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看喜剧综艺的发展与挑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16:13 1

摘要:作为常追喜剧综艺的观众,我发现这季最特别的设定,是马东提到的“观众不代表”,他说导演组从不让自己提前看作品,就是想保持和普通观众一样的第一反应。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开播时,弹幕里满是“像过年一样”的感叹。

马东顶着“猫王”发型、穿喇叭裤开场的模样,起初透着点不自信,却意外制造出十足笑料。

作为常追喜剧综艺的观众,我发现这季最特别的设定,是马东提到的“观众不代表”,他说导演组从不让自己提前看作品,就是想保持和普通观众一样的第一反应。

本来想,作为节目核心人物,马东难免会带着审视眼光看作品,但后来发现,他自己也坦诚“做不到完全客观”,还得靠努力提醒自己放空心态。

这种坦诚挺难得,毕竟很多综艺里,嘉宾的反应总让人怀疑是不是提前排练好的。

首期录制时,马东忘词被观众调侃,李诞跳出来“打抱不平”的片段,更让我觉得这档节目的“不完美”反而成了亮点。

换作其他节目,这类“事故”可能会被剪得一干二净,但在“喜人”这里,观众却乐意买账,这种松弛感,或许就是它能圈住观众的关键,节目里的作品也很有看头。

“海维go”组合把《空城计》改编成现代职场故事,“接好运”的创意连辛芷蕾都直呼有共鸣,外星小队的《技能五子棋》更特别,喜欢的人笑到停不下来,不喜欢的人却全程摸不着头脑。

我倒觉得,不管接受度如何,这种天马行空的抽象喜剧风格,至少证明了团队在创新上没偷懒。

毕竟现在很多喜剧综艺,总爱重复老套路,能跳出舒适圈的尝试,本身就值得肯定。

看节目时,我一直好奇“喜人”的作品为什么总能保持较高水准,直到看到马东聊创作方法论,才明白背后的逻辑。

他说米未一直用“共创和展演检验”的模式,作品要经过多轮讨论和舞台测试,分数不够就直接淘汰。

这种像“打磨产品”一样的创作方式,和皮克斯的流程有点像,据说皮克斯会让编剧、剧本医生等多个团队相互制约提问,确保作品质量。

不过,这套方法论也不是没有争议,有人担心它会培养出“标准化喜剧”,掐灭那些野生的、有个性的创意。

马东的回应倒是挺实在,他说团队追求的是创作的内在规律,不是打造“米未风格”。

我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像厨师做菜,得先掌握火候、调味的基本规律,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特色菜。

如果连基本的“好笑”都做不到,再野生的创意也站不住脚,但创作过程也有难处。

马东提到,做了两季“喜人奇妙夜”后,团队里的人难免会有“路径依赖”,想突破就变得更难。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看有些喜剧演员,总爱重复自己熟悉的梗,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审美疲劳。

“喜人”能主动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愿意花精力对抗,已经比很多停留在舒适区的节目强了。

聊到喜剧综艺的未来,马东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肯定是越来越难做,但难才说明有价值。”

现在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短视频里的段子又多又快,想让大家坐在屏幕前看完一档综艺,确实不容易。

我发现这季节目里,老面孔不少,有人吐槽像“回锅肉”。

马东说他们也在努力给老演员找新突破,同时也在找新人,可天赋高又合适的演员本来就少,加上成本限制,选角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作品的生命周期,马东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说“时间会给出答案”。

就像上一季的《八十一难》《父亲的葬礼》,到现在还有人反复看,这种“历久弥新”的特质,比开播时的爆火更珍贵。

我倒觉得,喜剧综艺不用总追求“爆点”,能留下几部让观众记得住的作品,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至于AI对喜剧的影响,马东说自己在学AI,还坚信它能帮上忙,我对此保持观望态度,毕竟喜剧里的“人情味儿”和“临场感”,是AI暂时没法替代的。

但如果能用AI辅助创意生成,减少重复劳动,说不定能给团队腾出更多时间打磨细节。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算不上完美,有些作品也存在争议,但它让我看到了喜剧综艺该有的态度,不敷衍、敢创新,还愿意坦诚面对问题。

现在的喜剧综艺市场,不缺热闹缺真诚,不缺套路缺突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喜人”这样的节目,在难走的路上坚持下去,给观众带来更多真正的笑声。

来源:星光综艺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