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衔接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五年,既要直面当前小农户占比高、产业附加值低、要素流动不畅的现实挑战,更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刚性框架,将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转化为空间精准落地、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衔接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五年,既要直面当前小农户占比高、产业附加值低、要素流动不畅的现实挑战,更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刚性框架,将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转化为空间精准落地、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践路径。建议以“空间管控为基、科技改革为翼、民生改善为核”,构建“国土空间优化—产业能级跃升—城乡融合深化”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立足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功能定位,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为2035年“供给保障强”目标夯实空间基础。
1. 严守农业空间底线,保障粮食安全核心需求
在农业空间内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刚性约束,落实18.65亿亩耕地红线管控要求,坚决遏制“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布局优化”双行动:在东北黑土区、黄淮海平原等主产区推进“一户一田”整合,将细碎化地块合并为集中连片耕地,配套建设15.46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开展黑土侵蚀治理、南方酸化耕地改良等工程;在粮食产销平衡区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设置“非粮化”整改过渡期,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9亿亩以上,为2035年粮食产能达7.53亿吨提供空间保障 。
2. 立足生态空间本底,发展绿色特色产业
在生态空间内以生态保护红线为边界,推动农业与生态功能协同发展。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生态敏感区,依托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养殖,推广“稻渔共生”“林下养蜂”等循环模式;在特色保护类村庄,以“小成本微改造”激活闲置资源,如将古村落闲置民居改造为非遗工坊、生态民宿,打造“农文旅”融合业态,既守护生态安全又培育增收新支点 。严格落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求,2030年前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 依托城镇空间辐射,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带
以城镇开发边界为纽带,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周边乡村延伸。在都市圈周边农业空间布局预制菜产业园、净菜加工中心,依托城镇物流体系实现“产地-餐桌”直达;在县城周边规划乡村创业园区,承接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城带村”产业集群。建立县域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模式,统筹安排乡村产业、居住、生态等空间,避免城镇无序扩张侵占农业空间,形成“城镇带动乡村、乡村服务城镇”的空间联动机制 。
针对当前农业单产提升乏力、小农户融入难、产业链条短的突出问题,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结合2035年“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目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实施科技赋能工程,突破产能提升瓶颈
瞄准粮食单产提升核心目标,推进“种业+农机+数字”协同创新。在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集中攻关,培育耐盐碱、高产优质的粮食新品种,2030年前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种源自主可控率超90%;针对丘陵山区机械短板,研发小型化、多功能农机装备,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技术,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建设100个县域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监测、AI病虫害识别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推动粮食单产在2034年421千克/亩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
2. 培育县域产业集群,构建联农带富体系
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业格局: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粮头食尾”精深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延伸至淀粉、多糖产品,提升附加值;生态功能区培育“中国新特产”,形成湖北鲟鱼子酱、安徽法式鹅肝等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链主企业+合作社+小农户”强制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农民分红占比不低于60%,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增收”三重渠道,让2亿多小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条 。
3. 推进农村电商提质,畅通产销衔接渠道
依托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100个县域智慧云仓,实现农产品“产地直发、次日达”。实施“村播培育计划”,每年培养10万名“田秀才”主播,联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农村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2%以上。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纳入线上销售绿色通道,实现“优质优价”,破解“种强销弱”难题 。
三、深化改革破解要素制约,释放城乡融合活力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聚焦土地、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为2035年“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目标注入动力。
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空间资源价值
巩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成果,健全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引导合理定价。创新建设用地保障模式:允许农户以合法住房入股民宿、康养项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与乡村建设;为新型经营主体按种植规模配置5-10亩/千亩的配套设施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 。
2. 构建人才引育体系,破解“引留两难”困境
实施“乡村人才双育计划”:对外推行“周末工程师”“科技特派员”制度,给予下乡人才每月3000-5000元生活补贴;对内通过“田间实训+线上课程”每年培养50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乡村人才服务闭环,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 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体系:将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30%以上投向乡村振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用于农业农村。优化金融服务:开发“产业贷”“民宿贷”等专项产品,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3年期贴息;扩大天气指数保险、价格保险覆盖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基金,降低经营风险 。
围绕农民群众急难愁盼,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布局,推动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落地见效。
1.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县域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行政村;每个县域至少建成1所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行政村建设“银龄互助点”,提供助餐、居家照护等服务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长缴多得、多缴多补”激励机制,对农村低收入老人实行社保缴费全额补贴。
2. 实施人居环境提质,打造宜居家园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30年前基本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实现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治理 。实施村庄分类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完善供水、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特色保护类村庄活化文化遗产,避免“千村一面”。建立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行“村民积分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
1. 强化考核激励:将乡村振兴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集体经营性收入等指标权重至25%以上,对成效显著的县乡给予100-500万元奖励。
2. 分类精准推进:针对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清单,结合“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地域特色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
3. 动态监测评估:建立“国土空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一体化监测体系,每两年开展第三方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政策举措。
“十五五”期间的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发展瓶颈,以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既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底线,又形成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生动局面,为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乡行中国
