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突袭血糖检查来了!上百家医院被罚,这3种“坑”千万别再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09:12 1

摘要:血糖检查是筛查糖尿病、评估病情控制的关键手段,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健康管理。2024年以来,国家多部门联合推进糖尿病防治规范化建设,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持续发力,一批医疗机构因血糖检查相关违规行为被查处。这场整治并非针对医疗行业,而是为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

血糖检查是筛查糖尿病、评估病情控制的关键手段,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健康管理。2024年以来,国家多部门联合推进糖尿病防治规范化建设,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持续发力,一批医疗机构因血糖检查相关违规行为被查处。这场整治并非针对医疗行业,而是为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要求 ,推动诊疗服务提质增效,最终保障患者权益。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与监管动态,拆解普通人在血糖检查中最易踩的3个误区,帮大家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政策打底:为什么要严查血糖检查?

2024年7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糖尿病诊疗规范化、同质化基本实现”的目标 。这一方案的落地离不开严格监管,而血糖检查作为糖尿病防治的基础环节,自然成为规范重点。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2024年开展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显示,检查检验领域的违规行为占比突出。在飞行检查中,多家医院因血糖相关的过度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被处理,仅内蒙古、河北等7家医院的违法违规金额就合计近9000万元。石河子市3家医院也因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过度检查行为,被责令退回违规医保资金共计237万余元 。

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严查的核心目的是剔除医疗服务中的“水分”,让检查项目回归临床本质,既避免医保基金浪费,也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负担。这种规范并非短期行动,而是与糖尿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相配套的系统性举措。

避坑指南:血糖检查最易踩的3个“坑”

坑1:检查项目“越多越好”,陷入过度诊疗误区

不少人认为血糖检查项目开得越全、次数越勤,结果就越准确,甚至主动要求增加检查项目。但临床数据显示,这种认知完全错误,过度检查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国家医保局2024年11月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多家医院存在“糖化血红蛋白短期反复检测”的问题。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8—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短期内数值相对稳定,反复检测不仅没有临床意义,还会增加静脉穿刺的感染风险。石河子绿洲医院也因对无明确指征患者开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查,被认定为过度检查并处罚 。

按照诊疗规范,普通健康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即可;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者)可每半年加做1次餐后2小时血糖;已确诊患者根据病情,每3—6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无需频繁检测。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已将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纳入首批价格规范治理的4个检验项目之一,推动其价格合理下调,未来过度检查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

坑2:误解诊断标准,单靠一项指标下结论

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调整,让不少人陷入认知混乱,甚至仅凭单一指标异常就自行判断患病,这是血糖检查中最危险的误区之一。

根据最新指南,糖尿病诊断已不再依赖单一指标。即使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若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且未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其他指标,也不能确诊糖尿病。更需要注意的是,若两次检测结果出现“一高一低”,比如空腹血糖超标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需再次复查确认,不能直接下诊断结论。

这种调整体现了医学的严谨性。以60岁以上人群为例,若仅因单次随机血糖偏高就盲目用药,可能导致低血糖等风险。医疗机构在诊断时,必须结合年龄、病史、多项指标综合判断,这也是监管部门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坑3:控糖标准“一刀切”,忽视个体差异

“血糖必须降到3.9—6.1mmol/L才正常”,这种旧观念仍影响着很多人。但2025年最新的血糖控制标准已实现个性化细分,不同人群的目标值差异显著,盲目追求“完美数值”反而不利健康。

按照新规范,60岁以下患者需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应在4.6—6.1mmol/L之间;60至80岁患者标准放宽,空腹血糖可小于7.0mmol/L;80岁以上患者更侧重预防低血糖,空腹血糖小于8.0mmol/L即可接受。这种细分既考虑了年轻人预防并发症的需求,也兼顾了老年人的身体耐受度。

临床中,不少患者因不了解新标准,通过过度节食、过量用药追求低血糖,反而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监管部门在检查中也会关注医疗机构是否落实个性化控糖指导,避免“一刀切”式诊疗。

利好释放:规范整治带来这些实在好处

严格监管的背后,是医疗服务的提质和患者负担的减轻。2024年以来,多项配套政策落地,让群众从血糖检查规范中直接受益。

在费用方面,检查价格大幅下降。2024年11月,包头市将“快速葡萄糖测定”价格从10元/次降至2元/次,降幅达80%,预计每年为群众减负1700余万元。全国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4类常用项目平均降价超40元,上海、江西等省份已率先执行新价格,未来还将有更多项目纳入规范治理 。

在服务质量上,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持续提升。根据《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国家正推进基层糖尿病门诊规范化建设,要求中西部县级医院配备内分泌专科医师,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下沉 。这意味着普通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的血糖检查和管理服务,无需再奔波于大医院。

此外,健康科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按照政策要求,医疗机构需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普及糖尿病知识,疾控机构负责开展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发布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帮助群众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

结语:科学控糖从规范检查开始

血糖检查的规范整治,本质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落地,既通过监管守住医疗质量底线,也通过政策红利减轻群众负担。对于普通人而言,避开检查误区、了解最新规范,既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也是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未来,随着《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推进,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将持续提升,诊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关注政策动态、遵循科学指导,每个人都能在规范的医疗服务中实现更好的健康管理。

#血糖检查规范2025# #糖尿病防治新政策# #医保检查价格调整# #健康管理避坑指南#

来源:小陈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