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95年6月18日,紫禁城里又多了一个皇子,生母王氏,汉军旗出身,父亲不过是个知县,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康熙的后宫里,连三流都算不上。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提起雍正最宠的兄弟,所有人都会说是十三弟胤祥。
但翻开史料,你会发现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名字,十六弟胤禄。
铁帽子王,先给谁的?临终托孤,谁站在最前面?这些答案,会颠覆你的认知。
——《壹》——
1695年6月18日,紫禁城里又多了一个皇子,生母王氏,汉军旗出身,父亲不过是个知县,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康熙的后宫里,连三流都算不上。
胤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的。
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很难引起康熙注意,但事情往往不按常理发展,康熙第一次见到胤禄学算术,就愣住了,这孩子,5岁就能心算多位数加减法。
从那以后,每次出巡,康熙都要带着这个孩子。
1700年,塞外秋狝。1701年,热河狩猎。1702年,南苑打猎,1703年,汤泉沐浴,年年如此,从不间断,有人可能会说,康熙带的皇子多了。
确实,但胤禄的母亲王氏,在1718年却得到了一个特殊待遇。
康熙命人给她画像,这在整个康熙朝,屈指可数,画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女人,在康熙心里有位置,而她之所以有位置,全因为胤禄。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行围时遇到猛虎。
侍卫们还没反应过来,胤禄已经冲上去了,一把匕首,直接捅进虎喉,康熙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孩子,不光有脑子,还有胆量。
他从不参与夺嫡,康熙晚年,皇子们打得头破血流。
老八胤禩拉帮结派,老四胤禛韬光养晦,老十四胤禵手握兵权,胤禄呢?他每天就做三件事:读书、研究数学、陪康熙,这种人,康熙最放心。
所以在康熙末年,一个关键职务落到了胤禄手上。
内务府,管理皇家一切事务的地方,钱、物、人,全在这里,康熙把这个位置给胤禄,说明什么?说明他信得过这个孩子。
1722年11月13日,畅春园,康熙驾崩。
这一夜,整个紫禁城都在等消息,谁继位?会不会有人造反?兵变会不会发生?雍正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布遗诏,而是派人去找胤禄。
"十六弟,保卫宫禁,交给你了。"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整个皇宫的安全,你负责,禁军,你调度,有人敢闹事,你直接杀,这个命令,雍正没给老十三胤祥,也没给老十七胤礼,偏偏给了胤禄。
为什么?因为胤禄手里,有内务府,内务府是什么?
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保险,钱在那里,粮在那里,人也在那里,控制了内务府,就控制了皇宫的命脉,那一夜,京城里无数双眼睛盯着紫禁城。
老八胤禩的人在等,老十四胤禵的人在看。
——《贰》——
但没有一个人敢动,因为胤禄站在宫门口,他身后,是整个内务府的护卫,雍正能稳稳登基,胤禄功不可没,三个月后,1723年3月。
雍正下了一道旨意,"庄亲王博果铎无子,着十六弟胤禄过继为子,袭庄亲王爵。"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庄亲王,什么概念?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
礼亲王代善,打下半个辽东。
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顺治,睿亲王多尔衮,入主中原,豫亲王多铎,扫平江南,他们的爵位,是用命换来的,胤禄呢?他什么功劳都没有。
雍正就这么把铁帽子王给他了,有人不服,"凭什么?"雍正不解释,他只是把胤禄叫到养心殿,"十六弟,庄亲王府,你去看过了吗?"
"看过了。""喜欢吗?""臣惶恐。""惶恐什么?这是你应得的。"
雍正说完这句话,转身就走了,胤禄站在那里,愣了很久,他明白,这个铁帽子王,不是白给的,雍正要的,是他的忠诚。
而他,从此再也离不开雍正。
拿到铁帽子王爵位后,胤禄并没有闲着,雍正给他加担子,一个接一个,1723年,内务府总管,1724年10月,掌宗人府事,宗人府是什么?
管理皇室宗族的机构。
谁能封王,谁该降爵,谁犯了事该怎么处理,全归宗人府管,雍正把这个位置给胤禄,意思很明确,"皇族的事,我交给你,我放心。"
1729年,雍正又给他加码,管理旗务。
先是镶白旗满洲都统,然后是正红旗汉军都统,接着是正红旗满洲都统,最后是正黄旗满洲都统,正黄旗,什么概念?
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之一。
能管正黄旗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胤禄,就是这个人,1730年5月4日,怡亲王胤祥病逝,雍正哭了三天。
但哭完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找胤禄。
"十六弟,十三弟的丧事,你来办。"这不是普通的丧礼,这是亲王丧礼,规格、仪式、祭文、陵寝选址,每一项都不能出错。
雍正把这件事交给胤禄,说明什么?
说明在他心里,胤禄的地位,已经可以和胤祥比肩了。
——《叁》——
同年10月,武举殿试,雍正让胤禄当监考大臣,"考验弓马技勇,你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考试,这是为朝廷选拔武将。
谁能骑射,谁能领兵,谁能打仗,全看胤禄的眼光。
雍正把这个权力给他,等于把军队的未来交给他,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了,胤禄,不是一个普通的亲王,他是雍正手里的王牌。
1735年8月23日,圆明园,雍正驾崩。
死前,他把几个人叫到床前,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胤禄排第一,雍正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著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
这句话,载入史册,也定下了乾隆初期的权力格局。
胤禄,排在第一位,不是鄂尔泰,不是张廷玉,不是胤礼,是胤禄,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别人?答案很简单,因为雍正信得过他。
从康熙驾崩那一夜开始,胤禄就证明了自己。
他不贪权,不结党,不争斗,雍正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内务府,管好了,宗人府,管好了,旗务,管好了,怡亲王丧事,办好了。
每一件事,都办得妥妥当当。
这样的人,雍正能不信吗?乾隆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见胤禄,"十六叔,您辛苦了。"胤禄跪在地上,"臣不敢当。"乾隆扶起他。
"您是我父皇最信任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叔叔。"
说完,乾隆下旨,"庄亲王、果亲王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胤禄在乾隆面前,不用下跪。
整个清朝,除了太后、太上皇,有这个待遇的人,屈指可数。
胤禄,就是其中之一,乾隆不仅给了他面子,还给了他实权,总理事务大臣,管理理藩院,掌管玉牒馆,雍正给他的,一样没少。
乾隆给他的,还要更多,从雍正到乾隆,胤禄的地位,从未动摇。
——《肆》——
很多人以为,雍正最宠的兄弟,是胤祥,确实,胤祥得到了铁帽子王,确实,胤祥死后,雍正哭得撕心裂肺,但有一个事实被忽略了。
雍正第一个封的铁帽子王,不是胤祥,是胤禄。
1723年3月,胤禄袭庄亲王爵,1723年5月,胤祥才被封为怡亲王,时间上,胤禄在前,职务上,胤禄管内务府、宗人府、四个旗的都统。
胤祥管户部、军机、营田水利。
两个人,各有侧重,但权力相当,待遇上,胤禄有铁帽子王府,有熙春园,有几十万亩庄地,胤祥有双俸,有赏赐,有各种恩典。
谁多谁少,很难说,唯一的区别是什么?
是后人的解读,胤祥因为《雍正王朝》,成了家喻户晓的"十三爷",胤禄呢,史书里寥寥几笔,电视剧里几乎没有,但这不代表,他得到的恩宠少。
恰恰相反,从康熙末年到雍正驾崩,再到乾隆初期。
胤禄,始终站在权力中心,他没有胤祥那么耀眼,但他比胤祥活得更久,地位更稳,1767年,胤禄病逝,享年73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从内务府总管,到铁帽子王,到辅政大臣。
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这样的恩宠,这样的信任,这样的地位,说他不如胤祥,谁信?雍正对胤禄的恩宠,从来不比胤祥少半分。
只是后人,选择性地忽略了而已。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