。陈诚看后却表示:“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做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来源:榆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