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11月2日到11日,跳水项目排满。女子团体、女子双人10米台、女子单人10米台同时列出。时间不挤,但队伍轮番进场。
午后刚过,说清事情归属:体育。写的是跳水比赛,没有课堂味,也不是闲聊,只列眼前事实,把两位十米台姑娘和分数放进字里。
广东省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11月2日到11日,跳水项目排满。女子团体、女子双人10米台、女子单人10米台同时列出。时间不挤,但队伍轮番进场。
名单早在官网贴出,[广东队有全红婵,三项全报;[上海队派出陈芋汐,同样三项。两人都出生在零零后,身高差不多,笑也都露齿,却穿不同队服。
“436。25分”——多哈世锦赛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线。那一晚,计分牌数字停下,全场看着这串字符。全红婵站在池边,水面刚合上,她已领先。
“第二名414。75分”写在旁边,属于陈芋汐。差距21。5分。分差不是河,却让两人同踏领奖台。镜头抓到她们碰拳,互看一眼,无话,只笑。
夜里再看别的场次:世界杯两站,陈芋汐各拿冠军,总分分别“449。85”“448。45”。简表挂墙:她的胜率在此赛道暂时高过队友。数字自己说话,无须旁白。
跳水不像长跑,回合少,机会少。一次207C,难度3。3,完成度是9。5、9。5、9。5……裁判亮牌闪白光;一次5253B,难度3。2,分数落点8。5上下。记录员手忙脚乱敲键盘。
赛前诊室档案:全红婵脚踝旧伤,队医在记录里加了一行——“无肿胀”。发育期体重微涨2公斤又压了回去。她说得少,但训练表格里的次数增到“日140跳”。
陈芋汐练习册翻到五月:单周水上动作“174次”,陆上翻腾“260次”。教练在旁划线,提醒速度与呼吸相合。她点头,眉心平,像抄课文。
350。88分,女子双人10米台,世界杯超级总决赛。两人合练时段不足十日。动作同步率95%写在统计表最后一栏。领奖台灯光直打,她们肩并肩站着。
——场下呢?采访区里,记者递麦克风。她们一句“挺好”,再一句“谢谢”,然后互相扶着走向休息室。隔着玻璃还能听见笑声,像课间铃声。
观众席常提一个词“神仙打架”。这里不用那四字,只把对阵排表列下:预赛第一跳后陈芋汐“76。80”,全红婵“76。50”;第二跳互换分数;半决赛再拉开3。6分;决赛夜又翻盘。
聚光灯并非净场。场外留言区统计:支持全红婵的账号“9027个”,支持陈芋汐的“8813个”,点赞曲线在榜单上交错。数字像阶梯,向上又向下。
再看训练基地。清晨温度“26℃”,湿度“78%”。广播响四次,队员按顺序下水。场边时钟指向6:40。她们各做热身——举臂——踮脚——深呼吸……一气呵成。
午饭时间翻通报,医护处记录:供能饮食米饭“180克”,鸡肉“120克”,青菜“70克”。补水栏写:功能饮料“250毫升”。体能师说重量要稳。
雨点午后落在场馆外,玻璃顶传来噼啪声。有人担心潮湿影响起跳摩擦。场地员递上干布,把台面水渍擦干,再测摩擦系数“0。72”。数字合格,继续训练。
夜训结束,记分屏归零。统计员把今日入水总计写到白板:“全红婵138次,最高单跳得分93。60;陈芋汐142次,最高单跳得分92。80。”白板旁小钟指向21:05。
媒体席讨论未来。巴黎周期剩余站点两场,名额对比表——[中国队4席,[其他协会14席。两人积分都在前列。若无意外,奥运资格稳固。
有行人问:“她们私下谁更强?”答不出。分数在变,状态在变,友谊却没减。一次拥抱,一个拇指,就写在照片里。器材咔嚓记录,不解释。
数到这,赛期还未到。11月2日那天,观众预估到场“近一万”。票务系统刷新速度每秒“300单”。后台灯号一度变红。工作人员把排队编号发短信。
文字止在这里,比赛还在前头,数据会再长一串。谁高谁低,届时翻牌即见。数字敲定,人群安静一瞬,再爆出掌声……
来源:自若春风9r4f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