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泡在水里发芽了,花生在地里烂了一半”“收割机进不了地,眼睁睁看着粮食要坏”……2025年9月中下旬以来,黄淮海等秋粮主产区遭遇历史罕见的连阴雨,河南、山东等地降水量打破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眼看一年的收成要打水漂,不少农民急得睡不着觉。
“玉米泡在水里发芽了,花生在地里烂了一半”“收割机进不了地,眼睁睁看着粮食要坏”……2025年9月中下旬以来,黄淮海等秋粮主产区遭遇历史罕见的连阴雨,河南、山东等地降水量打破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眼看一年的收成要打水漂,不少农民急得睡不着觉。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5%,直接关系1.4万亿斤粮食产量目标能否实现。就在这关键当口,国务院10月17日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粮食生产工作,从抢收抢烘到保险理赔,从资金支持到收购托底,一系列硬核举措密集落地。今天用大白话拆解这些政策,讲讲农民朋友最关心的“怎么抢收、损失怎么补、粮食怎么卖”,全是能直接用的实在信息。
一、先搞明白:今年秋粮到底“急”在哪?
说“秋粮告急”不是夸张,而是当前的真实处境。这次灾情来得巧、持续久,给秋收带来三重难题,这也是国务院紧急出手的根本原因。
1. 收不上来:机械难下地,人工跟不上
秋粮收获最怕“烂在地里”。9月以来,河南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7倍,山东入秋以来降水量达1951年同期最多,农田积水、土壤黏重,传统轮式收割机一进地就陷车。农业农村部10月10日调度显示,黄淮海地区秋粮收获进度虽过八成,但仍有大量洼地、涝地的玉米、花生无法及时收割,部分地块甚至出现作物倒伏、发芽的情况。
更棘手的是,不少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村里缺劳动力,靠人工抢收根本赶不上天气变化。安徽萧县一位种粮大户就说,1200亩玉米熟了,但连着下雨没法收,好不容易等天晴,自己的收割机不够用,急得四处找农机。
2. 存不住:潮粮没处烘,发霉损耗大
就算抢收下来,潮粮储存又是一大关。刚收的玉米水分含量能到30%以上,正常年份晒两三天就能入仓,今年连阴雨导致晾晒场地全是积水,没地方晒的粮食堆在屋里,一两天就发霉。山东菏泽一家合作社的烘干设备24小时连轴转,3套设备全满负荷运行,还是满足不了周边农户的需求,不少农民只能把玉米堆在通风的屋檐下,眼睁睁看着损耗。
3. 收益悬:产量降了,价格还没谱
农民最担心“白忙活一场”。受淹地块的玉米、大豆产量普遍降了10%-30%,有的甚至绝收;就算收成还行,潮粮卖不上价,比正常粮食每斤要便宜两三毛钱。更让人揪心的是,往年这个时候收购商早就上门了,今年不少人持观望态度,农民怕粮食砸在手里,心里没底。
二、国务院出手:4大硬核举措,从抢收到卖粮全兜底
针对这些难题,国务院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部署,政策精准戳中痛点,每一项都能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已经开始落地见效。
1. 抢收抢烘:给钱给设备,确保“应收尽收”
抢时间就是保收成,这是政策的首要发力点,重点解决“收不上、烘不了”的问题。
资金直接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已于10月10日前紧急下达4.84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覆盖河北、山东、河南等7个受灾省份,专门用于农机调度、潮粮烘干、农田排涝这些关键环节。这笔钱直接拨付到县,农民找合作社用农机、烘粮食,能享受补贴减免。
农机跨区调:农业农村部已经调剂调度履带式收割机24.63万台、移动烘干机2231台,这些履带式农机能在湿地里作业,正好解决“下地难”的问题。安徽、河南还启动“南机北援”,从南方调农机支援北方抢收,不少地方的农机手带着设备星夜赶路,就是为了抓住雨歇的窗口期。
晾晒有地方:多地开放村委大院、学校操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专门给农民晒粮食。河南兰考还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户搭“铁丝网玉米囤”,离地面二三十厘米高,能防积水、利通风,最大限度减少霉变损耗。
2. 损失补偿:保险快赔+救灾兜底,不让农民白受累
粮食受了损,不能让农民独自承担,政策从保险和救灾两方面补损失。
保险理赔开“绿色通道”:10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专门开了保险理赔座谈会,要求人保、平安等保险公司“能赔快赔、应赔尽赔”,还能提前预赔。比如玉米倒伏了,保险公司不用等收获完再定损,现场勘查后就能先打一部分赔款,帮农民周转资金。现在河南、山东等地的理赔人员已经下到村里,用手机拍照就能定损,效率比往年快了一倍。
救灾资金精准补:除了4.84亿元抢收资金,地方还在统计绝收地块的损失,后续会有专项救灾补贴。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这些规模经营主体,补贴力度会更大,确保他们明年还能种得起地。
3. 收购托底:启动最低价收购,粮食“卖得出、卖上价”
这是农民最关心的政策,直接保障“种粮有钱赚”。
最低价收购马上启动:10月17日起,河南已经率先启动202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价每斤1.29元,这就给市场定了“底线”,不会出现粮价大幅下跌的情况。接下来山东、安徽等主产区也会跟进,只要粮食符合标准,国家收储库肯定收,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鼓励市场化收购:国务院要求支持粮贩子、加工企业等多元主体入市收购,还会给他们补贴,让他们愿意收、收得起。对有点霉变但不影响食用的粮食,也有专门的收购处置办法,不会让农民的粮食“一文不值”。
4. 后续保障:农资保供+技术指导,为明年种地铺路
抢收的同时,政策也考虑到了后续的秋种和明年生产,不让农民“顾此失彼”。
农资能买到、不涨价:会议明确要求统筹做好种子、化肥保供稳价,现在各地农资店都在备货,政府会监控价格,不让化肥、小麦种子趁机涨价。对受淹严重的地块,还会免费提供抗逆性强的小麦种子,确保按时种上。
农技人员上门教:农业农村部派出了多支指导组,下沉到田间地头教农民“科学抢收、减损保粮”。比如怎么改造收割机让它能在湿地作业,怎么给潮粮通风防霉,怎么整地排涝抢种小麦,这些技术指导都是免费的,有问题直接问农技员就行。
三、农民实操指南:现在该做这3件事,政策红利别错过
政策再好,得用对了才管用。结合当前情况,给农民朋友整理了3件最该做的事,每一件都关系到实际收益。
1. 抢收:盯紧天气,用好农机补贴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雨歇窗口期抢收,别等别靠。
每天看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天气和农机供需信息,这些信息会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发,知道哪天晴天、哪里能调农机。
用履带式收割机、改装后的农机抢收,记得要找正规合作社,这样能享受中央救灾资金的补贴,每亩能省二三十元。
收下来的粮食先烘再存,烘干费用能报销一部分,别心疼这点钱,要是发霉了损失更大。
2. 报损:及时找保险公司,手续别差
损失得及时申报,才能尽快拿到赔偿。
第一时间联系村里的保险协保员,或者直接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报案,别等粮食全收完再报,越早定损越省事。
准备好土地确权证书、种植面积证明这些材料,理赔人员上门时配合勘查,拍照取证要拍清楚地块位置、作物受损程度。
要是对定损结果有异议,找乡镇农业部门协调,确保赔得合理。
3. 卖粮:分清渠道,选对时机
卖粮别盲目,看清渠道再出手,能多赚点。
质量好的粮食可以先问问周边的加工企业,市场化收购价可能比最低价高几分钱;质量一般的直接卖给国家收储库,保底不亏。
潮粮最好烘干再卖,湿粮和干粮每斤差不少钱,烘干的成本能赚回来。
卖粮时索要凭证,不管卖给谁都要要收据,注明粮食等级、重量、价格,避免后期扯皮。
四、关键提醒:这3个误区别踩,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忙乱的时候最容易出错,这几个坑一定要避开,不然可能错过政策红利,甚至造成额外损失。
1. 别等“天气彻底晴好”再收
现在的天气很难有连续几天的晴天,雨一停就得抢收,哪怕收下来先放烘干点,也比烂在地里强。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及时抢收能减少80%以上的损失,等下去只会越亏越多。
2. 别嫌理赔麻烦就不报
有的人觉得“损失不多,报了也赔不了多少”,其实现在理赔简化了流程,手机就能操作,哪怕一亩地赔几十块,几百亩地就是一笔不少的钱,白给的补贴别放弃。
3. 别卖“人情粮”“着急粮”
有的收购商趁农民着急卖粮压价,或者熟人找来说“先欠着钱”,千万别答应。要么按最低价卖给国家库,要么找能当场给钱的收购商,钱到手才踏实。
总结:政策托底,抢收保粮有底气
虽然这次连阴雨给秋粮生产带来了大麻烦,但国务院的举措来得快、落得实,从抢收到卖粮,从补损失到保明年,每一步都替农民想到了。4.84亿资金、两万多台农机、最低价收购托底,这些都不是空话,已经实实在在到了田间地头。
对农民朋友来说,现在不用慌,盯紧天气抢收、及时申报损失、选对渠道卖粮,跟着政策走,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家绝不会让种粮的农民吃亏,这就是咱们最大的底气。
来源:开朗湖泊c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