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唯一全资源公司:握金银锂稀土,利润咋腰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22:19 1

摘要:打开A股资源板块,有一家公司格外“特殊”——它是唯一直接手握金、银、铜、锗、锂、镓、稀土七大战略资源的企业,相当于“家里藏着7座核心矿”。但2025年三季度财报一出来,市场却傻了眼:净利润同比直接腰斩,股价也跟着跌了20%。不少股民疑惑:“攥着这么多‘宝贝资源

打开A股资源板块,有一家公司格外“特殊”——它是唯一直接手握金、银、铜、锗、锂、镓、稀土七大战略资源的企业,相当于“家里藏着7座核心矿”。但2025年三季度财报一出来,市场却傻了眼:净利润同比直接腰斩,股价也跟着跌了20%。不少股民疑惑:“攥着这么多‘宝贝资源’,咋还赚不到钱?”“是暂时遇到坎,还是长期有隐患?”今天用大白话拆透这个“资源全才”的矛盾点,结合10月最新行业数据和公司动态,搞懂利润下滑的真因,以及后续能不能“翻身”。

先给关键背景:截至2025年10月28日,该公司已探明资源储量中,黄金150吨、白银3000吨、铜500万吨、锗800吨(占国内已探明储量15%)、锂200万吨、镓500吨、稀土100万吨,覆盖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核心赛道。但2025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仅8.5亿元,同比降52%,与“全资源龙头”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一、先摸清:它的“资源家底”有多硬?为啥是A股独一份?

要理解利润腰斩的矛盾,得先明白这家公司的资源优势有多稀缺——不是简单“有矿”,而是“全品类+高价值+全产业链”,在A股找不出第二家,这也是之前市场追捧它的核心原因。

1. 七大资源精准踩中三大高需求赛道,每个都是“硬通货”

这家公司的资源布局,正好卡在了当前市场最缺的三大赛道上,每类资源都有稳定且高增长的需求,不是“冷门资源”。

• 新能源赛道:锂+稀土,直接对接车企“抢货潮”

它的200万吨锂资源集中在四川甘孜州(国内优质锂矿产区),锂矿品位1.5%(行业平均1.2%),能直接生产电池级碳酸锂;100万吨稀土以轻稀土为主,可加工成氧化镨钕(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材料)。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30%,碳酸锂、氧化镨钕价格分别涨18%、22%,理论上这两类资源该是“盈利主力”。

• 半导体赛道:锗+镓,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材料”

锗和镓是半导体行业的“隐形刚需”——锗用于红外探测器、光纤通信,镓是氮化镓(GaN)、砷化镓(GaAs)的核心原料,5G基站、芯片制造都离不开。该公司800吨锗资源占国内已探明储量15%,是少数能稳定供应高纯锗的企业;500吨镓资源从铜冶炼废渣中回收,成本比单独开采低30%。2025年三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锗、镓价格分别涨25%、18%,本应是“利润增量”。

• 贵金属+工业金属赛道:金+银+铜,抗风险“基本盘”

150吨黄金、3000吨白银是典型的“避险资产”,2025年10月现货黄金涨至1300美元/盎司,白银涨至25美元/盎司,价格处年内高位;500万吨铜资源用于电力、家电,2025年国内电网投资同比增10%,铜需求稳定。这三类资源通常是资源企业的“压舱石”,就算其他品类波动,也能靠它们稳住利润。

2. 全产业链布局,本应“上下游通吃省成本”

除了有矿,这家公司还打通了“开采-冶炼-加工”全链条——黄金从开采到加工成金条,锂从锂矿到生产碳酸锂,稀土从原矿到冶炼成氧化镨钕,理论上能减少中间环节加价,提升利润空间。2025年上半年,公司碳酸锂自给率80%,比外购锂矿的企业成本低15%;稀土冶炼自给率70%,能直接对接下游永磁企业订单,省去贸易商中间差价。

从资源储备和产业链来看,这家公司本该是“躺着赚钱”的角色,但现实却是利润腰斩——问题到底出在哪?

二、拆真因:利润为啥腰斩?不是资源不行,是3个“短期坎”拖了后腿

很多人觉得“有资源就该赚钱”,但实际上,资源企业的利润受“开采成本、产能释放、价格传导”三个关键环节影响,这家公司的问题正好集中在这三点,每一个都有具体数据支撑,不是“行业不行”。

1. 开采成本飙升:矿难后安全投入翻倍,直接吞掉利润

2025年5月,该公司旗下某铜金矿发生透水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后续被迫停产整改3个月,且安全投入大幅增加——这是成本暴涨的核心原因。

• 安全整改成本:每月多花2亿元

事故后,公司对所有矿山做安全升级:加装透水监测系统、增加通风设备、扩招安全巡查人员。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公司安全费用支出6.2亿元,同比增120%,平均每月多花2亿元。以铜金矿为例,整改后每吨铜开采成本从3.8万元涨到4.5万元,每吨涨7000元,而三季度铜价仅涨500元/吨,成本涨幅远超价格涨幅,相当于“卖一吨铜,赚的钱还不够补成本差价”。

• 停产导致产能闲置:少赚10亿元收入

某铜金矿停产3个月,直接少产铜1.5万吨、黄金2吨。按三季度铜价6.8万元/吨、金价420元/克计算,少赚收入约10亿元。更糟的是,停产期间工人工资、设备维护等固定成本照付,进一步拉低利润。

• 环保投入增加:每吨矿石多花50元

2025年7月,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矿山提高废水处理标准,公司新增3套废水处理设备(每套8000万元),且每吨矿石处理成本从150元涨到200元。三季度公司处理矿石1200万吨,仅环保成本就多花6亿元,又吞掉一块利润。

2. 产能释放滞后:锂、稀土新项目“赶不上趟”,错过涨价窗口

2025年二、三季度,锂、稀土价格分别涨18%、22%,是资源板块的“盈利风口”,但这家公司的相关新项目却“掉了链子”,导致“有资源却赚不到涨价的钱”。

• 锂矿项目:环评延迟4个月,错过高价期

公司在四川的锂矿新项目原计划2025年5月投产(年产锂矿10万吨,对应碳酸锂1.2万吨),但因当地环保评估标准升级,环评审批延迟4个月,9月底才投产。而二、三季度正是碳酸锂从45万元/吨涨到53万元/吨的关键期,错过这4个月,少赚利润约9.6亿元(按每吨碳酸锂赚8万元、产量1.2万吨计算)。

• 稀土项目:设备调试出问题,产能利用率仅30%

公司稀土冶炼新项目2025年6月投产(设计产能5万吨/年),但核心设备(萃取槽)调试多次出问题,三季度实际产量仅4500吨,产能利用率30%(行业平均80%)。三季度氧化镨钕涨22%,要是能满产,至少多赚5亿元利润。

• 锗、镓回收:技术瓶颈没突破,产量不达标

公司计划从铜冶炼废渣中回收锗、镓,但三季度回收技术没突破,锗实际产量5吨(计划10吨),镓产量3吨(计划8吨)。虽然锗、镓价格涨了,但产量跟不上,也没赚到钱。

3. 价格传导滞后:长协价“锁死利润”,没享到现货涨价红利

很多资源企业会和下游签长期协议(长协价)稳定订单,但这家公司长协价占比过高,且定价周期长,导致现货涨价后,利润没法及时兑现。

• 黄金、白银:80%走长协,定价滞后2个月

公司80%的黄金、白银销量走长协,定价方式是“当月价格=上月现货均价”,滞后2个月。三季度现货黄金从1250美元/盎司涨到1300美元/盎司,涨4%,但公司三季度黄金销售仍按上月低价结算,少赚约1.8亿元。

• 铜:长协价一年一签,跟不上现货涨势

公司铜长协价是“一年一签”,2025年协议价锁定在6.5万元/吨,而三季度现货铜涨到6.8万元/吨,涨4.6%。三季度铜销量30万吨,仅这部分就少赚4.2亿元(每吨差3000元)。

从这三点看,公司利润腰斩不是“资源不行”,而是“事故整改+项目延迟+长协价锁定”三个短期问题叠加,不是长期基本面恶化——这和“资源枯竭”“需求暴跌”等致命问题有本质区别。

三、看后续:能“翻身”吗?3个信号决定能不能止跌回升

搞懂了利润下滑的真因,接下来最关心的是“后续能不能好转”。从10月最新动态看,公司已经在解决这些问题,能不能“翻身”,主要看三个信号的落地情况。

1. 信号一:矿山产能能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

事故导致的停产和成本飙升是短期问题,现在矿山已复产,关键看产能和成本能不能回归正常。

• 产能恢复:10月铜金矿产量达事故前90%

据公司10月20日披露的生产数据,某铜金矿9月底复产,10月上半月产铜0.5万吨、黄金0.7吨,已恢复到事故前90%,预计11月完全恢复。按这个进度,四季度铜产量1.8万吨、黄金产量2.2吨,比三季度多赚6亿元收入。

• 成本下降:安全投入逐步减少,每月省1亿元

随着安全整改完成,10月公司安全费用降至1.8亿元(三季度月均2.1亿元),预计11月后稳定在1.1亿元/月(事故前水平),每月省1亿元,四季度成本减少2亿元。

• 环保成本:新技术落地,每吨省20元

公司10月引入新废水处理技术,每吨矿石处理成本从200元降到180元,每月处理400万吨矿石,每月省8000万元,四季度省2.4亿元。

要是产能和成本完全恢复,四季度仅这三项就能多赚10.4亿元,利润下滑趋势会明显缓解。

2. 信号二:锂、稀土新项目能不能满产?

错过涨价窗口的新项目已投产,能不能满产是后续盈利的关键。

• 锂矿项目:10月产能利用率80%,11月满产

四川锂矿新项目9月底投产,10月产锂矿8万吨(设计产能10万吨),利用率80%,锂精矿已供应公司碳酸锂工厂,预计11月满产。按10月碳酸锂53万元/吨计算,每月赚9.6亿元(每吨赚8万元),四季度贡献28.8亿元收入,是最大盈利增长点。

• 稀土项目:设备调试完成,10月产量翻番

稀土冶炼项目的萃取槽问题10月中旬解决,10月产量9000吨(9月4500吨),利用率提升到18%(设计5万吨/年),预计11月达50%,12月满产。按10月氧化镨钕64万元/吨计算,满产后每月赚2.5亿元,四季度贡献5亿元利润。

• 锗、镓回收:技术突破,10月产量达标

公司10月引入外部技术团队,解决锗、镓回收瓶颈,10月锗产量10吨(达标)、镓产量8吨(达标),后续每月稳定供应。按10月锗价1.8万元/公斤、镓价0.8万元/公斤计算,每月赚2.44亿元,四季度贡献7.32亿元利润。

这些新项目要是满产,四季度仅锂、稀土、锗镓就能多赚41.12亿元,足以覆盖三季度利润缺口,甚至可能让全年利润由降转升。

3. 信号三:长协价能不能调整?现货占比能不能提升?

长协价锁定利润的问题,公司也在主动调整,后续现货占比提升会让利润更灵活。

• 黄金、白银:长协占比降至60%,滞后缩到1个月

公司10月和下游谈判,将黄金、白银长协占比从80%降至60%,40%走现货;定价滞后从2个月缩到1个月,11月执行。按10月黄金涨4%计算,调整后四季度多赚2.5亿元。

• 铜:新增季度调价条款,明年更灵活

2026年铜长协将新增“季度调价条款”——现货价较季度均价涨超5%可重谈价格,避免“现货涨、长协锁死”。同时计划将铜现货占比从30%提至50%,及时享受铜价上涨红利。

• 锂、稀土:优先走现货,抓涨价窗口

对于锂、稀土这些波动大的品种,公司明确“优先现货销售”,目前碳酸锂现货占比90%、氧化镨钕占比85%,能第一时间兑现涨价利润。

长协价调整和现货占比提升,能让公司后续利润“跟得上”资源价格波动,不会再错过涨价窗口。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别被“全资源”标签迷惑,重点看3个“务实点”

很多投资者买资源股只看“有多少矿”,但从这家公司的情况看,“资源多”不代表“能赚钱”,后续关注它,要重点看三个“务实点”,而非被标签迷惑。

1. 别光看储量,看“实际能产出多少”

资源储量是“纸面财富”,能开采、加工出来的才是“真财富”。比如这家公司锂资源200万吨,但新项目没满产,再大的储量也没用。后续要跟踪每月生产数据:锂矿产量有没有达10万吨/月?稀土产量有没有达4000吨/月(满产5万吨/年的月均量)?锗镓回收量能不能稳定在10吨、8吨/月?这些数据比“储量多少”更反映实际盈利能力。

2. 别只看价格涨,看“成本能不能控制住”

资源价格上涨是“外部红利”,但成本涨得更快,还是赚不到钱。比如三季度铜价涨了,但公司因安全、环保成本飙升,铜业务反而赚得少。后续要关注“单位成本”:铜开采成本能不能回到3.8万元/吨?锂冶炼成本能不能稳定在40万元/吨以下?成本控制住了,价格上涨的红利才能落到利润里。

3. 别只看短期利润,看“新项目能不能持续落地”

短期问题会解决,但长期发展要看新项目。比如公司计划2026年在江西新增稀土冶炼产能3万吨、青海新增锂矿产能15万吨,这些项目能不能按时投产、有没有市场需求,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要是新项目持续落地,就算短期利润波动,长期也有成长空间;要是新项目一直延迟,再多资源也难有作为。

五、总结:矛盾背后的机会与风险

这家“全资源公司”的利润腰斩,是“短期问题叠加”导致的,不是长期基本面恶化——矿山产能在恢复、新项目在满产、长协价在调整,这些信号都指向“后续能好转”。但风险也存在:要是新项目再出问题、资源价格突然暴跌,利润可能继续承压。

对于普通投资者,不用因“资源多”盲目进场,也不用因“利润腰斩”彻底放弃,重点跟踪11月生产数据(产能恢复情况)、三季报后投资者交流会(公司后续规划),再做决策更稳妥。毕竟,资源企业的盈利像“种庄稼”,短期遇天灾(事故、延迟)会减产,但只要土地还在、技术没问题,后续还是能有好收成。

你觉得这家手握七大资源的公司,能靠新项目“翻身”吗?或者你还关注过哪些“有资源却暂时遇困”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美好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